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護好臍部,因為那是神闕穴所在,與人體十二經脈相連、五臟六腑相通,是心腎交通的“門戶”,常被養生家譽為保健養生“要塞”。臍通五臟,真神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有從陰以補陽之功,且該穴聯系命門,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神闕為任脈要穴,任脈總領人一身陰經,循行于胸腹正中,上連心肺,中經脾胃,下通腎臟,所以神闕為經氣的匯海,乃人體上下左右交會之中心。古人養生向來很看重肚臍,素有“臍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臟之根”之說。肚臍內通五臟六腑,外為風寒六淫之門戶,具有向四周及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有培元固本、健脾強腎、回陽救逆、和胃理腸、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作用。由此可見,肚臍對人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許多養生法便以肚臍為主題和對象。
揉按肚臍
每天早上起床前、晚上睡覺時,排空大小便,去衣袒腹(天冷時可蓋上被子),全身放松,仰臥床上,兩手掌重疊放在肚臍上,先逆時針旋轉,然后再順時針旋轉,均轉108圈。經常如此揉按肚臍,可以健腦、補腎、幫助消化、安神降氣、利大小便,加強肝腎臟新陳代謝,使人體氣血旺盛,對五臟六腑的功能有促進和調整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防止風寒等六淫的侵襲。
艾灸肚臍
將艾條一端點燃,在距離肚臍上3~4厘米高度進行薰烤,施灸部位呈現溫熱舒適感時,固定不動,連續灸20~30分鐘,以局部出現溫熱潮紅為度。不論何種慢性病多宜灸此以助元氣。灸此穴可以提高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為體內重要免疫細胞)活性,從而達到抗病強身保健作用,可使腦溢血昏迷及腦血栓昏迷者復蘇(注意:灸的時間需在半小時以上),具有溫陽固脫、蘇厥救逆、補中理氣之功效。《醫學入門》中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灸法可以改善老年人血液變化指標,提高老年人骨密度。
藥物敷臍
藥物敷臍對多種疾病有效。
治療風寒感冒#8195;白芥子3克碎成細末,將藥粉放入臍內,暖水袋隔布外熨臍部,取汗出。
治小兒腹瀉、消化不良、腹痛#8195;可將藥粉用黃酒或茶水調勻放于臍部,1~2天即可見效,有的甚至數小時內即可好轉。遺尿患兒也可將藥物同時敷于肚臍和關元穴,可以減少遺尿次數。經常感冒的兒童,用中藥裝袋后敷臍,堅持一段時間可以提高抵抗力,減少感冒。
治五更瀉#8195;可選用補骨脂、附子、肉豆蔻、五味子等藥材混合,研成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于臍孔,連用7日為1療程,可重復2~3個療程。
治呃逆#8195;選用橘皮、半夏、丁香等,研成細末后用生姜汁調成糊狀敷于臍孔,連用2~7天。
治脾胃虛寒型胃痛#8195;可選用胡椒、干姜、香附等,用黃酒調成糊狀,連用2~7天。
治療高血壓#8195;吳茱萸、川芎各等份,碎成細末,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將藥粉5~10克放入肚臍中,外以麝香壯骨膏固封。3天換藥1次,1月為1療程。
小兒肌膚柔嫩,大多不愿服藥,害怕打針,特別是嬰幼兒給藥尤為困難。敷臍療法作用迅速,無損傷,因此在兒科應用廣泛。中藥敷臍治療操作很簡單,清洗肚臍后平臥,取配制好的藥末適量,用生姜汁或黃酒、蜂蜜、醋調成糊狀,納入臍孔,用紗布覆蓋,透氣膠布固定(注:小兒皮膚細嫩,貼藥時容易傷及皮膚,應格外小心,一旦出現皮膚發紅發癢,就應小心去掉藥貼)。一般保留6~12小時。
皮膚敏感者可縮短時間,皮膚耐受性好的人可適當延長,但最好不超過24小時,一般可連用2~7天。急性病變、體內有濕熱、肚臍有炎癥或皮膚嚴重過敏的人不宜使用這種方法治療。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馬上實施中藥敷臍。
肚臍拔罐
選大號火罐1個,應用閃火法,將火罐拔在肚臍上,15~20分鐘取罐。肚臍拔罐可治療哮喘、痢疾、久瀉、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再配以足三里、膻中、大椎拔罐,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20分鐘,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加食欲,消除疲勞。
聚氣肚臍
站、坐、臥均可,全身放松,雙手掌重疊覆蓋于肚臍之上,用腹式呼吸法,鼻吸氣時腹部慢慢鼓起,臆想自然界高能物質進入肚臍聚集在此處;口呼氣時腹部下陷,臆想高能物質向全身擴散。一呼一吸為1次,練習24次。長期堅持練習,可溫陽補虛、還陽和中、消食導滯,對陰陽兩虛、體弱無力、氣短神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