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語文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作為指導者的教師首先就應該把作文看成一種自然的生命狀態,一種樸實的生活行為。可在傳統的習作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是刻板地依據教材的習作編排,死板地從理論和結構上對學生進行指導,最終陷入了“老師指導倦,學生習作愁”的不良循環。可見,教師行之有效的指導在習作中顯得極為關鍵。“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關注學生的生活和情感,抓住恰當的教學契機,根據學生的興趣與特點,組織相應的活動,讓學生主動走進生活,去發現、去想象、去探索,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才能引導學生用真實的生命擁抱作文,表達自己生命的真情實感,讓心靈與作文親密無間!基于這種認識,我在習作教學中進行了初步的嘗試。
案例敘述
九月一連下幾天的毛毛雨可真不多見,陰沉沉的天氣讓人煩悶。下午第二節課我來到教室,準備指導第一次日記《難忘的暑假生活》。上課鈴已響了好一會兒,幾個頭發濕漉漉的男孩子氣喘吁吁地跑進教室。“這是干什么去了?怎么遲到了?”我不滿地大聲問道。他們幾個還沒回答,其他的孩子就七嘴八舌地說:“老師,他們下去抓蝸牛了。”“蝸牛?”我疑惑起來。調皮鬼于泉涌把掌心慢慢伸開,幾只小小的蝸牛正在他手心中探出腦袋東張西望呢!“哦!”下面的同學瞪大眼睛驚叫了起來,另外幾個男孩也伸開掌心,幾十只小小的蝸牛立刻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眼光,他們忘記了他們的老師正在生氣,一齊圍攏到我和這幾個遲到者身邊,爭先恐后地來觀賞這些課堂的闖入者——小蝸牛。幾個遲到者此時仿佛成了英雄,驕傲地舉起他們的蝸牛向大家展示著。看著孩子們喜悅的面容,熱切的眼神,聽著他們七嘴八舌好奇的提問,剛才不悅的心情頓時煙消云散了。我眼前一亮:多自然的童真的流露!這不是很好的指導習作的機會嗎?可轉念一想:這是開學的第一周,按照第一單元的習作要求,按照往年的慣例都應該寫《我的暑假生活》,再說已經和各位老師討論了指導的思路,還寫出了指導的教案,現在丟掉它,行嗎?我猶豫了。“老師,蝸牛的觸角都有什么用啊?”“它們的家在哪里啊?”“老師,小蝸牛吃什么呀?”……聽著孩子們興味盎然的提問,看著孩子們興奮而漲紅的臉蛋,我終于下定了決心:先丟開已寫了幾年的暑假見聞,讓小小的蝸牛牽線,引領孩子們走進蝸牛奇妙的世界,讓他們眼看,耳聽,手摸,心感,嘴說,筆寫!想到這里,我竟跟孩子們一樣激動興奮起來。
迅速組織好課堂后,我將遲到男孩抓到的幾只蝸牛放在手心,微笑地問道:“同學們,喜歡小蝸牛嗎?”“喜歡!”孩子們響亮地回答道。“那這節課我們就與小蝸牛來個約會,走進它們奇妙的世界,去感受它們獨特的生活與情感,好不好?”孩子們一聽就歡呼雀躍起來。“不過,老師有個小小的要求,答應了,咱們才能下去與蝸牛約會,否則——”“老師,您就快說吧!我們一定按要求做。”孩子們的眼中閃動著熱切的光芒。“同學們,蝸牛的世界是和諧安寧的,它們喜靜不喜鬧。所以老師希望你們與蝸牛約會時能安靜而文明,細細地觀察,輕輕地觸摸,靜靜地遐想,把自己當做它們中的一員,真正融入到蝸牛的生活中去,好嗎?”看著在我手心安靜待著的蝸牛,孩子們深深地點了點頭。
五彩的傘花在校園中綻放,孩子們與蝸牛的約會開始了。他們三三兩兩湊在一起,有的蹲在平坦的甬路,專注地盯著那正在長途跋涉的“旅行者”;有的站在冬青樹邊,探下身子用目光追尋那些“登高者”的足跡;還有的不顧滿地的泥水,干脆趴在花壇的邊角石上,用手撥弄著地上的雜草與樹葉,直接游歷蝸牛的村落……孩子們的神情是那樣專注而陶醉。此時,他們已真正與蝸牛那神奇的世界、奇妙的生活融為一體。
回到教室,許多孩子的衣衫頭發都濕了,他們因為專心赴約而忘記了那綿綿雨絲的存在。孩子們意猶未盡,滿臉是新發現后的興奮與激動。我知道是時候讓他們開口說了。“看來,你們與蝸牛的約會很成功。在約會中你有什么新發現、新感受,快和小組同學暢談一番吧。”話音剛落,孩子們就聚在一起熱烈地交流起來。那爭先恐后的場面,那滔滔不絕的話語,那充滿童真的奇思妙想,讓我驚奇更讓我驚嘆:源于生活的真情實感,才是學生習作靈感的源泉!于是,當天晚上的作業就是寫與蝸牛的這次約會。布置作業時,沒聽到長吁短嘆聲,沒有看到眉頭緊鎖的臉,沒有詢問寫多少字的無奈,孩子們帶著歡快,帶著愉悅離開學校。
第二天孩子們的佳作便擺在我的桌前。他們與蝸牛約會時的所見所聞所想從筆尖傾瀉而出,躍然紙上。看看這些可愛的題目吧:《我與蝸牛有個約會》《相親相愛的一家》《樹葉上的精靈》《奇妙的蝸牛世界》《兩只蝸牛的悄悄話》……靈動而充滿個性,童真而溢滿真情。性格恬靜的孫優悅寫道:“在無限的靜謐中,我走進了蝸牛的世界。此時,我仿佛已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與他們一起優雅而嫻靜地漫步在細雨中……”活潑的張紅陽寫道:“我終于清楚地看到了蝸牛的廬山真面目。它潔白的身軀上通體透明,猶如光滑而圓潤的玉石做成的。頭頂上兩只長長的觸角上長著兩只靈敏的眼睛,隨著觸角的延伸,周圍的一切都在它的監控之中。好厲害的小蝸牛!還自帶雷達呢……”心細的孔海婷寫道:“今天我有個新發現。在冬青樹下的草叢中,兩只蝸牛將它們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身體拉長、挺直,然后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是那樣深情,那樣熱烈,根本沒把我這個不速之客放在眼里。我想,他們一定是對久別的戀人。