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發生在緬甸西南部若開邦的若開族與孟加拉穆斯林(羅興伽人)之間的民族沖突,令正式上臺一年多的吳登盛政府在經歷了工人罷工、農民示威等社會事件后,陷入了最緊張的氣氛中。據若開邦邊務與安全部6月14日發布的消息,6月8日至13日間,騷亂造成29人死亡、38人受傷、2528棟住房被燒毀,7間清真寺、9間佛寺、1所學校被破壞。
在騷亂愈演愈烈的情況下,緬甸總統吳登盛于6月10日晚間發表電視講話:目前若開邦內所發生的動亂是由于有人利用宗教、民族、不滿、仇恨與報復心態煽動而發生的,如果繼續任由極端的民族主義、宗教主義進行無止境的報復,沖突將從若開邦蔓延至全國,那樣,尚處于轉型初期的緬甸的和平安寧與民主發展將會受到嚴重的破壞!吳登盛還強調,將會根據法律采取措施,公平公正地處理問題。
而在吳登盛講話結束后,緬甸電視臺即宣布總統法令,在若開邦實施緊急狀態。這意味著若開邦將由軍隊接管。這也是緬甸自去年3月份轉型為民主社會后,軍隊再次接手管理工作。而在這之前緬甸國防部長拉敏中將已親赴前線指揮,并于6月8日始在若開各騷亂城市實施宵禁。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6月12日表示,中方支持緬方為維護國內穩定、民族和睦所作的努力。中國駐緬使館則發出領事提醒,要求中國公民暫勿前往有關地區。事實上,倘若緬甸民族沖突擴大化,不僅會影響到中國在緬投資,還會沖擊到已在緬定居的華人族群。
羅興伽人的歷史
本次民族騷亂起源于5月28日一名若開邦膠尼莫村婦女被3名穆斯林強奸、斬首并將財物奪走的案件。事件發生后,若開一民間組織到處散發傳單,煽動民眾,稱此事是穆斯林為消滅若開民族而進行的陰謀,呼吁民眾反抗。6月3日,300多名情緒激動的若開民眾在陶勾市長途車站襲擊了載滿穆斯林的汽車,造成10名穆斯林宗教人士死亡。隨后,若開族與穆斯林即互相報復,沖突蔓延至若開邦首府實兌市。
雖然本次的沖突事件有著具體的導火線,但沖突得以爆炸性擴大卻有著深刻復雜的歷史背景。若開邦瀕臨孟加拉灣,與孟加拉國比鄰,是中緬油氣管道的源頭所在。地區內主要有若開族與孟加拉穆斯林(羅興伽人)居住。
羅興伽人是緬甸目前最大的一個穆斯林群體。關于羅興伽人進入緬甸的時間,有著很大的爭論。西方主流意見認為,羅興伽人在緬甸居住已有1300多年歷史。但緬甸學界和政府認為,所謂的羅興伽人是在1825年英國占領緬甸若開邦后遷移至緬甸的孟加拉穆斯林。1942年,當日本進攻緬甸,英國向印度敗退時,在英國的示意下,羅興伽人在若開進行了大規模的種族屠殺活動。難以計數的若開族人和大量的村落被消滅。從此,兩個民族之間結下深仇。然而當緬甸于1948年獲得獨立后,羅興伽人又曾努力加入緬甸民族行列之中,但未獲得承認。1988年若開再次發生羅興伽對若開族的大規模攻擊,使民族之間的矛盾越結越深。
當然,緬甸方面也對羅興伽人進行過“圍剿”。1978年,時任緬甸領導人奈溫將軍發動代號為“龍王”的軍事行動,對若開邦的羅興伽人進行打擊和驅逐,迫使20多萬的羅興伽人逃往孟加拉國。1991~1992年軍政府再次發動代號“神鳥”的軍事行動,又一次迫使20多萬的羅興伽人離開緬甸。奈溫將軍掌政期間,所定下的135個民族名單中,也不包含羅興伽人。從此,羅興伽人成為一個無國籍、無民族身份的群體,被聯合國定為“難民”。然而由于前軍政府的腐敗和后期在民族政策上的“寬松”,許多羅興伽人通過渠道變相獲得了公民證,因此若開邦至今還生活著規模龐大的羅興伽人。不過,緬甸對羅興伽人的文化身份一直持強硬態度。緬甸出入境管理與人力資源部部長吳欽伊于6月4日向媒體聲明說,羅興伽人不屬于緬甸原住民族之一。
避免推波助瀾
