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屆中國紀錄片發展年會于天津召開,年會由中央電視臺、天津廣播電視臺主辦,央視紀錄頻道承辦,來自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天津市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的負責人以及全國近百家省市級電視臺的臺領導、頻道總監、紀錄片欄目(工作室)制片人、紀錄片骨干編導等200余人參加了本屆會議。
活動就如何繼續深入紀錄片的合作展開了探討,央視紀錄頻道在會議期間頒發了年度合作獎、年度制作獎、年度編導獎、年度攝影獎和年度收視獎,舉辦了2013年全國紀錄片選題提案大會,公布了2013“活力中國”的9大征集選題,探討了搭建紀錄片發展聯盟的構想。
“央視紀錄頻道開播一年多來,播出了不少優秀的紀錄片,現在我們希望用更開闊的思路、更務實的態度與大家展開合作,組成一支紀錄片聯合艦隊,打造紀錄片新欄目的品質實力。”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說。
紀錄片是國際傳播的主力軍
2011年元旦,中央電視紀錄頻道正式開播。2012年,CCTV-1綜合頻道晚間時段開播紀錄片欄目《魅力·紀錄》,對全國電視傳播格局起到積極的示范引導作用。目前央視紀錄片頻道英文國際版已經在全球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落地,國際用戶達到3700萬,成為中國電視長城平臺中最受歡迎的海外落地的電視頻道。
2011年,全國各級電視臺紀錄片播出總量約為5.8萬小時,其中首播量為1.6萬小時,全國紀錄片市場總投資約為8億元,總收入超過10億元。從對外傳播角度來看,2011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總額1820.9億美元,影視文化產品出口額僅為1.56億美元,所占比重不到0.1%。2011年全國電視節目出口約為16000小時,其中紀錄片的出口約2332小時,占14%;全國電視節目出口總金額6773萬美元,其中紀錄片金額是286萬美元,僅占4.2%;紀錄片主要出口到港澳臺地區、東南亞、非洲、北美、日韓等東歐地區。
會上,國家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曹寅用“當前我國紀錄片的發展與我國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和世界大國的地位不相稱”的表述來概括我國紀錄片在國際市場的現狀。曹寅指出,從國際文化市場來看,紀錄片具有較強的國際文化交流的適應性,相對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等特點,是真正進入國際主流媒體播出,占領國際主流影視節目份額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下一步廣電總局將加大對紀錄片出口的引導和支持,力爭到2014年國產紀錄片出口量突破4000小時,金額突破2000萬美元。”
中央電視臺總編輯、副臺長羅明指出,中央電視臺以每年推出3到5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紀錄片為目標,積極打造精品戰略,目前已經推出了一系列展示中國時代發展的優秀原創紀錄片,在此背景下,如何搭建全國紀錄片資源共享平臺、凝聚優秀創作人才,進一步縮小與國際的差距,已經成為目前中國紀錄片人共同的時代課題。
目前,央視紀錄頻道正在加快推動中國紀錄片行業發展。央視紀錄頻道已經與全國近百家省市電視臺展開了以委托制作、聯合攝制為主的多元化合作,希望將來的合作能夠更快推動紀錄片行業標準的形成,拓展中國紀錄片的國際營銷,逐步建構起中國最大的紀錄片播出、制作、合作、營銷平臺,讓紀錄片成為中國電視國際傳播的主力軍。
紀錄片創作新思路
在快速發展和變化的傳播格局中,紀錄片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如何找到當下大眾最關注的題材和精神需要,用直擊人心的需要和故事化的表達,吸收更多更廣泛人群來關注紀錄片、消費紀錄片?中國紀錄片發展年會的紀錄片創作專項研討和培訓活動對此進行了探討。
央視紀錄頻道特別節目組制片人徐歡以《瓷》《故宮100》《京劇》等為例,介紹了紀錄片影像表達的新手段。為了把靜態器物拍得更鮮活,《瓷》攝制組窮盡各種技巧,使用了大量的運動鏡頭和長鏡頭,并盡量回到歷史場景中。《故宮100》更是體現了當代導演對歷史情境的認識和表達,《故宮100》去掉了宏大歷史敘事,用100集的篇幅建構影像敘事系統,為多種敘事技巧和表現形式提供了實驗空間。“與過去追求場面、氣勢不同,現在的動畫創作更強調敘事和文化意境,特殊攝影的應用越來越多,比如小型攝像機的多樣態使用,高速攝影在說明性、情感性表達中的運用等等。”
中央新影集團《發現之旅》節目部主任余立軍分享了歷史類紀錄片的敘事技巧,針對初級編導,他提出6條保守的規范性建議:題材小而具體;吸引眼球的信息;有現實中的行動線索;足夠的資料性畫面支撐;適當的再現;必要的說明性的動畫。針對成熟編導他提出5條走向自由化創作階段的手法:繼承保守的一切做法;尋找合適的主題;更準確的敘事方法;風格化的再現;動畫合成。
中央新影集團社會文化節目部主任梁仁紅以《新青年》三季為例,介紹了現實類紀錄片如何進行流程化的管理。她表示,現實類紀錄片更需要對選題有整體管理,不要急于開機,不能拿著機器去現場隨便拍,要事先做幾次比較深入的不帶機器的前期采訪,然后給選題一個孕育期,在清楚了事件的發端、終點在哪里之后,再去現場拍攝,并在出發之前提煉出50個字以內的故事核以及至少三個關鍵詞。
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分享了該片從籌備到拍攝完成的整個過程。陳曉卿表示,一個選題從創意到真正的選題是有距離的,美食只是這個選題的出發點,不是目的地,應該用專業領域作為出發點去表達更多的東西,要通過美食這個載體看今天的中國,“舌尖”的主題是探討食物與中國人的關系。在形式的設計上,“舌尖”借鑒了國外同類型紀錄片的一些模式,注重敘述的層層遞進,不能有太多個人化風格。
“這個片子里面有我們的很多堅持,歸根結底是中國人的價值觀,首先堅持的是中國人對家庭親情的理念,媽媽的味道最好,故鄉的味道最好,原始食材,讓他們想家,就這么簡單。第二就是時代感,這一點沒有做到最好,真正的中國的城鄉差異、日漸急迫的生活節奏體現得還不夠,“舌尖2”里面有一集專門講簡單的生活。第三個層面是中國的區域符號,中國幅員太遼闊,多民族多地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米北面,為什么會造成不同的性格?我們都會仔細琢磨。”面對“舌尖”的廣受好評,陳曉卿表示,一個片子的成功肯定有多種原因,好片子是多種多樣的,《超級工程》又是一個模板,“其實國外類似的模板特別多,大家一定要有自己心里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