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電影產業鏈其他環節有所不同,幕后制作各技術領域,“小圈子”味道更濃,“技術控”和“極客”的氣氛也很重
人才是電影業的關鍵。電影幕后制作技術環節同樣如此,往往是少數個體領導了品牌團隊的崛起,品牌團隊又帶動了整塊業務的發展。
借助《太極旗》團隊“出師”的
菜奎光
菜奎光是朝鮮族,之前曾在韓國留學、工作多年。回國,一次偶然機會他進入電影《集結號》劇組——在導演馮小剛的要求下,該片邀請了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的動作指導和現場特效團隊加盟,菜奎光作為翻譯參與其中。在這次合作后,他加入了韓方團隊,成為該公司中國內地項目的聯絡負責人。
《集結號》之后,這支韓國制作團隊先后參與過多部華語大制作,包括《赤壁》《三槍拍案驚奇》和《唐山大地震》等。這幾年,其在內地的招牌頗響,國內電影界常常稱之為“《太極旗》團隊”。但菜奎光介紹說,這支團隊實際上是由幾家常常合作的獨立企業組成的,主力是韓國動作指導樸柱天的Actions Crews和主攻煙火特效的Demolishing兩家公司 。
2012年,這支韓國團隊參與了馮小剛的新片《一九四二》,不過此時菜奎光已經不在公司了。經過幾年歷練,他自覺已學到韓方的技術,加之自己手下有了一支本土團隊,于是在2009年菜奎光決定“出師”,成立了梅杜莎公司。不過第一年做下來和“清淡”,“2010年基本是閑過去的。其實談過的項目有很多,但談成的沒有,大家可能對離開了韓方支持的我們信心不足。”
自立門戶后,菜奎光的事業真正起步是在2011年,這一年,他和團隊參與了寧浩《黃金大劫案》的拍攝。公司手上的項目還有吳宇森的《太平輪》,“其實今年年初已經進組了,但老爺子生病,又推遲”。除了一些規模較大的電影項目,公司也承接一些電視劇和低成本電影的現場特效和動作指導,例如內地導演王競入圍本屆東京電影節的《萬箭穿心》。菜奎光的團隊還做過微電影,“其實微電影那點投資全給我的部門都不夠,就是圖個新鮮,外加給朋友幫忙。”
現場特效等電影幕后制作業經營方面的主要壓力來自人員和設備。菜奎光之所以決定自立門戶,就是出于保留手下這支本土團隊的考慮,尤其是特殊的工作,對人員有特殊要求。“煙火特效危險性大,建立一支成熟的隊伍很不容易。”
影視業是一個變數很多的行業,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制作,“推遲幾個月是常事”。之前菜奎光參與的另一個古裝大片項目目前就處于停擺狀態,“開機進組了,結果換導演,在那邊待了三個月,最后劇組還是解散了。”雖然技術團隊在此期間按期收到了一些費用,不算血本無歸,但菜奎光的損失依然不小,“尾款還沒拿到,之前買的設備和耗材也都擺在那里。”
即便如此,隨著中國電影行情總體看漲,做幕后仍有利可圖,“首先市場上項目多,不缺活兒,接到好活兒了既能打響品牌也能掙錢。”相比海外同類公司,本地企業和團隊成本等優勢也還是比較明顯,“例如韓國,那邊人員的收入標準本來就高,拍華語片這樣的外派工作,薪水一般還要翻倍”。另外設備方面,在煙火等現場特效領域,公司之間的保密是相當嚴格的,因此工作所使用的專業設備大都需要從本國調來,“之前的《赤壁》等大項目,僅設備過境報關的費用就花了幾百萬。”而國內團隊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雖已自立門戶,但菜奎光與以前的韓國合作方依然保持著良好關系,“較大規模的項目會找他們一起做。”他也仍然受到韓方制作模式的影響,比如在韓國,“電影制作的一個特有模式是動作導演往往會同時負責現場特效部分”,而菜奎光在國內接手項目時,也希望能同時承接動作指導和現場特效兩塊工作。
