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圖是家庭治療的一種重要技術,它是家庭結構和家庭發展歷程的具體表現形象。以線條、符號的繪畫代表家庭成員組成與生活歷程,是家庭結構與發展歷程的形象體現,并在提問的基礎上繪制符號與圖案。咨詢師根據圖像,依靠直覺和經驗來探索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線索了解家庭的結構與發展歷程,形成咨詢背景,判斷解決問題的線索,啟發咨詢家庭自己尋找線索發現和解決問題。以下是筆者利用家譜圖技術改善一例親子關系問題的案例報告。兒子與母親因為愛而被困住,而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家譜圖技術,幫助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愛,重新尋找各自獨立的空間。
一、咨詢過程
吳女士,一名初中二年級男學生的母親,高中文化,公司職員。韓某,男,14歲,是吳女士之子,初二學生,與母親一起因為親子關系問題前來咨詢。
在第一次咨詢中母親敘述孩子在進入初二后,學習成績下降,不愿回家,不愿與母親說話,常常去同學家,上網,打游戲,在學校聽課也不太認真。老師請求家長予以教育,母親與他談話,不愿意聽,親子關系出現惡化。
兒子自述進入初中以后,不愿別人老那么管自己,母親對自己噓寒問暖,每頓飯都要問自己吃什么,只要回到家就問今天在學校學得怎么樣,好像只關心自己的學習。小的時候,還是能接受的,那時感覺媽媽關心自己,現在問得這么細,管得這么多,就覺得在家里壓抑不自由,所以老是出去到同學家,覺得同學家沒有人管,自由自在,舒服,希望母親以后不要問那么多。
在這次咨詢中,筆者主要采用傾聽與共情技術,與母親、孩子都建立了較好的咨詢關系,他們也覺得自己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咨詢。
經過這次咨詢,心理教師初步診斷家庭存在親子關系不良的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孩子進入青春期,母親對待孩子還用以前對待小學生的教育方法,從而使孩子對母親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并造成了情況的惡化。我對母子倆建議,第一步先反思母子關系,在關系良好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考慮學習問題,母子倆也同意了我的建議。
在第二次咨詢中,筆者首先與來訪家庭交談近一周的情況,母親告訴心理教師,昨晚上孩子又很晚回家,丈夫也不管,說起來母親開始流淚。
筆者提問:我感覺到,媽媽常常感覺到孤獨,這種感覺是怎么來的呢?
母親說:我從小就是這樣的,沒有人疼沒有人愛的。
在她這句回答的提示下,我開始探索她的原生家庭,并請孩子協助,繪制母親的家譜圖。下面是已經繪制出的家譜圖。
在上圖中,正方形代表男性,圓形代表女性,來訪者繪出對自己有重大影響的所有家庭成員。在圖形內標上年齡、職業、學歷、疾病等信息,圖案之間的線條代表家庭成員的關系類別和遠近程度,線條連接表示夫妻、兄弟姐妹或親子關系。實線代表關系親近,虛線代表關系疏遠,曲線代表關系糾結;線條多代表情感投入多,線條少則代表情感投入少。
從家譜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母親在原生家庭中是長女,奶奶早年喪父,獨立守寡,歷經千辛萬苦把兒子(吳女士的父親)撫養大。父親對自己的奶奶非常孝順,奶奶晚年患病,父親立刻辦理提前退休手續回家寸步不離地照顧母親。奶奶有非常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吳女士出生后,非常不高興,對兒媳婦不滿。所以,吳女士父母親的關系一直很疏遠,即使四、五年后吳女士弟弟誕生,情況也未見好轉,父母親關系疏遠的情況一直延續到現在。弟弟誕生后,吳女士的母親非常疼愛這個小兒子,對吳女士較為疏遠。吳女士對此一直耿耿于懷,無法原諒母親,高中一畢業就離開家庭,自己闖蕩,多年來很少回去看自己的父母親。
聽了吳女士的敘說后,心理教師問了孩子的感受。他說,以前只是感覺母親管得太多,十分膩煩,今天聽了母親講述自己的經歷,沒有想到母親心里這么苦,以后還是要聽媽媽的話,多理解她一點。
筆者請他們回去,一起討論母親的家譜圖,請兒子多安慰母親。
在第三次咨詢中,來訪家庭來到咨詢室后,感覺到母親表情上有一些大的變化,臉上有時會露出燦爛的笑容,兒子也能多說一點
筆者把家譜圖拿出,再次和來訪家庭討論。當問起吳女士父母親的情況,吳女士說起自己的母親時,仍多怨責,說:“她老說自己孤獨呀,不容易呀!”筆者在這個時候接口說:“是的,我感覺你的母親確實是很孤獨。”吳女士聽了非常驚訝。筆者請她看家譜圖,說:“你看,您母親這輩子最親的人應該是你的父親,但是,她一輩子都沒有得到你父親的愛,你父親把他所有的愛都給了自己的母親。”
吳女士看起來非常震動,看著自己的家譜圖半天沒有說話,筆者感覺她已經看到了自己從來沒有看見過的自己家庭的另一面。筆者接著說:“你看,你這輩子最應該愛的人是你的丈夫,可是,你和兒子的關系這么緊密,把你丈夫扔到了一邊。你有點像你的奶奶,也有點像你的媽媽,你希望你的兒子以后也像你的爸爸和你的弟弟一樣嗎?”
來訪家庭沉默了一會,韓某說:“媽媽,你是應該多關心爸爸,你不要老盯著我。”
最后筆者給予建議:孩子已經長大,不能再用小時候的方式去管孩子。作為妻子,最親近的人應是丈夫,夫妻倆有和諧的關系,才能形成合力,更好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然后,引導母子倆定了一個協議,要求母親給孩子更多的自由。但是,孩子離開家要告訴母親,而且必須在母親約好的10點半之前回家。家里周末開通網絡,盡量在家上網,但上網時間要有所限制。母子倆最終達成了此協議。
二、反思
在來訪者的家庭圖譜繪制中,可以發現家庭治療中所說的三角關系。而且有多代傳承過程:
吳女士的奶奶因為早年喪父,把所有的感情寄托在吳女士的父親身上,形成非常深的糾纏,以至于吳女士的父親對自己的妻子感情較為冷淡。
吳女士的母親與自己的丈夫感情疏離,又有重男輕女思想,把所有的感情寄托在兒子身上,使吳女士的成長過程非常艱難。
吳女士自己由于內向、封閉的個性,與公婆相處困難,同時造成與丈夫相處也困難,又由于自己的成長過程艱難,自然會把所有感情都投放在兒子身上。在兒子小的時候,這種疼愛孩子的方式還能接受。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管得過寬的愛就會使孩子感覺窒息,從而產生逆反,造成親子關系惡化。
吳女士很有悟性,也是一位很善良的母親。三代流傳的故事使她自己決定去中止這樣的傳承,因為不中止,自己的兒子很可能也會陷身于與母親的情感糾纏中,沒有辦法走自己的路,發展自己完整的感情。就像吳女士自己的父親一樣,丟棄自己的事業、冷淡自己的妻子,回家守在母親床前,一輩子也沒能走出小時候那個家。
從此咨詢案例中可以看出,家譜圖形象地描述了家庭的故事,通過心理教師的點化,幫助母子倆解開了情感糾纏。母親會努力地修復自己和丈夫的感情,轉移生活的重心。孩子離開母親的牽絆,能更自由地開始自己的青春之旅。但仍然需要建立一定的規則。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
(責任編輯: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