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國家統計數據一覽
二、教育信息化亮點
芬蘭國會最近通過一項法律,將享受1M寬帶定為每個公民的法定權利。芬蘭全境的學校都已開發學生管理系統(LMS),并將該系統與負責全國信息采集和發布的芬蘭國家統計局,實現網絡對接。在芬蘭,教書育人是一份很受尊崇的職業,吸引了本國最優秀的學生。芬蘭文教部對教師隊伍的創新潛力很有信心,通過發放三年期的小額補貼,促使教師不斷開發、試點和推廣全新的教學理念。
三、教育體系的結構與性質
(一)職能部門的主要職責
教育規劃的主要職能由芬蘭中央政府承擔。芬蘭文教部中,協助教育決策的有兩組人員,一組是負責建言獻策,另一組協助政府擬定具體政策。文教部與其下屬機構——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保持著密切協調,以制定全國性的教育規劃、項目和課程標準①。國家教育委員會不僅負責課程標準的制定和相應證書的發放,還負責教學的評估、科研和培訓(詳情訪問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官網)。
綜合性學校和職業技術學校的經費來自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詳情訪問芬蘭文教部官網)。但無論是課程標準的實施,還是教育計劃的執行,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自主權(Koivisto 2010a)。尤其在最近十年,更多的決策權被下放到地方,與此配套的改革還包括推動體制更加注重平等。
在芬蘭,大部分學生就讀于公立學校,完成為期10年的義務教育:6歲起就讀學前班1年;7~16歲在小學和初中就讀9年。完成義務教育之后,則可以就讀3年制的普通高中,或者2~3年制的職業高中(Kankaanranta 2009)。
(二)政治與經濟背景
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目前正與國會的一個專門委員會合作,對教學大綱進行10年一次的修訂。新版教學大綱有望在2013年獲得國會批準,2013-2014學年便可在各校實施。盡管討論仍在進行,但文教部已經向國會建議:新大綱需要比現行大綱更加注重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理科綜合方面?,F行的教學大綱套用大學教育的模式,強調課程的分科設置;然而,21世紀必備技能的培養,需要重視學科間的交叉融匯,尤其是批判思維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挪威和瑞典兩個北歐國家都已經作出相應調整,擺脫了分科教學的窠臼,轉而注重公民教育和技能培育,以期培養出創造能力和公民意識都更強的國民。芬蘭的行動,正與這兩國遙相呼應。這種新模式面臨諸多考驗,挑戰之一便是教師資質的問題。芬蘭目前仍然以分科教學的標準進行教師資格認定,但很快這種模式就將與新的教育大綱格格不入,所以對教師進行在崗培訓勢在必行(Koivisto 2010b)。
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芬蘭學生的突出表現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該國在ICT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同樣如此。2009年經合組織的報告《超越教材——數字教學與北歐體制創新》中,一些國家在ICT教育方面的創新都被與會各方廣泛討論。
四、教育信息化
(一)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
芬蘭在教育中推廣ICT的相關政策,更多的是跨部門立法和政策文件,而非專門的教育文件。但此類文件一般沒有太多政策細節,因為每四年政府換屆一次,一旦新政府上臺,細節之處往往會改弦更張。因此,文教部則將精力投放到短期項目和行動方案上,而不是頒布一些政策文件(Koivisto 2010a)。
目前,芬蘭的第三個跨部門ICT戰略規劃——“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競爭有力的芬蘭(2007-2015)”(A Renewing,Human-Centric and Competitive Finland,2007-15)正在實施。該規劃的一個成果,便是決議設立一項名為“萬家信息化”項目(the 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這項跨部門的行動,由芬蘭交通通訊部領導,下設的6個工作組的部際顧問委員會負責實際運作。在這6個工作組當中,“ICT福澤教學”工作組(The Benefits of ICT in Teaching and Studying)闡釋了該項目在教育領域的目標?!叭f家信息化”項目旨在推進ICT普及應用,以期促進芬蘭的生產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目前,芬蘭16-74歲的人群中,83%都在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互聯網(芬蘭國家統計局2009年數字);最近的一項國會立法,更是把享受寬帶連接定為國民的基本權利(YLE 2009);而“萬家信息化”項目,也涉及芬蘭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該計劃的目標之一,便是讓每個國民都擁有一個專屬賬號,可以據此連接到所有的公共和私營服務(見芬蘭交通通訊部官網)。
(二)國家規劃的具體內容
標題: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競爭有力的芬蘭(2007-2015)
出臺時間:2007年
