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電影科技工作會在無錫召開
10月17日-20日,2012年全國電影科技工作會暨廣電總局科技委電影專業委八屆五次會議在江蘇無錫召開。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毛羽、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副司長孫蘇川、各省廣電局電影處負責人、各電影技術科研單位,及全國各大院線、電影制作公司等200多名代表參加了大會。
毛羽在會上對今年的電影產業做了階段性總結。他指出,在電影技術方面,數字電影的拍攝和放映、數字電影產業基地建設、電影的衛星傳輸服務與管理系統,以及國產3D技術和巨幕技術等,在今年都取得了長足進步。隨著好萊塢高科技電影進口數量的進一步增加,國產電影要更加重視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國家相關部門將于近期出臺對電影科技的鼓勵政策。
為了鼓勵電影高新技術發展,大會特別設置了“電影技術應用成果獎”,旨在獎勵一年來具有突出貢獻的電影科研成果及應用。最終,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的數字電影雙機巨幕放映圖像優化系統和靈動力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對《畫皮II》的3D制作共同獲得一等獎;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對數字電影流動放映專用投影機的研究與開發、廣東粵科軟件工程有限公司研發的數字影院管理系統(TMS)同獲二等獎。南京中廣華夏影視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DCP系列數字電影聲頻處理器和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制作的電影放映員國家題庫獲得三等獎。
年內將有20塊中國巨幕投放市場
專訪中影數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海峰
《綜藝》:祝賀中國巨幕榮獲電影技術應用成果一等獎。
何海峰:這是國家電影主管部門對中國巨幕的充分認可,我們很受鼓舞。這個項目得到國家政府部門和不少制片方、影院方的支持,我們一直心存感激。中國巨幕將再接再厲,逐漸將品牌做大,形成一定規模,甚至進入國際市場。
《綜藝》:目前中國巨幕在國內市場上的進展如何?
何海峰:到目前為止,國內已建成并投入運營8套中國巨幕系統,還有多家巨幕系統在建,或確定了合作意向。預計到今年年底,將有18塊—20塊中國巨幕進入市場,2013年年底,有望達到50塊。這些影院分布在北京、長春、重慶、無錫、烏魯木齊、南寧、合肥等全國各個城市。
《綜藝》:中國巨幕與院線、影院之間采取何種合作方式?
何海峰:主要采取購買和租賃兩種模式。購買整套設備的價格為400萬元,公司提供免費安裝服務。租賃則通過票房分成的形式收取租賃費用,在設備使用的前5年收取5%的票房分成作為租金,但5年的分成總數不低于425萬元。5年之后將不再收取租金,設備產權歸中影數字發展有限公司所有,使用權則歸影院所有。
目前,我們免費為影院提供設備的日常保養和維修,將來可能會收取一定費用,但并不高,每年約在五六萬元之間。此外,我們還免費為影院提供中國巨幕版的片源,不收取任何費用。
《綜藝》:目前中國巨幕在影院方面的推廣是否順利?
何海峰:比較順利。相對于其他巨幕品牌,我們在價格上擁有絕對競爭優勢,質量上也毫不遜色。為了進一步推廣中國巨幕技術,并提高國內巨幕的整體放映質量,最近中影巨幕公司還推出了另一種合作方式:影院可以只購買中國巨幕的核心技術設備,即我們的圖像優化器、服務器和中控系統。其他設備,比如銀幕、音響、放映機等,影院可以自主選擇。而且合作影院可以保留自己的巨幕品牌,中國巨幕不做強制要求。
作為國有企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帶頭研發中國巨幕,旨在提高國內電影科技水平和人們的觀影質量,而非純粹以盈利為目的。
《綜藝》:這樣的價格會不會影響公司的盈利?
何海峰:現在仍處于市場開發階段,加上前期投入了大量科研成本,目前實現盈利當然有難度,但到今年年底就可以實現收支平衡,到明年能夠實現略有盈余。
《綜藝》:中國巨幕與制片方和發行方之間的合作情況如何?
何海峰:今年截至目前,轉制成中國巨幕版的影片共32部,其中國產片24部,進口片8部,節目源相當豐富。這充分說明中國巨幕與國內外制片方的合作很順暢。中國巨幕剛剛起步,我們未向制片方收取任何轉制費用,免費為其制作中國巨幕版。今后會考慮收取20萬左右的制版費用,但不會分取票房提成。
《綜藝》:中國巨幕在選取片源時有沒有具具體標準?比如傾向于視聽效果好、大場面的影片?
何海峰:到目前為止,我們與制片方的合作并沒有提出此類標準,從理論上來講,所有類型影片都可以轉制中國巨幕版。將來我們也不打算設立此類門檻,而是希望通過市場自主調節。對于制片方來講,影片是否適合做成巨幕版,影院是否會為其排片,觀眾是否會接受,這些都需要考量。將來中國巨幕收取制版費用后,制片方更要計算投入產出是否劃算,這方面的選擇權在制片方手中。但中國巨幕對于適合做成巨幕版的影片會積極促成合作。
《綜藝》:中國巨幕在國外的推廣情況進展如何?
何海峰:在節目內容方面,我們已經與環球影業、哥倫比亞、索尼、福克斯等公司進行過合作,也與其他一些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另外,國外不少影院公司也希望中國巨幕的放映系統能夠推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