[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要獲得充分的體現。教師從教育活動中心的地位上被撤換下來,教育引導者的色彩愈加濃厚。要理清教師與學生教育輔助者與教育主體的關系,鼓勵學生在探究中不斷發現問題,進行的創設問題情境的研究對于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數學課堂;問題情境;探究教學
近些年,主體性教育的理念漸漸被人們所接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探究。”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在課堂中進行教學探究是教育改革中的重點問題。
一、數學探究教學的價值
數學學習具有逐級深入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和體會不同的思維層次與數學思維發展的不同階段和水平。這就要求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體現出良好的層次性,即通過學生自己的猜測與探索,將數學問題從現實生活的事件中抽象出來,進而發現其中的規律,對現實問題有一個較淺層面上的理論把握;將數學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組成成為數學原理,并用數學語言的模式對原理進行恰當的描繪;通過對數學抽象思維的構建形成對數學原理的驗證和推廣,最終對整個過程進行反思。
數學探究教學需要通過不斷探究和分析,總結出數學教學中的層次特點,實施有效的分層次教學,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體系進行有效的構建。
二、如何評價問題情境創設的優劣
對于課堂問題情境的創設而言,其執行的有效性應當是第一位的,對于一個有效的課堂問題,其評價方式應當包括以下幾點標準:
1.問題應該具有可再生性,創設開放的、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起學生參與問題思考和提問題的欲望。
2.明確教學方法,力求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探究問題的方式,在思考的過程中領悟問題處理的思維方式。
3.能夠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材料,在探究活動的進行中,教師要適時地進行問題的指引。
4.創設的情境必須目的明確、要為教材服務,具有啟發與引導能力。
三、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分析
1.通過教學模型進行問題創設
在數學教學尤其是幾何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直觀的教學模型能夠起到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的重要作用。在遇到一些較為抽象的問題時,教師若能夠為學生建立一個數學模型,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在“平行四邊形”一節中,教師可利用平行四邊形模具向學生演示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且相等、鄰角互補、對角相等性質,并利用模具展示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轉換成長方形,從而發現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教學模型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具體化,學生就能在模具的引領下自覺地理解和掌握有關概念和性質,從而也真真切切感受到數學存在于他們身邊。
2.利用現實生活實例進行問題創設
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教材的內容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回歸生活,讓數學知識成為學生能夠“感觸”到的一種具象。同時,數學的高度抽象性要求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的授課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將數學模型的構建過程建立在對生活實際問題的處理上。在數學課堂中引入對生活問題的處理是數學問題情境設計的一種常用方法。
如在講到“幾何圖形初步認識”一章時,筆者由“我們生活的世界處處充滿著幾何圖形”引入,通過實例介紹所在的教室、老師使用的粉筆盒、部分學生使用的橡皮以及學生使用的課本等都是長方體,并借此聯系已經學過的長方形來向學生解釋長方體是怎樣由長方形演變而來的,進而詢問學生身邊的哪些物體是長方體的。許多學生紛紛回答,電視機、床、鉛筆盒、磚塊,等等。這樣將教材的內容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抽象的數學世界,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