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上遭遇“品質問題”學生
馮老師教初三年級的語文課,對于經常在課堂中冒出來的一些“插曲”,她很是氣憤。
例如,當講到古文中的“太守自衛也”這句時,其他學生都在認真地學,某個學生則表現活躍,跟臨近座位的學生,左邊說說、右邊說說,對“自衛”一詞大做文章。還有一次,當老師講到“眸”這個字時,老師說,看你的眼睛,眼睛里的這個東西就是“眸”。結果這個學生冒出一句:“是眼屎。”老師壓住怒火,沒理他,繼續說,“不是眼屎,是眼睛里亮的這種東西”。他又來了一句:“還是眼屎啊。”于是,全班學生哄堂大笑。后來,老師找這個學生談話,他看著涂過口紅的老師說:“老師你今天可真漂亮呀!嗯,我覺得你越來越漂亮了。”
馮老師對這個學生心生反感,認為他品質有問題,表現得流里流氣。
從學生的行為看,他對“自衛”一詞反應過敏,對眸為眼中“屎”津津樂道,對老師涂口紅大加夸贊,他似乎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膽量,引得班上的其他學生關注那些被老師和一般學生認為是“羞于啟齒”的行為和事物,他是一種什么心理呢?
二、“品質問題”學生的心理
1.挑戰“正統禁忌”,是顯示自我的表現
在馮老師看來,當教學中涉及身體、愛情等內容,女生表現出羞澀、靦腆,男生低著頭笑,這是比較正常的行為表現。雖然在青春期大家都有對性好奇的想法,但是這種念頭沒必要跟別人說,沒必要把這種行為表現出來。避而不談,心領神會,非堂而皇之地講之。而這個學生的言語行為挑戰了正統的禁忌,以大膽的行為沖撞正統的界限,是想通過與眾不同來標示自我的存在和自己的勇敢。這個學生的問題在于他處于低自尊狀態,家教的缺乏、良好父親榜樣的缺失、在班中較低的學業成績,都使得他需要通過一些“另類”的言語和行為來提升自尊。所以,他那些“流里流氣”的言語和行為是他自認為獲得人們關注的最好方法,在人們都“忌諱”時,他敢于“直言”,在他看來這就叫勇敢,他需要這些外在的眼光,把這些外在的眼光看做是對自己的鼓勵和肯定。
2.希望可以公開談論他所關心的話題
有一年夏天,筆者曾帶過一個被班主任認為是有行為問題的小學生團體,通過戲劇的方式來對其行為進行干預。這個小團體中都是男生,有一個六年級的男生常出粗口、與同學發生肢體沖突,在活動中,會把短褲突然拉下來然后又拉回去。有幾次他大聲叫,說別人沖撞到了他的小雞雞。每個人都講故事,他講的故事就是與小雞雞有關的故事。在活動結束后,我問他是不是特別關心自己的小雞雞,他點頭。他的狀態反映了他對青春期生理變化的關注,與前面那個被馮老師認為是有品質問題的學生一樣,他們都希望有人像他們一樣了解到這些變化并與他們討論相關話題,解除他們對自身生理與心理變化中的緊張、焦慮、不安與困惑。家長的避而不談,教師的繞道而行,同學的秘而不宣,都加重了他們的疑惑與好奇。膽子大的學生會借機打破話題沉寂,但是往往無人正面而積極地做出回應。
對性和愛情的談論在現在的學校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有關生命教育、性教育和愛情幸福教育是不足的,學生和老師自身對于關乎個人終生健康和幸福的重要議題一直被當做一個“地下”的東西被遮遮掩掩地故意“忽視”著。而欲蓋彌彰的結果是,學生們從來沒有失去對這個領域的強烈好奇和勇敢探索,當然由于無知和誤知,導致的悲劇和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
三、如何針對這樣的學生進行教育
1.組織學生開展關于青春期心理的專題討論
青春期教育在每個學校都有,但是,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其中的卻不多。多數學校都是集體講座,不能解決學生們的眾多困惑。前面的案例中突出地講了兩個膽大而敢說的學生,實際上,那些低頭不語的學生心中都有一大堆問題需要指導。他們需要獲得對一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空間和平臺,特別需要教師像朋友一樣跟他們一道平等地談論有關性的知識、感受和需要注意的問題。越是公開嚴肅地討論有關生命、尊嚴、性、健康和幸福的話題,學生就越能獲得正確的知識,提升是非判斷的能力,學習自尊與自愛,減少其他不健康途徑帶來的負面影響。教師不要害怕,學生需要這種嚴肅、關愛的課堂,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表明,學生學習之后,會更懂得自尊與自愛。當然,首先是教師要更新觀念。
2.變批評為關愛,使用同理心敲開他心中的墻
前面案例中的兩個學生是非常典型的缺少正確引導、足夠關愛而又受到過多批評的學生,以致他采用不當的方式表達自我,提升自尊,以求心理的平衡。
所以,針對這樣的學生,首先要從平等的視角,去掉給其貼上的“品質問題”學生的標簽,從關心其內心需要入手。就拿第一個案例來說,馮老師曾經找他談過話,但沒有效果,再找他時,他溜之大吉,這說明還沒有從內心打動他。其實,打動學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同理心來理解他,這是作為教師必備的能力。站在學生的角度體察到學生心里的苦痛,讓學生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和感受表達出來,跟學生一起討論今后的出路,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的切實關愛,就會自動拆除那堵墻,向教師敞開心扉。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會產生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