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院校的目標是培養出能夠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但不少應用型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時卻遭遇了“理論基本不用、實踐基本不會”[1]的尷尬。這種現象的存在有兩個原因。其一,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大都建校時間不長,人才培養還未完全由學科型向技術應用型轉變。其二,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雖然很多高校漸漸意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試圖通過增加實踐課程來提高畢業生的相關技能,但是,實踐教學卻沒有將學生的實踐學習與理論學習融合起來,致使實踐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一、實踐課程理論與實踐脫節的表現
人才培養實踐表明,學生在實踐面前的手足無措,并不是由于缺乏理論知識,而是由于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的脫節造成的。
1.實踐內容專為理論知識“量身定做”
一些院校實踐課程的內容不是面向實際項目,而是為了相應的理論教學而配置的。學生實踐起來,只需按照實踐指導書中的安排一步一步完成相關內容即可。雖然實踐的目的、內容、步驟、要求等一一列明,每個步驟對應相關的理論知識點一樣不少,但對于知識點的融會貫通涉及很少,甚至沒有,致使學生無法應對千變萬化的實際問題,難以發揮設計創新的能力,也就談不上達到實踐課程教學的目標了。
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涇渭分明”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安排界限分明,總是“先理論教學,再實踐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兩個極端,理論課只按照課本講述原理,實踐課只注重應用,不涉及理論,這是教學方法上的理論與實踐相脫離。一些應用型院校綜合性、設計性項目實施效果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這種脫節。
3.實踐教學過程管理“一盤散沙”
從實踐教學的執行效果來看,只有有效的教學過程管理才能保證培養方案的實施,完成學生能力培養的目標。而一些高校過于松散的教學管理,削弱了實踐項目的執行力度,致使一些具有惰性的學生無法達到預定的實踐學習目標。
4.實踐教學評價方式“不看能力只看分”
目前,多數應用型院校實踐課程的考核以分數評價為主,評價方式單一,缺乏科學性。這種學科式“應試教育”的評價方法,沒有明確告知學生要達到的要求、標準和考核方法,影響了學生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和技能的掌握。同時,它對學生實踐的評價過分關注知識技能的獲得,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的積極性和努力程度,忽視了對學生的發展、成長過程的動態評價。
二、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和重要保證。筆者認為,若要真正實現實踐教學的目標,應用型院校應放棄傳統的“先理論教學,再實踐學習”的教學方式,建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遵循“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程序:一、引導學生深入實踐掌握案例,并根據案例進行思考,總結案例中反映的規律,這是從實踐到理論的過程;二、要求學生根據總結的規律完成作業,這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工程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
江蘇省金陵科技學院從2006年起開展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筆者在此研究中對綜合實踐項目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構建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課程體系,并探討出實踐項目教學的過程管理與質量監控方案,實現了融“學”于“做”、融“做”于“學”,培養學生設計創新能力的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設計中,筆者遵循了以下原則。
1.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實踐課程教學目標
江蘇省金陵科技學院軟件工程專業培養的是適合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行業急需的高級應用型軟件技術人才。畢業生應“熟練掌握計算機軟件開發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調研、分析、設計、維護和評價應用軟件系統等工程實踐能力;受到良好的工程訓練,熟悉軟件企業軟件質量控制與管理流程;具有較強的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根據這一培養目標,筆者將綜合實踐項目教學的目的確定為:為學生提供真實項目內容和知識的集成應用平臺,在企業體制和績效標準約束下,使學生了解企業當前使用的軟件開發方法、技術和實踐解決方案,在工程環境中完成真實產品或系統的設計、實施及運行,提高學生的研究與創新能力。
2.圍繞教學目標創設真實問題任務,提供教學材料
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是讓學生采取動手實踐的方法,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深入理解舊知識,或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新知識,通過系統的分析、設計來實現實踐能力培養的。因而在學生設計或重新設計軟件產品之前,教師需向學生介紹真實問題的背景,提供必備的教學資料。例如,在“菁菁校園博客系統”設計教學前,筆者就引導學生理解該博客系統的需求。即該博客系統需面向四類用戶:系統管理員、教師、學生和瀏覽者,這幾類博客用戶通過“菁菁校園博客”系統進行教學上的交流,而博客系統為用戶提供不同的功能。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提供了充足的教學資料:
《“菁菁校園博客”傳統需求》,主要包含項目背景、項目組組建、完整業務需求、系統原型實現要求等內容,供學生在案例實現時閱讀;
《“菁菁校園博客”UML(統一建模語言)用例》,它是用UML來描述的系統用例文檔,供部分已經學過UML知識的學生參考使用;
