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方位涉獵電影后期制作。起家于預告片制作,現主做全片剪輯和特效,下一步計劃染指電影后期制作乃至前期的制片等領域
天工映畫是一家很酷的公司。”天工映畫運營總監常松這樣評價自己一手創建的公司。
這家公司歷史不長,想走的是一條前人未曾走過的道路——從預告片起家,現主攻全片剪輯和特效,下一步計劃染指電影后期制作乃至前期的制片等領域
緣起:少年壯志
在位于望京的天工映畫工作室,常松吐著煙圈,不緊不慢地為記者回憶了那段最初的艱難歲月。
2006年初夏時分。那時還在教育部門負責教育心理項目的常松,帶著一群孩子坐火車到漠河,然后開車翻越大興安嶺。負責給此次活動拍攝紀錄片的是時任CCTV5編導的肖洋。一天,他倆躺在草原上閑聊,居然一不小心做出一個決定:回京后辭職,做一個影視工作室專拍短片,上半年工作,下半年旅游,“過真正像人的生活!”
一個在電視圈,一個在教育圈,都對電影行業全無了解,但就因為一個共同的浪漫夢想,兩個年輕人做出了徹底扭轉職業路線的決定。他們不會想到,這個決定將使他們今后的生活“更不像人”。
2006年12月,他倆注冊了“南北兄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天工映畫的前身),租了朝陽門外CBD一間豪華Loft。然而接下來將近九個月的時間內,兩人在空蕩蕩的辦公室里幾乎無所事事。當時常松和肖洋提出了“愛情電影”概念,在新人結婚前,把他們的愛情故事拍成一個電影短片,但由于想法過于超前,始終未能接到一單生意。如今“愛情電影”十分流行,這已是后話。當時已無力支付昂貴房租的二人,只好帶著三四個員工,搬到北京小西天一個六層小矮樓里,四十多平米的兩居室。“每天在中影門口晃蕩,想認識一些人,卻無法接觸電影圈。”
幸運的是,他倆趕上了好時代。
手機3G短片從2007年起有了很大市場需求,于是兩人開始為一些視頻網站制作三五分鐘的手機短片。這段時光,是他們真正認識電影的開始。在三四個月時間內,他們總共做了1000多支短片,最高紀錄達到一個月400多支。
雖然掙到一些錢,但二人仍覺得這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藝術創作,于是又停掉了與視頻網站的合作,關起門來寫自己的劇本。折騰了三四個月,磨出了兩個電影劇本,身邊朋友覺得不錯,但他們還是不知道該如何變成真正的電影。
徘徊時分,兩人的朋友,萬達電影院線的陳洪偉告訴他倆一個信息:萬達出品的電影《夜襲》需要找人做預告片,讓他倆試試。正是這支預告片,成為他們跨入電影圈的第一步。
《夜襲》的預告片讓華誼兄弟電影公司注意到常松和肖洋。當時《李米的猜想》找了三家團隊制作預告片,最后他倆成功“中標”。此后,他們又順理成章地承包了《非誠勿擾》第一部的預告片、花絮以及全片剪輯。也正是通過這次合作,肖洋和天工映畫得到了馮小剛和陳國富的賞識,之后,這兩位華誼兄弟公司核心人物先后入股天工映畫。至此,這家草根起家的公司終于在電影圈立穩了腳跟。2009年,公司更名為“天工映畫影視有限公司”。
發展:三條腿走路的“怪物”
近幾年,隨著影視產業的高速發展,行業越發細分,各種預告片工作室、剪輯工作室、特效公司紛紛拔地而起。而天工映畫卻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子,不求窄而精,但求大而全。常松調侃道:“天工是個怪物。”
天工映畫的業務分為三大塊:預告片、剪輯和特效。前兩部分尚有銜接之處,而特效制作則是獨立的新領域,看上去,這一關不太容易跨過。因此,這里有必要說說天工映畫的另外兩位股東:陳國富和馮小剛。常松說,“雖然我和肖洋是主要股東,但陳導和馮導更重要。”
