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翻閱2006年第21期《新華文摘》時,看到啟功先生一篇著名的文章《上課須知》,辭淺意真,樸實懇切。雖然只有九條,但它講出了教育的本質,可以作為教師的座右銘。好在文章不長,抄錄如下,推薦給廣大教師朋友。
一、一個人站在講臺上要有一個樣子。人臉是對立的,但感情不可對立。
二、萬不可有偏愛、偏惡,萬不許譏誚學生。
三、以鼓勵夸獎為主。不好的學生,包括淘氣的和成績不好的,都要盡力找他們一小點好處,加以夸獎。
四、不要發脾氣。你發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壞的事情發生,又怎樣發更大的脾氣?萬一發了脾氣之后無新途徑,又怎樣下場?你還年輕但站在講臺上即是師表,要取得學生的佩服。
五、教一課書要把這一課的各方面都預備到,設想學生會問什么。自己研究幾個月的一項結果,有時并不夠一堂時間講的。
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們也不看,要改重要的關鍵處。
七、要有教課日記。自己和學生有某些優缺點,都記下來,記下以備比較。
八、發作文時,要舉例講解。缺點盡力在堂下個別談;缺點改好了,有所進步的,盡力在堂上表揚。
九、要疏通課堂空氣,你總在臺上坐著,學生總在臺下聽著,成了套子。學生打哈欠,或者在抄別的作業,或看小說,你講的多么用力也是白費。要在學生座位行間走走。講課時,寫了板書之后,也可以下臺看看。既回頭看看自己的板書效果如何,也看看學生會記不會記。有不會寫的或寫錯了的地方,在他們座位上給他們指點,對于被指點的人,會有較深的印象,旁邊的人也會感覺興趣,不怕來問了。
《上課須知》是啟功先生一生教學經驗的總結,體現了“熱愛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不僅蘊含諸多啟示,也值得廣大教師學習和借鑒。
一、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心理安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師生情感交流、精神溝通、智慧互動的平臺。“課堂是師生學校生活中注入全部情感、精神和智慧的產物,也是師生快樂與痛苦,收獲與失落的源泉”。[1]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需要有良好的心境,學習心境與學習效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平靜愉快的心境有利于智力活動;沮喪、恐懼的心境不利于智力的發揮。課堂上,學生的心境主要受教師心境的影響,教師是課堂氣氛的主要“定調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雖然“人臉是對立的,但感情不可對立”“萬不可有偏愛、偏惡,萬不許譏誚學生”。
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教師只有與學生在親密和友善的接觸中,以理性影響理性,以道德影響道德,以性格影響性格,以意志影響意志的情況下,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影響”。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一些情感投資,真誠地熱愛、善待、尊重每一個學生。對學生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歧視,多一些賞識,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報怨;用欣賞的態度對待學生,用贊賞的目光鼓勵學生,用多元的標準評價學生,對他們取得的每一點細小的進步和成績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學生在課堂上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在教學中注重與學生情感上的溝通,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面帶微笑、精神飽滿、熱情洋溢地面對學生,以自己的良好情緒感染學生,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能夠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賞、尊重、關愛的溫暖和幸福,擁有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以自己良好的感情為學生營造情感相通、和諧共振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平和愉悅的狀態下學習。如此,學生才能夠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體會到教師的愛,從而能夠真正愛學、樂學。
二、善于發現“差生”身上的閃光點,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助其成功
學生是在發展著的個體,由于受先天遺傳和后天成長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不同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在任何一個班級,總會存在成績、品行相對比較落后的學生。教師一般喜歡、偏愛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鄙視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殊不知,每個學生,特別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太多的批評和歧視,缺乏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更渴望得到別人,特別是教師的尊重、信任、關愛和鼓勵。
沒有一個人會排斥發自內心的愛,沒有一個學生不渴望被關懷。[2]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尊重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要。人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但“人最可怕的傷害是被遺棄和蔑視”。[3]教師一個溫暖的撫摸,一道鼓勵的目光,一句真誠的表揚,可以使學生心中充滿喜悅和自信,有時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差生”的人生走向。所以,教師要承認、尊重和接受學生能力和個性的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以鼓勵夸獎為主。不好的學生,包括淘氣的和成績不好的,都要盡力找他們一小點好處,加以夸獎”。每個學生都有其可貴之處,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全面展現個性、特長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特長、潛能顯示出來,用心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為“差生”創設成功的機會,多用激勵的話語、贊許的目光、中肯的表揚,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差生”在教學過程中也能不斷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體驗成功的歡樂,體驗受人尊重、賞識的喜悅,從而看到自身的價值,意識到自己的潛能,擺脫失敗的陰影,克服長期以來形成的自卑心理,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寫好教學日記,做一個善于反思的教師
其實,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再精細的設計,再高明的教師,再流暢的過程,當下課鈴響起的一剎那,跨出教室的一瞬間,遺憾、懊惱、后悔也會隨之產生。因此,“要有教課日記。自己和學生有某些優缺點,都記下來,記下以備比較”。
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當選為2006年美國年度教師的凱慕柏莉#8226;奧立佛也說:“我意識到,好教師不必是那些上出成功的課或教出得分最高班的教師。好教師是那些有能力去反思一堂課、理解什么對了或什么錯了、尋找策略讓下次更好的老師。”[4]所以,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應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學生質疑問難的水平如何,是否能夠基本掌握;課堂情緒怎樣;教與學還有什么困惑等等。把這些逐一反思梳理,然后有重點地記錄下來,便能為以后改進教學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華.關注課堂上鮮活的生命[N].中國教育報,2008-11-21.
[2]姜澎.付出愛,收獲人生的信心[N].文匯報,2008-09-09.
[3]童大煥.出現在小學校園的精神傷害[N].南方周末,2002-12-19.
[4]凱慕柏莉#8226;奧立佛.每天都得到不可估量的“回報”[N].中國教育報,2006-5-26.
(作者單位:陜西省機電工程學校)
(責任編輯:張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