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朗德當選法國總統后,呼吁在解決歐元區債務危機問題上要嘗試新思路,主張刺激經濟增長。他聲稱要與德國重新磋商現行的緊縮財政對策,在緊縮財政和刺激增長中間謀求一個折中的方案。
德國總理默克爾雖然表示會張開雙臂歡迎法國新總統,但同時強調已經達成的關于歐債危機的各項政策必須受到尊重。言外之意很明顯:德國人認為緊縮財政是歐債危機的最佳出路。
德國和法國這兩個歐元區最重要的國家在如何解決歐洲債務危機問題上出現重大分歧,這不得不讓人思考到底什么是解決歐元區債務危機的濟世良方:緊縮財政,還是刺激增長?抑或二者并重?
歐元區的兩大危機
如果將現在的歐元區比作一個大舞臺,那么在臺上的那個領銜主角就非歐債危機莫屬:它是一輪又一輪歐元區峰會所討論的焦點;各國媒體對它的報道鋪天蓋地;一些國家因它而瀕臨破產的邊緣;許多人為它而走上街頭無助地吶喊……
顯而易見,大家都很關注歐元區債務危機問題。實際上,許多人太關注這個問題,以至于忽略了歐元區各國所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經濟危機。2008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從美國開始,席卷全球,歐洲是個重災區。到了2009年,當歐洲國家還在經濟危機中掙扎的時候,歐債危機又接踵而來。所以,歐元區國家現在所面臨的不單單是一個債務危機,而是債務危機和經濟危機糅合在一起的雙重世紀危機。
如果說歐債危機是政府公共債務層面上的危機的話,經濟危機則主要是私人領域的危機,兩者之間在邏輯上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換句話說,政府債臺高筑,并不一定導致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的爆發也不必然意味著政府公共債務的失控。同時,歐債危機和經濟危機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滲透,有著緊密的聯系。
但是,由于歐債危機是政府債務上的危機,搞不好一個國家會有破產的危險。再加上歐債危機不斷在歐元區中蔓延,歐元區的未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歐債危機所引起的歐洲政局也極具戲劇性的變化。于是乎一提起歐洲的危機,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歐債危機,經濟危機站在歐債危機巨大的背影里,漸漸被人遺忘。
正是因為大家潛意識里已經將歐債危機變成了歐元區危機的代名詞,所以一談到如何解決歐元區危機的問題時,大家腦子里的一個直接反應就是如何解決歐元區債務危機。然后針對這一問題,大家就殫精竭力,冥思苦想各種可能的對策。大家所沒有意識到的是,在自己準備對癥下藥之前,已經把病癥給診斷錯了,至少是沒有診斷完全。
就在這種情況下,緊縮財政政策出臺了。
緊縮財政
2009年爆發歐債危機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歐元區各國政府的公共債務太多了。按照歐盟的標準,一個國家的公共債務如果維持在國民生產總值的60%的水平,這被認為是比較健康的。如果高于這個水平,那么這個國家還債的負擔就會過重,危險系數上升,不具有可持續性。2009年歐債危機爆發的時候,歐元區幾乎每個國家的公共債務都高于這個水平,整個歐元區平均都高達87%。好一點的像德國是76.4%,法國是89.2%;而像那些之后接受過歐洲緊急援助的國家,這個比率就更高了,像葡萄牙是93.1%,希臘更是高達131.6%。
面對如此龐大的政府債務怎么辦?就跟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邏輯一樣,歐元區領導人的一個直接反應就是要把政府債務給降下來。如何降?緊縮財政,別無他選。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在制定歐洲緊急經濟援助貸款的條款時,特別強調受援國必須實行緊縮財政的政策,否則別想得到緊急貸款。
緊縮財政政策看起來是一個很完美的政策,面面俱到,無可挑剔。但是,任何的財政政策都具有兩面性。緊縮財政政策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砍掉公共債務的同時,卻又對經濟增長起到了抑制作用。首先,政府職能部門和公共服務部門的崗位減少,失業人員增加。一部分人即使僥幸保住了飯碗,他們也面臨著工資凍結,福利下降,工作強度加大,工作時間延長的危險。對于那些專門靠承接政府合同為業的企業,一旦政府合同沒了,公司只好關門大吉。這一行業雇用了大量的勞動力,一旦政府減少公共開支,對整個行業的沖擊是巨大的。
從經濟上講,這些人口袋里的錢少了,消費能力和檔次自然就跟著下降。這些生產消費品的廠家和相關的零售、服務業就會連帶地受到影響;從社會影響上講,這些人心中的不滿和憤怒是可想而知的。他們能做的就是走上街頭,加入游行示威的大軍。守秩序的吶喊幾聲發泄一下,不守秩序的順手牽羊,打、砸、搶一番,攪亂社會秩序,影響社會的穩定。
但這還是其次的,它直接影響的主要是與公共部門相關的領域,這只是整個經濟領域中的一小部分。受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還普遍都在經濟危機的泥潭中掙扎。在這種情況下施行緊縮財政的經濟政策更進一步地打壓了私人領域的投資信心,這才是最要命的,對經濟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本來經濟不景氣,再加上歐債危機并沒有得到解決,還有愈演愈烈的勢頭。大家不知道歐元區會走向何方,經濟會何時跨出泥潭,所以都持觀望態度。現在,政府大幅度縮減開支,減少投資,大家心里更沒底了。政府都不想投,老百姓還敢投?這就是為什么現在歐洲許多企業銀行賬戶里有大筆現金,但新的投資計劃卻大部分都被擱置了起來,人員流動和人才市場也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
而沒有現在的投資,就沒有未來的經濟增長,歐元區各國走出經濟危機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事實上,許多經濟學家們已經指出,從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以來,4年過去了,歐洲各國(包括那些非歐元區國家,比如英國)的經濟形勢并沒有得到好轉,甚至有惡化的趨勢。相比起來,這個復蘇的過程已經比上個世紀30年代席卷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的復蘇過程顯得更艱難,更漫長。
