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游戲不僅是孩子們對未來生活的演練和準備,更是孩子們一天天發展與提高的必要手段和橋梁。教師在幼兒園開展班級區域游戲時,要從興趣、材料、操作、體驗等四個方面,以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滿足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索精神,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游戲;日常化
在幼兒園集體生活中,為了滿足幼兒的需求,教師們常常會在班級內開設一些區域游戲活動。區域游戲不僅以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性差異,滿足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而且還培養了幼兒的主動探索精神。然而,幼兒園仍以集體教學為主要活動形式,很多區域游戲常常不能持續進行,總是會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開學初,一個個區域設置得有模有樣,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材料更新不及時,游戲的時間和空間局限等種種原因,開展區域游戲往往會慢慢地停掉。
一、投其所好,讓學生喜歡游戲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要深刻地明白,游戲是幼兒的需要,幼兒不是成人愿望的執行者。幼兒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來玩游戲的,他們不是成人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的工具。游戲是幼兒的權利,而不是成人作為獎勵的物品。所以,只有建立在幼兒興趣點上的游戲,幼兒才能真正樂于參與。其實,班級區域游戲內容的設置,要抓住幼兒真正喜歡玩,愛玩的特點,就得關注幼兒的興趣點。有的材料未必與教師的教學有直接密切的關系,但只要是健康的,幼兒感興趣的,都可以放在游戲區域內進行。只有這樣,區域游戲才能真正吸引孩子,幼兒才樂于參與區域活動。
二、盡其所能,備足游戲材料
說到區域活動,就離不開材料。因為幼兒是在與材料的積極互動中操作游戲,并獲得發展的。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時候,到底該為幼兒備些什么材料也是教師最為頭疼的事。教師在孩子眼前畫個圓,問他們這是什么。幼兒的答案會非常豐富,但隨著教師在這個圓上添畫的東西越來越多,孩子的答案圈也會隨之越來越小。最后,當教師把一個具體的形象呈現在他們面前時,答案也就只有一個了。
因此,區域游戲的材料一定要“足”。紙盒、瓶蓋、樹葉、果殼、廢光盤、紐扣、布、舊報紙、保鮮膜和卷筒紙芯等,無需再對它們進行加工,因為這些材料沒有固定的玩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愿望,自由地組合,充分地想象。在操作時,幼兒會運用各種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質,選擇不同的方法使用、玩耍。這樣既促進了幼兒創造性的發展,又讓幼兒在隨心所欲的游戲中得到了自由的體驗和創造的樂趣,也增加了他們的想象力、合作能力和審美能力。區域游戲材料的“足”其實給了幼兒更廣闊的創意空間,使幼兒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選擇、盡情發揮,真正享受游戲的樂趣。
三、規其所為,讓幼兒游戲時拿得起,放得下
區域游戲是一個自主性很強的活動,它除了需要創設環境、備足材料等一系列輔助因素以外,保證合適的游戲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游戲時間往往是反映游戲水平的一個客觀指標,給予幼兒更多的游戲時間,通常意味著幼兒有更多的自主選擇,自主活動的機會。然而,幼兒在幼兒園一天的生活已經有科學的安排,不可能實現幼兒想什么時候玩,就什么時候玩。這就需要教師在合理安排游戲時間,在滿足幼兒需要與幼兒園園規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在班級這個集體中,許多事情需要幼兒和同伴一起參與,讓孩子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但同時,孩子由于年齡特點,自控能力較差,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也在隨之發生。尤其在區域游戲這樣一個融動態、開放、自由于一身的自主環境中,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如何讓幼兒真正自主地玩,又能在必要的時候聽從集體活動的安排,就需要幼兒教師制訂出合理的規則。
四、展其所長,讓游戲的快樂看得見,摸得到
班級的區域游戲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幼兒每一個新的腳印里都記錄著他們快樂成長的點點滴滴。所以,教師要注重幼兒游戲成果的保存與展示。每一幅作品,每一次嘗試,都應讓幼兒看得到。教師可以嘗試將孩子的手工作品與教室的環境布置結合起來,開辟園地,把幼兒在美工區里畫的畫、做的手工作品都亮出來。這既是幼兒繼續參與游戲的動力,也是他們獲得成功體驗。幼兒在操作游戲過程中的精彩瞬間,教師也可以用相機拍下來并保存,然后展示在主題墻上。有了這些努力,幼兒在游戲中的快樂就真的能看得見,摸得到了。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