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一位教師而言,暑假是充電的最好時段。2011年暑假,我在計劃的讀書學習之外,抽時間整理了幾年來寫的教育教學反思筆記。仔細一數,連我自己都吃驚,竟然寫了20本,100多萬字。我心中頓感:這六年總算沒白教!
一、這10年白教了
2005年的某天,我的老師正在課堂上給大學四年級的學生講語文教育實習課,我進去旁聽。課間,我和老師隨便聊聊。老師問:“你能不能給師弟師妹們講講你的教學經驗?”經驗?我的臉漲得通紅,很是慚愧,好一會兒才冒出一句“這10年白教了!”
“這10年白教了!”這不是謙虛,而是事實。其實,這種感覺從我進入北京師范大學進修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有了。
2004年9月,我走進北京師范大學攻讀教育碩士。課堂上,老師們的先進理念和授課方式都讓我覺得新鮮,同學們的開闊視野和獨到見解,令我耳目一新。與同學們相比,我發(fā)現,他們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而我,過去的10年真是白教了。以前,我在簡歷上總會寫下“教過6年初中,4年高中,其中初三4年,高三3年”,似乎連續(xù)多年教畢業(yè)班就是件很榮耀的事。可回過頭一想,那是在教語文嗎?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向分數看齊,無非就是教學生應付考試啊!例如,我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提高班上的平均分、及格率和優(yōu)良率,怎么給學生傳授一些秘訣技巧,怎么在看不懂文章的情況下也能拿到不錯的閱讀理解分數,怎么寫迎合閱卷老師的口味的模式作文。因為每屆學生都考得比較好,所以教畢業(yè)班的機會就比較多。每天我都認真?zhèn)湔n上課,認真改作業(yè)、改作文,整天都很忙,只是因為年輕,并不覺得累。這樣的日子似乎每天都很充實,但快樂其實很少,大概也就是考試成績出來后高興一陣子。10年了,一輪又一輪,我還是原來的自己,只是對幾本教材教參、考試說明更加熟悉了而已,教到第10年時感覺還不如當初教第一輪的時候——沒有了當初剛上講臺時的激情啊。我的語文課似乎也很受學生歡迎,因為我有點說文解字的功夫,學生以為我真的很淵博,這也滿足了我那點可憐的虛榮心。2004年,廣東省開始實行高中新課程改革,似乎從上到下都很重視,一系列新的名詞術語涌來,一下子我感覺自己似乎變成了教育教學的門外漢。就在這一年,我考上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碩士,希望能夠弄明白新課程改革是怎么回事。
在攻讀教育碩士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在反思。為什么會白教?是因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不懂真教育,專業(yè)沒有成長;沒有理論意識,頭腦不清醒,沒想過為什么教,為什么學;眼睛里沒有學生,沒有生命意識,育分而不是育人。不學習,不研究,不反思,即便教20年的語文也仍然是個門外漢。許多老教師教了一輩子也走不出知識貧乏與思想平庸的框框,而一些年輕教師三五年即可在教壇嶄露頭角、成果斐然。原因何在?就在于有些老教師,雖教學多年,但也無非是個“教書匠”,而一些年輕教師能不斷地學習研究,不斷地實踐反思,不斷地發(fā)現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地豐富自我、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總之,如果沒有專業(yè)成長與反思意識,那么教多少年都可能是白教了。
二、這一年沒白來
因為荒廢的時間太多,不懂的教育教學理論太多,所以我特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教育碩士在北京師范大學是特殊的一群,年齡都比較大了,和全日制的碩士研究生不一樣。但學院一點也沒歧視我們,為我們提供了各種方便。例如,選派最優(yōu)秀的老師給我們上課,又如學校圖書館還為我們設置了校外使用期刊網的權限,這些都大大方便了我們的學習和研究。專業(yè)課老師一開學就告誡我們要珍惜這一年的學習機會,帶著問題學習,要有自己的讀書計劃和目標。我心里也暗下決心——一年要當三年用!
