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尊重學生”是人的一種需要。“尊重學生”能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落實,關鍵是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樹立當代學生觀,從而培養“民主型”教師。
[關鍵詞]尊重; 當代學生觀; 民主型教師
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感情、獨立意識,在保證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下尊重學生,在師生間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關心、寬容、鼓勵、幫助的關系。這樣的師生交流,可以促成學生形成完整的真實人格。
一、尊重學生要做到一視同仁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無條件的積極尊重,對每個人來講尤其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講,應該是很有啟發的。無條件的積極尊重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1.絕對接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他們可能在種族、年齡、性別、家庭背景、家庭經濟狀況、人格特征、心理特征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可是不管怎樣,教師都必須把每一個學生視作平等的人,不僅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學生與老師也是平等的,而且每個學生又都是有價值的、獨特的人,沒有任何理由輕視對方或厚此薄彼。
2.完整接納學生。完整接納,不僅僅是接受其光明面、優點、長處,而且不拒絕其陰暗面、缺點、短處。同時,教師不能依據自身的價值觀和習慣愛好對學生的信息予以接納或排斥。有的教師很難做到沒有取舍地接納學生,他們往往對某些學生身上的積極方面與其自身價值觀相吻合,則表示理解和接納;相反則表示不理解,甚至厭惡,反感。
3.充分信任學生。信任學生就意味著教師不因為學生對某些行為的認識問題而對其價值觀產生懷疑,甚至否定。信任學生也意味著教師堅信學生具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潛力,只要為其提供必要的條件和幫助,學生完全有能力解決現在的問題。同時,在教師對學生進行幫助和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與學生平等相處,既不代替學生作決定,也不代替他們去解決問題,而是設法充分調動起學生自身的力量,讓他們去改變現狀,獲得發展。
4.無私關心愛護學生。尊重意味著關愛,尊重需要通過關愛來體現,關愛學生就是要對學生有無私的愛心。既維護學生利益,又保護學生的自尊和隱私。要以學生以中心,教師及時有效地引導與幫助。
二、尊重學生要轉變傳統思想,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教師缺乏正確的“學生觀”就難以對學生采取正確的教育態度和方法,在教育工作中難免造成失誤,甚至不自覺地打擊學生的自尊性和積極性,傷害了學生的心靈。因此,教師要對“學生觀”的問題予以高度重視,要認真考慮一下自己對學生的看法,把自己的“學生觀”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
1.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育首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需求,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個性和差異。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從而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進而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學生的和諧發展。
2.正確對待學生的“向師性”與“獨立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何種教育態度和方式,當然是由教師對整個教育的認識所決定的,其中教師的“學生觀”對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方式有直接的影響。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學生觀”,先進的“學生觀”應該是全面、客觀地認識學生,既看到學生“向師性”的一面,又看到學生“獨立性”的一面。
三、尊重學生要培養“民主型”教師
學校應積極培養“民主型”教師,從內心把學生作為具有同等人格的人來對待,重視他們的感覺,傾聽他們的意見,提倡“蹲下身來”與學生在同一水平線上對話。在班級管理中,教師應尊重學生,懂得如何平等民主地對待全體學生。尤其不能歧視后進生,有些后進生看似倔強不溫順,甚至和教師頂撞。其實他們的內心很孤獨、很苦悶、很脆弱,他們非常需要教師與同學的認可和尊重,哪怕是一句簡單的問候話,一個欣賞的眼神,一次無關緊要的表揚與肯定,他們都會感受得到。
民主型的教師會適時地尊重學生,平等相待學生。教師能夠傾聽學生意見,有事與學生商量。面對這樣的教師,學生可以開誠布公地與之交流,爭取獲得理解和接納。學生有了心事,也可放心地向教師吐露心聲,有意見和建議時可以大膽表達。因為這樣的教師有開放的心態,喜歡了解學生,并支持有主見的學生。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