網址:http://www.arjentietoyhteiskunta.fi/
(三)私立機構的參與
盡管官方并未明確提及與民營部門的合作,但文教部目前已經建立了一些相關合作。由于政策目標是增加終身學習的機會,并促進勞動力更好地適應21世紀就業形勢的需求。因此,工業和商業等領域都有很有價值的合作伙伴。目前,來自很多領域的領軍人物,與政府各級代表及學者一起,在“萬家信息化”計劃中出任顧問組成員。此外,文教部還和民營出版巨頭合作,大力出版高質量的學習資料。
五、加強ICT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支持
芬蘭在ICT領域的基礎設施十分雄厚,寬帶網絡早已進入一般家庭,所有學校及學生管理系統都已聯入網絡。盡管到2005年,芬蘭的高速寬帶網只能惠及36%的國民(芬蘭國家統計局2000年數據),落后于其他北歐國家;但到2010年,芬蘭就可以實現全民普及目標。這一目標得到了國會立法的大力支持,芬蘭規定國民人人享有連接1M寬帶的法定權利,在全球開風氣之先(YLE 2009)。而“超級矩陣”計劃的光纖電纜鋪設,也得到了電信巨頭們的鼎力支持。這些電纜將大幅提升網絡傳輸速度,屆時,不僅高清數字電視能夠實現,過去只有大企業和大部門才能享用的離線數據存儲,普通個人也將唾手可得(詳情請訪問Supermatrix官網)。但按照實際安裝的進度,2010年完工可能不太現實,尤其是在地廣人稀的地區,網線延伸的成本非常高,這對下一步進展造成了困難。此外,寬帶網的崛起,可能導致現有網絡的服務質量下降,因此地方政府也不太愿意現在就大舉投資;北部和東部地區的地方政府,就更是如此(Koivisto 2010b)。
在芬蘭,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而各市政府往往受預算緊張所困。在市一級的財政中,電腦與網絡是單獨列出的預算項目;而在鄉鎮一級,一旦面臨預算緊張,最先被砍掉的就是這一項。支持地方采購的中央資金,卻又沒能做到源源不斷,最快也得到2011年才能恢復。20世紀90年代末期,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出臺了一項“信息化芬蘭”(Information Finland)計劃,該計劃曾經協助很多學校采購電腦,如今又促進ICT在教學中的應用。
芬蘭有數家公司專門從事數據庫構建,而所有的學校都已經建立學生管理系統,收錄學生的各項信息,包括教師打分、證書與學位獲取等。系統由市政府出錢采購;而相關公司則負責對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和學校顧問進行操作培訓。
六、在教學中強化技術應用、改進學生學習
(一)學生教育信息化國家標準
芬蘭并沒有專門對學生的ICT能力設置相關標準。但在新修訂的國家課程標準中,各個學科都降低了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以便學生有更多的精力來學習使用ICT。芬蘭文教部希望這份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能重振ICT教學。多年以來,文教部一直認為,這些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日常生活中就能熟練掌握電腦技術,因此,國民的電腦水平都應該比較高,足以應付ICT技術和高難度問題,不需要進行專門教學。但芬蘭文教部發現,學生的電腦技術未必就涵蓋了終身學習所要求的所有項目。因此,仍有必要在國家課程標準中重新規定這方面的教學(Koivisto 2010b)。
(二)該領域的工作重點及優先發展項目
為了讓政策文件與芬蘭國民的偏好相吻合,芬蘭文教部只提出了一組為數不多的教育技術培訓計劃,但這些計劃的涵蓋面卻十分廣泛。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面向全國的“ICT校校通工程”(The ICT in Everyday Schools Project),這是一個為“萬家信息化”項目而設立的“ICT福澤師生”工作組,負責監督工程的實施。工作組的成員,不僅有芬蘭文教部和交通通訊部的代表,也有教育委員會的成員,此外還有一批研究人員和相關產業的領軍人物。有12個市參與該工程的實施,每個市都有一所頂尖學校,從工作組獲得資金和指導,這些學校大力改進基礎設施、學習環境、教輔材料、校園管理、校際合作和產學合作等方面,以期能探索出全新的ICT推廣戰略(詳情請訪問ICT in Everyday Schools Project官網)。芬蘭的這一計劃,也是“技術革新促進課堂參與”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an Engaging Classroom,iTEC)試點的一部分,全歐洲共有超過1 000個教室參與其中。這些試點的目標在于為未來的課堂教學設計出有活力的原型,包括運用WEB3.0技術來做到這一點(RESEDA website)。
另一項芬蘭語簡寫為“VIRTA”的計劃,旨在為在線遠程教學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通過該計劃,學員可以學習外語和宗教課程。VIRTA初始于2008年,目前其內容已涵蓋法語、瑞典語教學,以及東正教教義解讀。推出該計劃的原動力,是為了服務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 (詳情請訪問VIRTA 官網)。通過關于其母語和原有信仰的課程,芬蘭政府也希望能推動他們更快地融入芬蘭社會。移民們來自世界各地,入境后分散到芬蘭各地,這導致在線教育的成本遠遠低于其他方式(Koivisto 2010b)。
芬蘭各學校的學習管理系統,還可以作為溝通學校與家長的橋梁,這也對促進學生學習大有裨益。對于年滿18周歲的孩子,家長們不能獲取他們在學校的全部信息。但是對于未成年的孩子,如果孩子同意,家長就能全部獲知;家長能否獲得信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的管理體制,不同的學校會提供不同的平臺,讓家長們對孩子們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進行動態了解(Koivisto 2010b)。