“他們兩人是我和肖洋的‘教父’。完全是因為他們的影響,我們才能走到今天。我們對于電影的很多理解都來自他們,無論是技術基礎還是觀念認知,這些對于我們非常重要。”常松說道。《非誠勿擾》上映期間,正在籌備《風聲》的陳國富找到常松和肖洋,問他倆除了預告、花絮、全片剪輯之外,還想不想、能不能做特效。
“陳導和馮導不會光看你有什么能力,他們要看你這人怎么樣,然后給你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二人頗為忐忑地接下了這個挑戰,肖洋負責和導演溝通創作問題,常松負責組織生產,相當于特效總監。他們將《風聲》的特效工作做了細致拆分,找到幾個五六個人的小型特效工作室,讓他們各自做最擅長的那部分。最多的時候,共有12個工作室在工作,他們等于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特效生產。三百多個鏡頭量現在看來不算什么,但在當時卻是個龐大的項目。經過《風聲》的歷練,天工映畫的團隊完成了一次蛻變。
幾個月后,《非誠勿擾2》開拍,天工映畫包攬了預告片、全片剪輯以及特效工作,這一次,他們舍棄了小型廣告工作室,組建了一個二十多人的特效團隊,其中包括三維部、特效部、合成部和美術部,加上原有的剪輯部,天工映畫逐漸呈現出完整的業務結構。
剪輯部下設兩個組,一個是全片剪輯組,一個是預告片組,總共13人左右;特效組將近40人,加上剪輯,總共66人,成為項目核心工作人員。項目一旦運行起來,還會加進一些平時不在崗的員工,很多項目會交叉進行,因而會用到很多臨時員工。美術組則是中樞機構,負責出包裝方案。
問及幾個部門哪一個對公司貢獻最大,常松毫不猶豫地回答“特效”。而特效恰恰是最容易賠錢的部門。這里便不得不提到電影《畫皮Ⅱ》。
在負責《畫皮Ⅱ》特效工作時,天工映畫前所未有地介入了前期工作。“一定要把我們的想法貫徹到項目里,其次才是大項目管理。”光前期工作,就花了十個月時間。而在拍攝過程中,駐守現場的天工映畫特效人員達到21人,其他國內特效公司駐組成員一般只有兩三個。21位工作人員的吃住都是由天工映畫承擔。
“在現場有兩大工程:第一是保住前期設計;第二是收集現場拍攝的數據。大片一般都有四個機位,如果只有兩三個人,根本顧不過來。” 《畫皮Ⅱ》和《太極》的項目陸續做完,常松也總結出了更多現代管理方式。“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一個項目會賠錢。”
此外,天工映畫還有一個很獨特的部門——創作部,由肖洋負責,把關作品的藝術部分。需要設計的時候,由創作部監控美術部的設計,而在沒有項目的時候,則負責寫劇本,籌備電影項目。
“我們一直懷有要拍自己電影的夢想。”采訪中,常松特別強調這一點。正是這一理念,造就了天工映畫與眾不同的發展思路。
未來:屬于自己的電影
“天工的目的地是電影本身。”常松說,天工明年可能會增加DI(數字中間片)部門,“不為掙錢,就為了更好地控制電影。” 因為特效做完之后,如果調光調色的環節不在自己手中,最終畫面效果便無法保證。“這也是為了完善后期產業鏈。”
天工的規劃是:明年的三四月份前完成后期的全產業鏈架構,隨后開始組建前期公司,或者統一進天工,或者成為兄弟公司。
有了前期公司,就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電影項目。“兩個‘教父’帶給我們最寶貴的思想財富,就是一定要知道你要什么。”明確了發展目標,對于現在流行的3D轉制市場,天工映畫便不打算湊熱鬧。“先把傳統的東西做好,現在2D電影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天工映畫每年的財務增長率達到60%-100%,說是“突飛猛進”也不為過。雖然外界都把天工映畫誤認為華誼子公司,但實際上兩邊一直是項目合作關系。“獨立一些對大家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