在這一年里,我認真聽課,總是搶占教室的第一排,希望能聽得更清楚一些。我所聽的課叫“語文教育史”,其實主要講的是語文新課程改革,這正是我最關心的。課堂上,同學們經常展開辯論。記得一次課上,我們觀看了一位名師的上課視頻,之后大家紛紛發(fā)言,爭論十分激烈,貌似很傷和氣,而課下我們又是很好的朋友。還記得在北京的一所重點中學,聽一位名師的研討課。課后,我的幾個同學輪番開炮,一條一條地指出這堂課的問題所在,弄得某位領導有些生氣,說道:“你們這些學生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想,這位領導應該不會想到,我們不是一般的學生,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教了七八年的老師了。現在想起來,當時大家的評課確實有些過火,多少要給人家留點面子才好。可在現實中,我們的評課就是太多的一團和氣,這個好、那個好,最后指出一點點不足,還說是提出來商榷,客氣客套是足夠了,可是效果何在?
其實,在語文教學研究課上,許多同學爭相上講臺講課,然后請大家評議。正是這種交流,讓我收獲很多。我們宿舍的幾個同學也經常就教育問題展開辯論。忘不了我們之間的一次次交流、探討,甚至是辯論,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思想逐漸成熟。
英東樓一樓的教育期刊室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一去就是一個上午、一個下午,看文章、摘抄。來不及抄的就全文復印,幾乎是窮盡式的,所有教育類核心期刊,一本一本,一期一期,2005年6月離校時,我托運行李時才發(fā)現,復印的書籍資料竟然有80多斤,等于搬了一個圖書室回家。正是這些資料為我以后的學習和研究打下基礎。我常去的另一個地方是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期刊室,在那種靜心學習的氛圍下,咳嗽一聲都覺得很不禮貌,看非學術的雜志都覺得很難為情。
哪兒有什么好課或好講座,馬上就有同學短信轉告,串系串校聽課是經常的事。現在的老師參加培訓,老想著大學教授能具體告訴大家該怎么做,馬上就能用,回去就照搬,這怎么可能?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的操作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正如我們的主課老師所說,“課改的問題要分清理念層面和操作層面”。
其實,老師們的教導常常是高屋建瓴、語短意深,記得一次老師提到綜合素質評價,我問,素質提高了,那怎么評價啊,素質根本不好量化啊!老師笑著說:不一定要評價,不一定要量化。過了兩年我才明白了老師話中的含義:教育不能太功利,不是一定要能評價量化才去做的,綜合素質提高了,難道就不是教育的效果嗎?有了這一番思考,所以對于現在鋪天蓋地的所謂高效教學的研究,我就多了一份清醒的認識,我們確實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但我們追求的有效、高效,常常只是顯效、短效,可是教育常常還有隱效、長效,這常常被一般人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現在終于明白,老師當時故意不細說,是為了讓我們自己去揣摩,而不是把結論和觀點直接拋給我們。
在這一年里,我惡補式地讀了許多教育理論,并在老師們的指導下,開始自覺地撰寫教育教學反思筆記和規(guī)范的學術論文。
漸漸地,我更加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我要爭取成為一個頭腦清醒的教師。我?guī)е鴨栴}來學習,我有自覺的補課意識和專業(yè)的提升意識,我能認識到理論學習的重要性,我可以比較系統地學習教育教學理論。
其實,突破專業(yè)發(fā)展高原期的關鍵是在教學的理性發(fā)展上不斷鉆研,通過教育教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通過理論學習,才有可能迅速把握新課程改革中的理念和方法,形成新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和學生觀,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和實踐水平。如果不了解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沒有開闊的教育教學視野,那么教學便停留在教人如何應付考試的層次上,自己就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教書匠”。
此外,專家的幫助、引領和點撥,同伴之間的交流、探討和辯論,學校良好的學習氛圍,這一切都是我在短短一年內能有較大收獲的原因。
三、這6年沒白教
