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全球教育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社會需要掌握雙語或多種語言的國際化、專業化人才,以滿足外交、外貿、學術交流或其他國際交流的需要,從而在國際競爭、合作與交流中獲得優勢。雙語教育是培養國際化、專業化人才的有效方法,在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戰略作用。
關鍵詞:雙語教育;教育國際化;戰略意義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與教育國際化的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以及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全球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文化、教育走向世界。我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鼓勵開展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從法律上確立了教育國際化的地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中國將擴大教育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的戰略部署。”
當前,世界教育國際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突出國際化的培養目標; 二是重視外語教學;三是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四是擴大教育交流與合作。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改革創新英語教學,培養漢外兼通、中西文化兼容且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國靈魂的國際化、專業化雙語人才為目的,加強中西文化交流與國際理解以及促進漢英雙語教育,正是教育國際化的應有之義。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與此同時,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加入WTO的成功,“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以及各項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我國將在經濟、教育、文化、科學技術等各領域全方位地融入國際社會,這些同樣需要語言的溝通、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以及國際化教育的實施。在此背景下,雙語教育的功能價值與戰略意義得以凸顯。
一、雙語教育戰略意義之“他山之石”
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特別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培養掌握兩門或兩門以上語言的國際化與專業化的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一)印度雙語教育的啟示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也是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的科技大國,在全球軟件開發市場中,印度占了16.7%的份額。在信息產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印度占軟件銷售市場的份額高達60%以上。比爾·蓋茨認為,“未來的軟件超級大國不是美國,不是日本,也不是歐洲國家,而是印度。”印度的成功有賴于諸多因素的綜合,但不可忽視語言的作用。印度是一個雙語國家,官方語言是英語,在印度大多數人都會說英語,并把它當做一種交流工具。在開發研制軟件方面印度人沒有任何語言障礙,可以直接和國際接軌,和合作方進行對話交流,這大大加快了科研開發的速度。由此,語言的價值得以彰顯,雙語教育的戰略意義不言自明。
(二)亞洲四小龍雙語教育的成效
上世紀,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實現了經濟騰飛,贏得了全世界的矚目。他們的成功取決于諸多因素的綜合,其中語言與教育的作用至關重要。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都是雙語教育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中,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并且大力推行雙語教育,通過雙語教育的實施,提高了基礎教育教學質量和國民文化素質,增強了學生國際意識和競爭力,加速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雙語教育的獨特優勢拉近了他們與世界發達國家的距離,使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創造了經濟發展史上的輝煌。
(三)結語
無論是軟件超級大國印度雙語教育的啟示,還是亞洲四小龍雙語教育的成效,培養精通英語的國際化復合型雙語人才都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這些人才沒有語言障礙,可以自由、輕松地進行國際交流與對話;其次,英語是大多數國家的官方語言,高科技用語一般都是英語,所以,他們在高科技領域能夠直接與國際進行合作交流,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最后,他們都是雙語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習得語言和掌握專業的同時,也了解了西方文化、歷史、社會、教育和科技等方面情況,這對他們養成尊重、包容等品質和多元文化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對認知、思維和情感的發展亦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由此,雙語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民族振興以及教育國際化的價值與意義可見一斑。
二、雙語教育戰略意義之社會功能
教育具有社會功能,雙語教育亦不例外。雙語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培養復合型雙語人才,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如上文所述,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化、專業化、復合型雙語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關鍵。雙語教育正是培養這類人才的有效教育活動,因而具有無可替代的功能與價值。
(二)雙語教育是文化交流和民間外交的一種有效形式
顧名思義,雙語教育是兩種語言的教育。通過雙語教育,中外學校、研究機構、學術組織、社會團體之間將會在語言、文化、教育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與對話,建立進一步的友好關系。雙語教育發揮著民間外交與文化交流的功能與作用。
(三)雙語教育加強國際理解和文化多元意識
語言代表文化,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交融的,具有一體性和互動性。雙語教育是兩種語言與兩種文化的融合與理解,注重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沐浴中習得語言,進而培養學生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多元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以及養成尊重、寬容與理解的道德修養和具有全球責任感的心態與品質。
三、雙語教育戰略意義之教育價值
教育除了社會功能以外,還對人的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雙語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同樣如此。在雙語教育領域,很多理論都揭示了雙語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理論基礎
1.閾限理論
閾限理論認為,雙語能力的習得與雙語認知水平的發展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精通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對學生的認知發展將產生正向效應,反之,不能精通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學生,其認知水平遠低于精通雙語的學生。
2.柯林·貝克的研究
柯林·貝克(Colin Baker)是美國雙語教育研究專家,特別關注雙語教育與思維之間關系的研究。他指出,在實施雙語教育的過程中,許多人擔心讓學生同時學習兩種語言會影響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提高。柯林·貝克否定了這種觀點,他明確指出,根據他本人及其他許多人多年來對雙語教育實踐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雙語教育使學生習得兩種語言,不僅不會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反而有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
(二)實踐基礎
自20世紀90年代國內開展雙語教學實驗以來,經過近20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雙語教學實驗得到了迅速發展。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2000多所中小學開展了雙語教學實驗。遼寧省、山東省、上海市、蘇州市、無錫市等省市正式頒布了開展雙語教學實驗的文件,大力支持雙語教學。雙語教育在實踐中蓬勃發展,推進了理論的深入研究。姜宏德、王斌華、劉春明、杜秀花等一批雙語教育專家學者、理論研究者對我國基礎教育雙語教學實驗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都從不同的維度佐證了雙語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姜宏德教授對雙語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進行比較研究,在《基礎教育階段雙語教育研究與實驗》課題研究報告中指出,雙語教育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外語的能力,促進學生各學科的全面發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劉春明教授對學生成績、就業、后續發展等方面進行比較和跟蹤研究,在《三維立體式雙語師資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課題研究報告中指出,雙語教學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與素養,增加學生就業資本和質量,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姜宏德.雙語教育研究報告[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2]王莉穎.雙語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外雙語教育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趙驥民.雙語師資培養導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2008.
[4]杜秀花.雙語教育原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5]劉春明.論柯林·貝克雙語教育模式及其對雙語師資培養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1(33).
[6]劉旭彩.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國際學校及其對雙語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1(30).
實習編輯:王俊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