《菁菁校園博客開發任務書》,它是學生分配開發任務的任務清單,包含任務描述、分值及評分點等內容,供學生開發過程中使用,也作為教師給學生評分時的參考;
《教師用評分參考及學生成績匯總》,供教師給學生評分和匯總成績時使用,學生也會從中了解每個任務的評分標準。
3.采用項目過程監控
實踐課程的設置是為縮小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崗位需求的差距,使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就可以直接接觸到實際的工作環境和氛圍,真實體驗和熟悉職場環境,同時獲得專業和職業能力。因此,理論實踐一體化綜合實踐項目的具體實施,不僅發揮了教師作為管理者的作用,還發揮了學生的管理和監控作用。教師組織學生組成多元化的實踐小組,采用項目經理制,通過項目研討和實施過程,達到集團隊合作、項目管理及技術方法學習的目標。例如,2008級學生實施“菁菁校園博客系統”設計時,首先通過競選選出8位項目經理,再由8位項目經理組建了自己的開發團隊,明確團隊的項目任務,然后各團隊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各自獨立完成項目內容,最后通過項目答辯完成每位學生的評分。
通常,在項目實施中,指導教師、項目經理和項目組成員按不同角色各司其職。(見表1)
在實踐項目開發過程中,教師既要合理分配指導時間,又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不同階段合理安排輔導時間。例如,在“菁菁校園博客系統”項目實施中,筆者根據學生不同學力基礎,將40學時的指導內容和時間作了精心的分配。
(1)理解需求與設計階段。教師給學生分發需求文檔,并且指導學生閱讀和理解“菁菁校園博客系統”需求描述。學生如果具備UML的知識,可以把UML用例文檔和傳統需求文檔結合起來閱讀;如果不具備UML相關知識,可以只閱讀傳統需求文檔。本階段時間大約為2天,學生都能完成任務,理解需求。
(2)理解任務書階段。在學生基本理解設計者的意圖及系統結構時,教師給學生分發任務書,并就學生閱讀任務書時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力求學生能夠對應需求文檔中要求實現的目標理解每個任務書的任務清單、檢查標注。本階段時間約為1天,學生基本能完成任務。
(3)準備開發環境階段。教師指導學生準備系統環境;學生確認開發環境符合系統環境要求。本階段時間約為0.5天。
(4)編碼實現階段。教師指導學生編碼工作,并負責答疑。在指導時,教師不必去給學生講解采用哪項技術來實現博客的某個功能,而就學生提出的對某項技術不熟悉的問題給予指導,指出在書本中什么地方能夠找到知識的講解,或針對具體技術對該學生進行指導;學生根據需求分析、設計文檔及任務書,進行博客系統的開發。本階段學生完成時間約為8.5天。在本階段教師發現很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所以安排了每組學生自學一項新技術后,給其他組同學講解新技術的教學環節,本環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良好。
(5)檢查評分與總結階段。教師在編碼結束后,根據《教師用評分參考及學生成績匯總》文件和《博客參考答案》對學生交付的博客系統進行評分,并演示參考答案,對學生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學生把自己做好的博客系統交給教師,完成最后的總結答辯。交付包的內容包括:源代碼、可運行程序、安裝包、數據庫等文件。此階段時間約為3天。
4.采用靈活的考核方式
依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綜合實踐項目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評定成績。每個學生的最終成績根據個人的過程性評價成績(40%)、小組綜合評價成績(40%)、個人答辯成績(20%)綜合確定。
過程性評價是通過項目小組間交流,針對各位同學的表現給出的平時成績,包括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考勤、工作計劃、工作日志、團隊協作、職業素養等內容。此項成績采取組員間相互評價、組長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其中組員間互評價占40%,組長評價占20%,教師評價占40%。此項成績與團隊的集體準備情況密切相關,從而可以激發學生互幫互學的積極性。
小組綜合評價主要用于考核項目組完成的程序、設計報告、總結等最終結果。評價的對象主要是項目小組,考核方式是現場成果展示及技術特色陳述。該評價由答辯小組確定,項目組成員成績相同。
個人答辯成績主要是針對項目小組每個成員所承擔的任務進行現場口試,主要考查學生技能知識的掌握狀況及職業素質。該成績由答辯小組給出。
三、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效果分析
從綜合實踐項目課程的實施情況來看,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分離或實踐環節單獨操練的做法,強調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應用性和綜合性,讓學生在生產環境中進行綜合性的技術訓練,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它體現了教學過程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綜合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并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深受學生的歡迎。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項開創性、探索性的工作,應用型院校仍需以社會需求為準則,不斷完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體系,積極探索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創新,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專業人才。
本文系2009年江蘇省教育廳教學研究課題“基于CDIO工程教育的NIIT模塊嵌入式軟件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編號:40700042)系列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蔡敬民,魏朱寶.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戰略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8(12).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陵科技學院信息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