回顧近年來我的成長,在北京師范大學一年的學習生涯成為我教育教學生涯中的轉折點,它給我打下了比較好的理論基礎,而讓我漸漸走向成熟的最主要原因則是我按老師的指導堅持寫了6年的教育教學反思筆記。就表述方式來說,我的教育教學反思筆記主要采用語錄體。一開始,因為連續(xù)幾年教高三,還兼班主任工作,所以時間緊,沒有大塊的時間,只能簡要地把自己想到、悟到的東西迅速地記下來。經常這么寫,就形成了一種思維模式和寫作習慣,有所思、有所得,總想三言兩語就表述清楚,不饒舌、不修飾。這種思考和寫作多是即興式、靈感式的,很情緒化、個人化,常常是對那一瞬間的想法的捕捉。雖然有些零碎,但也有內在的系統和邏輯,都是圍繞著教育教學,所以也不會很亂。后來,寫多了也就更加喜歡這種表述方式,不是為了發(fā)表而寫,只為讓自己教得清醒、活得明白而寫。語錄體的寫作與反思,究其根本,就是在反思,我想用心寫出一些注重思想含量的句子,說一句是一句,一句話能說清楚的絕不把它擴充成一篇注水的論文。
教書有味,讀書有癮,寫短句子也有癮,一天不讀、不寫,我心里就覺著不踏實。我慶幸自己的讀書、思考和寫作與我的教育教學工作聯系緊密,讀書就是備課,寫作也是備課。讀書多,增長見識;思考深,提升境界。總之,讀書和思考提升了我的教學境界,形成了我的教學風格。讀而能思、能化,思而能寫、能行。
每天這樣讀書、思考、寫作、實踐和反思,日日有所得。漸漸地,我學習研究的興趣轉變了。我自己心里很清楚,這對于我來說多么不容易。很多年前,我的人生設想是先讀漢語史的碩士,然后讀古文字的博士。可是,造化弄人,未能實現。經過這幾年的學習和思考,我的興趣慢慢轉移到教育教學專業(yè)上,并且從中找到了樂趣。
實際上,這幾年,我讀書多了、思考多了,心態(tài)也平和了。2005年,我剛回學校時,心里總想著能改變別人、改變學校,以為到北京師范大學學了一年就很懂教育了,現在想想,當時是多么幼稚、可笑!
歸根結底,我在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習,只是入了教育教學的門而已。其實,一個人首先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思想認識和精神狀態(tài),先讓自己清醒明白,再去影響周圍的人,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有多么厲害。當一個人改變了自己之后,自然對周圍的人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坐校車上班時,我總習慣拿著一本書看(當然,對視力保護不好),漸漸地,我發(fā)現,坐校車時手里拿書看的老師越來越多。又如,在學校食堂排隊打飯時,我也拿著書看,過了一陣子,我發(fā)現邊排隊邊看書的學生也多起來。此外,找我探討教育教學問題的老師也多起來了,很多年輕老師樂于和我交流,因為我是個普通老師,沒有任何職務,所以交流起來很放松、很自然。對于我教的學生,我也覺得首先要發(fā)展我自己,先做為己的學問,讓自己越來越清醒、越來越明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能做什么和怎么去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時至今日,捫心自問,我覺得,這6年沒白教。是因為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在工作中堅持繼續(xù)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做的是扎扎實實的行動研究,目的是解決自身面臨的實際教學問題,以改進自己的實際教學水平,實現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是因為有了明確的反思意識、清醒意識。反思是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是對自己過去的教育教學生活進行審視、分析、評價和總結。堅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專業(yè)成長的不竭動力。只有不斷反思,才能不斷增長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勝任教育教學工作。
總而言之,一個清醒的教師,應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真實生動地記錄下來。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表述方式,真實率性而寫,注重思想含量,不刻意追求發(fā)表,只是為了讓自己教得更清醒、活得更明白。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博羅中學新校區(qū))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