一旦經濟增長受到影響,政府債務是否真的能夠降下來就成了一個巨大問號。政府可以控制自己的開支,但是,如果經濟長期萎縮不前,甚至是負增長,政府的稅收收入就會受到影響,這個是政府所不能輕易控制的,而一旦“開源”出現問題,緊縮財政政策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降低政府債務需要的時間就會更長。
從2009年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元區各國都實行了緊縮財政的經濟政策。3年過去了,效果如何?2012年歐元區平均政府債務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為 96.6%,這比歐債危機剛爆發的時候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就單個國家來講,德國同比上漲了近10個百分點到86.9%, 法國上漲了近11個百分點到100%,葡萄牙是上漲了近23個百分點到115.8%,希臘更是上漲了近28個百分點到159.3%。數據說明3年的緊縮財政政策并沒有把政府債務給減下來;從經濟增長上看,從2009年到2011年底,歐元區平均經濟增長為-1.24%, 是個負增長。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發動機,3年平均增長也只是0.8%,法國是0.3%。這樣歐元區經濟增長的目標也沒有實現。
事實證明,在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并存的情況下,單純用緊縮財政的政策對付歐債危機是不成功的。難怪奧朗德提出要改變思路。實際上,歐洲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
魚和熊掌?
從對策上講,解決政府債務危機需要緊縮財政政策;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政府需要通過各種辦法來刺激增長。但必須看到,刺激增長和緊縮財政是兩個背道而馳的政策:緊縮財政會抑制經濟增長,它會使走出經濟危機的道路更曲折,更漫長;而要刺激增長,與開源和節流恰恰相反,政府一面需要增加工作崗位,擴大公共開支,直接帶動與公共領域相關部分的增長;同時,政府會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像減免稅收等來刺激投資。但是擴大公共開支,錢從哪里來?政府能做的只能是發行國債。這樣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政府的債務會增加,這對于已經被債務危機搞得焦頭亂額的歐元區領導人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
緊縮財政和刺激增長,就像魚和熊掌, 只可選其一,不可同時使用。但是,歐元區國家所面臨的歐債危機和經濟危機并存的事實卻需要把這兩個背道而馳的政策結合起來。
現在的問題是怎么把這兩個拴在一塊兒?如果在兩頭平均用力,不分主次,其作用肯定不好,因為這兩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會互相抵消。
現實可行的辦法是一個為主,一個為次;突出一面,兼顧另一面。突出主次之后,政策就會向為主的那一面傾斜,集中火力解決主要問題,同時也可防止為解決各自問題所采用的政策效應互相被對方中和掉。
現在的問題是:誰為主,誰為次?對于歐元區的領導人來講,答案很明顯:歐債危機顯然比經濟危機要迫切得多,因為這不光會讓一個主權國家面臨破產的危險,而且還直接影響到歐元區的未來。5月初,希臘的第一輪大選以任何一方未能組閣而告終,只能在6月17日舉行第二輪大選。最近,西班牙的債務危機也呈惡化的趨勢,10年期國債的利率接近7%,幾乎等于垃圾債券。不同于希臘的是,西班牙是歐元區的第四大經濟體,西班牙一旦倒下,整個歐元區沒有足夠的錢來援助它,其結果不光是歐元區的垮臺,甚至會引發新一輪經濟危機,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解決歐元區危機的一個現實、可行的辦法是繼續實行緊縮財政的財政政策,這個是首要的,根本的,必須堅持下去;同時,各國政府應該采用積極有效的措施,特別是非財政措施,像調整利率等,來刺激經濟的增長。這樣,一方面集中火力對付歐債危機,而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范圍內逐步刺激經濟增長,這是歐債危機的正確出路。
最近,在美國戴維營召開的西方發達國家8國峰會上,8國領導人原則上同意在堅持緊縮財政政策的基礎上考慮一些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隨后,5月24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新一輪歐盟峰會上,幾周前在如何解決歐債危機問題上還很孤立的奧朗德,一下子多了許多的追隨者。在這次峰會上,許多歐元區的首腦們認同解決歐債危機,不是在緊縮財政和刺激增長二者之間選其一,而是二者缺一不可。就連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最近的德國電視采訪中也承認單單采用緊縮財政是不夠的,需要同時考慮其他增加競爭力的措施。雖然默克爾并沒有明確說明要刺激經濟增長,但是與以前她強硬的緊縮財政的立場相比,她現在的態度明顯發生了變化。可以預期,歐元區應對歐債危機的政策將會很快做出重大調整。
本來這次歐盟峰會的主要議題是要不要在緊縮財政的同時刺激經濟的增長,以及如何在現有條件下刺激經濟增長,希臘原本不在歐元區政治家們的議事日程上。可是,希臘就像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還是成為這次峰會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歐洲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