正由于這次騷亂事件背后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許多民主黨派在事發的最初階段都表現得小心翼翼。6月9日,全國民主聯盟發表聲明,表示反對非法暴力行為,但未觸及羅興伽的民族身份問題。
緬甸官方對此事的表態也從未提及羅興伽一詞。值得注意的是6月5日,緬甸官方報紙在報道中由于使用了“Muslim Gala”,一個帶有貶義的詞匯來指稱穆斯林,引起全國穆斯林的抗議,該報次日立即刊登修正啟事,但并未進行道歉。隨后緬甸全國的媒體都改稱該事件中的穆斯林為“孟加拉人”或“孟加拉穆斯林”。
隨著事態從雙方互相報復發展至人數更多的羅興伽人單方面的大規模報復后,部分黨派也開始發表強硬的立場。若開民族進步黨10日發表聲明稱,本次騷亂的根源是由于羅興伽人“有目的”地在若開進行“民族擴展”活動而引起的,要求政府對此拿出明確的態度和法律。作為全國最大黨的聯邦發展與鞏固黨,其副總書記吳添烏13日接受采訪時也稱,今后應對羅興伽人采取必要的措施。
這些言論無疑在現今的緬族人之間是很受歡迎的。但它刺激了民眾的不滿和仇恨情緒,只會對民族矛盾推波助瀾,無助于實現民族和解。
由于緬族人在全國占有絕對的話語權,穆斯林在本次沖突中的聲音被淹沒。緬甸全國穆斯林大會于6月9日發表了對該事件的聲明,強烈譴責本次動亂中的暴力行為,并對受暴力行為影響的民眾表示同情與悲痛。而其在另一份對穆斯林同胞的勸告書中稱,這起事件的定性有著很大的爭議,希望穆斯林同胞遵守《古蘭經》的教導和法律,避免在外進行游行示威等活動。10日,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的穆斯林協會也發表聲明支持穆斯林大會的立場。以全國范圍而言,相對處于弱勢的穆斯林在這起事件中可說表現得更加理智與成熟。在這樣的情況下,穆斯林大會的做法,實際上也從另一方面遏制了事態向全國發展的可能。
沖突的背后與未來
正如總統吳登盛所說,本次騷亂是由于部分有心人利用各種負面條件煽動而產生的。昂山素季也曾疑惑,這起事件背后是否有人有目的地進行組織和策劃?隨著軍隊進入若開邦,警察也加強調查,讓我們得以看到動亂背后的黑手。事情越來越明晰,也越來越復雜。
6月11日,軍隊在抓捕了一名本次動亂活動的領袖后,從其女手上查獲了與世界著名恐怖組織“基地”的來往信件。次日,一名警局負責人向媒體透露,再次從另一名動亂分子手中查獲與“基地”的來往信件。為了保證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警方并沒有進一步提供信息,但亦可表明本次動亂并非單純的民族事件,很可能是有目的、有組織的恐怖活動事件。而孟加拉穆斯林和若開族都成為恐怖組織陰謀的受害者。
由于個別不良穆斯林的犯罪行為,以及一群極端民族主義的若開人的鼓動,兩個民族的歷史矛盾被有心的恐怖分子所利用,策劃出了這場大災難。緬甸政府在本次行動中一直保持著較溫和的態度,雖然若開邦動亂中城市已被軍隊接管,軍隊也下達了可開槍制止暴亂的命令,但至今尚無一人死于軍隊之手。政府并且一直努力淡化兩民族間的歷史矛盾。雖說本次沖突事件是緬甸新政府上臺一年多來最大的危機,但目前來看,緬甸政府的處理還是值得肯定的—不僅獲得了中國的肯定,甚至恢復來往不久的歐盟也公開稱贊緬政府處理得當。
不過,從本次民族沖突中也可發現,緬甸的民族問題依然矛盾叢生,在緬甸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民族問題將是一個最難過的坎。除了得與克欽獨立組織(KIO)等民族武裝實現和解外,緬甸政府也要保證作為非緬甸原住民族的印度族群、穆斯林族群以及華人與緬族之間的友好和諧關系,不受極端民族主義和恐怖分子的挑撥,這才是緬甸持續穩定發展的最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