原來蝸牛的世界也跟我們人的世界一樣,蘊藏著無盡的親情與愛情啊!……”一篇篇角度奇特、感受真切、充滿奇思妙想的習作深深吸引了我,讓我陶醉,讓我欣慰。正在興頭上,一篇短短的文章映入我眼簾:“在花壇的冬青樹下,我發現了一個蝸牛家族。這個家族有大大小小二十只蝸牛,他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看起來懶洋洋的,偶爾有幾只悠閑地來回爬爬。這些蝸牛長得都一樣,每只都背著一個對它身體來說有些沉重的殼,它們的身體都是透明的白色。在無人打擾時,他們才小心地探出他們的腦袋,用兩只長長的長著眼睛的觸角觀望著外面的世界。(今天就寫到這兒啦,未完待續!)”未完待續?在閱讀諸如《三國演義》等章回小說時,見過有類似的“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噱頭;在報紙的小說連載中,也見過這樣的字眼,可在學生的作文中,可是平生頭一遭!這個時候這種心境下看到這種“未完待續”的態度,我不禁冒火。來到李廣照身邊,把本子遞給他。“這是你的作業?”“他今天早上才寫的!”同桌嚴厲地指出。“他還說,‘老師說過,我們這是觀察,可以嘗試觀察一段寫一段,寫成系列。我們有自由選擇權!’”哦!鬧了半天,問題出在我身上!我的確是這樣說過。小家伙今天是斷章取義了。我吸了一口氣,拍了拍滿臉通紅的小家伙。“知道‘未完待續’是什么意思嗎?”“接下去還有的意思!”他小聲而流暢地應對著。“老師很有興趣,想聽聽這蝸牛家族的故事!行嗎?”他似乎有些不敢確定。中午,小家伙來到了我辦公室,“老師,我補好了!”“我悄悄地撥弄了一下一只正在樹葉上觀望風景的小蝸牛,它立刻把腦袋縮回殼中,過了一會兒,對剛才的美景仍沒看夠的小蝸牛又試著將觸角伸出來,這次我用小木棍輕輕地點了一下它的身體,可憐的小家伙終于意識到了危險,又一次將柔軟的身體深深地縮回到它那所小房子中,再也不敢輕易露頭觀望風景,可憐的小家伙。”——我沉浸在這奇特的想象之中。“我禮拜天會再去觀察蝸牛的!”孩子一臉忐忑不安地說。“其實,我的小家伙!我覺得很滿意了,不信?你將兩段連起來讀讀,短小卻不失精彩,真實又不乏童趣。”好一個未完待續!
案例反思
小學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訓練學生“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即表達出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因此,習作的指導與訓練都不能脫離學生實際,更不能離開學生真切的生活。在習作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改變觀念,摒棄死板的技巧講解,注重激發學生說寫的興趣,根據小學生好奇愛玩的天性組織相應的活動,激活思維,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自由表達的寬松環境,從而使學生有話可寫,有話想寫。本案例的習作實踐重點突出了以下幾個特征。
(1)充分的自主性。傳統的習作教學中,教師往往是習作內容的主宰者,教師憑著自己的理解與感悟給學生提各種各樣的要求,學生只有被動地被老師的指導思路牽著鼻子走。而在本次習作的整個過程中,學生成了真正的主角。他們自由自在地沉浸在蝸牛的世界中,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傾聽,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在這種無拘無束的自主習作中,學生領悟了生活,也真實體驗到寫作的樂趣。
(2)盎然的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天性愛玩好奇,面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他們的小腦瓜中會涌現出無數的奇思妙想。而我們的指導恰恰就是要引發他們的這些潛能。在這個習作案例中,教師抓住了孩子對蝸牛的好奇這一難得的契機,靈活地改變習作指導內容,將枯燥的課堂延伸到生動多趣的的校園中,孩子們在興趣中學習,在愉快中領悟,自然就思維活躍,習作生動。
(3)新穎的獨創性。習作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一味地按部就班、因循守舊,必然會遏制習作的興趣與激情。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教師抓住蝸牛這一契機,根據孩子天性的需求,果斷地拋開原來的預定任務,將習作教學由單純講解變為組織觀察活動,把學生吸引到習作教學之中。正是這種教學思路的創新才換來此次習作的成功。而對學生的寫作要求也擺脫了千篇一律,更注重學生在習作中個性的張揚與表達。尤其是針對學生李廣照對小蝸牛的系列觀察,教師恰當引導,充分鼓勵,調動了他習作的積極性和獨創性。
本次習作,孩子們盡管興趣被激發了,下筆更為流暢了,但錯別字、語句段落的完整表達、用詞的準確等語言運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加工和琢磨。我們的作文教學,我們豐富的生活大課堂,有許多鮮活的事物,有許多精彩的故事,我們不可能去一一呈現、發掘,但我們可以盡我們所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最大限度的自我空間,讓孩子去自我體驗,去自我呈現。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黃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