相比具體運作,韓國電影制作的一些理念對菜奎光影響更大,“以前的老板常跟我們說:做這行不能怕花錢”。他坦言目前承接的各類影視項目盈利還不錯,“現在做這個其實不容易賠錢”,但利潤大多一轉手又花到了設備更新上。在電影技術領域,設備更新換代速度極快,需要長期持續投入,“我也不知道值不值,但我知道用不同的東西做出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技術更新必須要跟,“也有同行掙了些錢就買車買房,但同樣的活兒,兩年之內就會被淘汰。”菜奎光說,干這行,心思不能太放在掙錢上,“還是要放在事情和活兒上”,當然這也是因為他對中國電影的未來有信心,“現在機會很多,只要活兒做好了,盈利自然而然。”
專心琢磨航拍的楊明
著名導演李安在職業起步階段曾屢經坎坷,后來他總結說,“電影這一行就是形勢比人強”。不過,當有利形勢出現時,人就成為了最重要因素。
從電影幕后制作各塊業務近年來的發展也可看出,很多公司和團隊最初都源自個人的發起和堅持,其發展、壯大的軌跡往往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仔細推究,很多具體行業的帶頭者往往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技術出身,而多有著某種“準專業”背景,比如太空堡壘工作室的創意總監張小北之前做過電視編導和編劇,簡單點公司的魏楠是童星出身,天工映畫的主心骨肖洋留學回國后在央視做過編導……
有點英雄草莽的意思,但這符合技術類產業發展的規律:局部專業的精研更適合個體出于主觀興趣的探索,而非規模型企業的有意組織。與電影產業鏈的其他環節有所不同,幕后制作各技術領域,“小圈子”味道更濃,“技術控”和“極客”的氣氛也很重。菜奎光說,像煙火特效這樣的細活兒就得自己真感興趣,且能夠下功夫、花心思去鉆研,“看了別人電影里的場面就琢磨怎么才能拍出來。設備大多也沒有現成的可買,都得自己動手改裝和‘攢’。”
反過來,對于這些“技術控”來說,電影幕后制作是一個適合他們一顯身手的領域,正是在這樣亟待開墾的“處女地”中,鮮明的個體與新興的團隊才有更多脫穎而出的可能。
在北京發展的楊明,平時主要從事廣告和影視項目的制作管理,他自己有一家相關公司。幾年前,他留意到國內影視項目對航拍的需求明顯上升,“報價水平越來越高,有些項目可能一天就能掙20萬。”相比之下,國內這方面的專業水準往往無法滿足片方的需求,“航拍對專業的要求很高,稍不注意機毀人傷是常事。國內很多做航拍的都是做好了一次性的準備,就是因為設備的損毀率很高。”
看到了機會與空間,楊明與一位專門經營航模產品的友人決定合資一起做航拍。經過了仔細調研,他們自掏腰包購買了當時市面上能買到的最好的設備。然而幾經嘗試,他得出的結論卻是:在現有條件下,想要的效果難以實現。首先是設備,國際頂尖設備都是各專業航拍團隊的“不傳之密”。此外,在專業人員與經驗方面,國內外差距也很大,例如飛行器操縱者和領航員,“海外請的都是航模比賽的世界冠軍,國內這方面的人才欠缺不少”。
對于技術性電影公司而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在于技術解決方案,還包括服務的性價比。兩三年下來,雖然也開始接手一些商業項目,但楊明和搭檔先后投資的十多萬仍未能回收。不過他還是看好這一細分市場的前景,技術的進步在不斷帶來新機會,“比如最近市面上出現的六軸、八軸飛行器,速度雖然有所下降,但穩定性大為提高,在航拍方面有很大應用可能。”此外,幾年摸索所積累的經驗也不可忽視,這也是“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這一行只靠砸錢買設備就能解決問題,也就不會有太大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