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年近6旬,每天工作、學習和寫作達10個小時以上,而且無病無癢、身體健康、樂觀向上、朝氣蓬勃。我在別人眼里,好像只有三四十歲的年齡,每天有使不完的勁;而工作在我的眼里,是一件主動、有趣、積極的事,而不是被動、乏味、消極的事情。我對工作感覺就有點像逛街一樣:你可以面無表情地走馬觀花,抱怨著,無奈地辛苦著;也可以充滿好奇和美感地瀏覽、鑒賞和選購。做到后一點,你不僅能從中得到購物的樂趣,而且能夠從中了解時代的變化、市場的需求……工作,為何在別人眼里或許是枯燥的事,在我這里就變得如此美妙?這是因為,我有自己獨特的“工作養生”法則:
喜歡自己的工作,并能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對自己的工作有適度的了解,而且能做到干多久就愛多久;工作上能始終保持情緒穩定,樂觀向上,沒有緊張和不安感;在工作中具有同情心,能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能與工作環境有良好的接觸,具有較強的社會工作適應能力;能在工作中意識到自己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努力掌握與本職工作有關的知識和技能;能主動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不輕言放棄,并堅信堅持就能成功;能經常給自己一個希望,并不讓借口吞噬自己的希望;能保持與自己的生理和身體情況基本相適應的正常工作情緒;能建設性地處理問題,對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有較強的調節能力;對生活充滿熱情,始終保持向上的激情;始終保持高調做事的自信心,并不斷提醒自己經常保持良好心態,激發自己積極工作的潛能;不懼怕工作上的困難,敢于把挫折當成墊腳石;知足常樂,能自覺克制工作接觸中的各種現時的欲望;熱愛生活,能在工作中與他人和睦相處,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我這套“工作健康”法則的形成,說來還與大約二十多年前看過一部電影有關。
這部電影的名字我已經記不清了,但對其中的一場戲印象深刻。這是一場總經理招聘員工的戲。總經理不問應聘者專業上的問題,而只是和他們聊工作與健康的關系,結果不知不覺中就了解到了對方的品位、眼光和境界,了解到對方對工作與健康的真實想法,并以此來取舍。就是用這種方法,這位總經理挑出了一個在模式化面試中很難選中的人才,這個人才就是影片的男主人公,一個會享受工作而不是忍受工作的人,正是他,后來以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為公司力挽狂瀾。
當時這部影片就給了我這樣的印象:起點決定終點。正是由于這個被特別選中的人才有自己獨特的“工作養生”法則,所以他才能坦然地看待工作中的得失成敗,才能在心理上立于不敗之地,也才能最終達到通過積極工作而獲得健康與業績的雙贏境界。
鑒于此,二十年來我也始終堅信“工作是個人最健康的鍛煉”,“工作除創造財富、體現人生價值之外,還是一種最好的健身法”。同時,我也注重不能因為積極工作能健身就忽視必要的體育鍛煉,而是兩者相輔相成,殊途同歸。于是,我這二十年來始終以“積極工作也是健身鍛煉的一種形式”這種堅定信念支配每日必不可少的工作,既享受了工作,又取得了一定成績,還達到心理和生理雙重健康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