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水滸》第29回,里面有一副對聯,“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對于整日里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梁山好漢們來說,這副對聯是非常貼切的。但對一般人而言,民以食為天,當然應該是“鍋中日月長”。酒壺這種東西可以有,也可以沒有,鍋卻是每天的生活都離不了的。
鍋可以說是最古老的生活用具,人類學會生火之后就開始使用陶制的鍋。2000多年前,我國進入鐵器時代,鐵鍋等炊具也應運而生。到了春秋后期,我國出現了鼓風冶鐵爐,鐵鍋開始大批量生產,成為人們每日燒水做飯必不可少的用具。值得一提的是,這時的鐵鍋在選材、規格、質量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我國古代科學家宋應星在書中就說:“鑄用生鐵或廢鐵器為質,大小無定式,常用者口徑2尺為率,厚約2分,小者口徑半之,厚薄不減”。有趣的是,到了明代,我國民間早已廣泛采用鐵制炊具,而西方仍視為稀罕之物。相傳,l4世紀英王愛德華三世得到中國鐵鍋后如獲至寶,把它和其他珍稀古玩一起視為“宮內珍品”。這以后,中國鐵鍋與中國瓷器一樣開始出口歐洲,幾年前發掘的明嘉靖至萬歷年間(十六世紀)沉船“南澳Ⅰ號”,其中不僅有大量的瓷器,“船艙中成摞的鐵鍋也清晰可見”。
至今,鐵鍋仍然是使用最廣泛的鍋具。那用鐵鍋做菜到底有哪些好處呢?
首先,用鐵鍋炒菜可以少放油。鐵鍋用得時間長了,表面會自然生成一層油光,基本相當于不粘鍋的效果。做菜時不必放太多油,從而避免攝入過量食用油。清洗鐵鍋,無需用洗潔精,用熱水配合硬刷子刷干凈,晾干即可。
其次,用鐵鍋烹飪蔬菜能減少蔬菜中維生素C的損失。曾有研究者以黃瓜、番茄、青菜、卷心菜等7種新鮮蔬菜做實驗。結果發現:使用鐵鍋烹熟的菜肴,維生素C含量明顯高于使用不銹鋼鍋和不粘鍋烹飪的菜肴。
最后,用鐵鍋炒菜能補充鐵元素。高溫下,鐵鍋中的少量鐵元素會滲入到食物中,因此在客觀上起到補鐵的作用。
可以想見,鐵鍋過去是、現在是、以后相當長的歲月里也將一直是居家必備的生活用具,人們仍將在鐵鍋的陪伴下吃著或葷或素的飲食,過著或急或緩的日子,直到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