根據“萬家信息化”計劃的執行狀況,ICT的教學運用效果可謂參差不齊;而根據芬蘭文教部的調查,課堂環境的改變也并非快速有效,絕大部分的教學仍然沿襲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舊模式。但教輔材料的角色變化,卻遠遠快于課堂總體面貌的變化,比如說,學生們的主要信息來源已經不是教科書,而是各種各樣的網絡資源(Koivisto 2010b)。
七、運用ICT增強教師能力
(一)教師教育信息化國家標準
芬蘭沒有專門設置教師的ICT技能標準,但這些標準夾雜在各項國家立法中。不過這些標準并沒有列在教師考核中。芬蘭文教部不太看好自上而下的強制命令,而是相信來自學生和同行的壓力,能夠自下而上推動教師技能的提升。在芬蘭,教書育人是一份很受尊崇的職業;該國優秀的學生,往往把教師行業作為就業的首選。芬蘭文教部對自己的教師隊伍很有信心,相信教師本身就是創新的源泉,對教師們的自主探索教學方法一直都很支持。文教部認為,賦予教師們更多的自由和自主,他們會對教學事業更加投入(Koivisto 2010a; Koivisto 2010b)。
(二)該領域的工作重點及優先發展項目
目前,利用ICT技術來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教學技能,并推動ICT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是芬蘭文教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這些重點工作正通過一組規模龐大、穩步推進的計劃在實施。此外,還有一系列研究工作為它們提供支撐。芬蘭文教部每年投入610萬美元,支持改進教學環境的項目,其中包括ICT技術的應用。計劃的第一步是在1996~2007年期間,完成對相關教學方法的測試和創新。目前已進入第二階段,重點已經大為擴展,其中包括推廣ICT技術,以及在教室內設計合適的空間距離,以促進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工作流程如下:學校里的教師們組成團隊,再以團隊名義申請相應的經費,經費由市政府審核發放,并持續發放三個學年,但每學年都會有一定調整。第一學年主要進行創新研發,第二學年是試點施行,第三學年進行推廣應用。推廣應用,既是與其他學校的教師合作,也是廣為傳播先進理念,比如每年的教師公會上,都有相關的公開課出現。芬蘭每個市最高可以獲得14萬美元的運作資金,文教部在推廣中發現,三年一期的小額資助,對于支持和推廣創新大有裨益(Koivisto 2010b)。
芬蘭的教師們對文教部的工作重點十分了解,在就業之前,他們在崗前培訓中就已直接接觸過最新研究。教師們上崗之后仍然可以獲得相關培訓,主要渠道是芬蘭教育委員會的“信息化芬蘭”計劃,或者該委員會運營的教師專業網站——Edu.fi。在這個網站里,教師們可以檢索到優質的數字材料。芬蘭教育電視臺(Opetaaja.tv)或者其他支持教學技能培訓的機構,也可以通過該網站進行聯系。將近4萬教師活躍在Edu.fi網站上,每個月的點擊量都超過10萬次(Koivisto 2010b)。該網站提供的學習資料都由文教部聘用的專職教師上傳,而且發布前都經過詳細審核(Koivisto 2010b)。這種方式保證了網站的高質量,但同時又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教育門戶網站,這些國家的教師網站既支持一對一交流,也支持資料的自由上傳。
Opedu是一個旨在推動終身學習的機構,它向很多行業的人士提供專業的培訓。上文所提到的“信息化芬蘭”中的教師培訓項目,就由Opedu負責。以前教師的在崗培訓分為三個階段:技術培訓、技術在教育學背景下的運用、具體課堂技巧的開發。后來技術在培訓中所占比重降低,技能與教育學知識的對接成為重點。而如今,芬蘭文教都認為,不能把對教師的培訓當作是學生所需要的,應該對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技巧同時培訓(Kankaanranta 2009;Koivisto 2010a; Koivisto 2010b)。
八、下一步重點推進的工作
(一)數據系統的投入
在芬蘭,教育系統和其他所有行業一樣,官方數據都由國家統計局采集。該機構自1865年成立以來,每年都會發布一份例行的統計報告。其中,教育系統的統計信息包括:①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學校數量和在校學生數;②學生在教育系統的學業進展,如課程選擇、畢業率、學分修滿率、就業去向等;③學校及其學習資源,如辦學規模、教師人數、課程設置、硬件條件等;④各學校的財務狀況(詳情請訪問芬蘭國家統計局網站)。學校的學生管理系統都與芬蘭國家統計局聯網,校方可直接獲取這些數據。
(二)國家ICT項目政策評估工作
截至本文搜集時,尚無數據。
(三)國家教育信息化指標的數據收集
作為對教育系統專項統計的補充,芬蘭國家統計局也從ICT用戶和相關產業采集信息。最近的一份統計報告于2010年秋季發布,但該報告尚未對各校的ICT應用進行專門統計。
(四)國際數據采集的參與計劃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將推出一些新項目,芬蘭正考慮是否加入其中。
注釋:
①經合組織(OECD)的報告《教材之外》,提到北歐各國政治體制的特殊之處:政府各部按政府施政綱領制定規劃,而半官方的機構則負責執行計劃。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的職能,與丹麥的UNI-C和挪威的教育理事會大體相似。
實習編輯: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