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out.com是一個新興社交媒體營銷效果的評價網站,通過1-100的打分評測每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
“你好,我的Klout評分是62,你的是多少?”
“什么?你不知道什么是Klout評分?那你還敢混好萊塢?”
Klout.com是一個新興社交媒體營銷效果的評價網站,通過1-100的打分評測每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評估最早基于推特(Twitter)數據,現在又整合了Fgeniusfind及Linkedin等一些大型社交網站的數據。
簡單說,假設有個女演員和你競爭同一個角色,對方擁有超過六位數的Twitter關注人數、Klout評分又在70分以上,而你甚至連怎么建立賬戶還不知道……借用一句網絡俚語:你還是洗洗睡吧。
Klout為何如此重要?想想看好萊塢如今鋪天蓋地的數字營銷。為最大限度推廣他們的影視項目,制片公司一定會傾向于尋找擁有相當媒體社交基礎的成員,演員在這方面尤為如此,在確定編劇、導演和制作人時也會做相應考量——網絡人氣并不能主導選角,但它所占據的比重正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逐漸增加。
25名美國數字營銷專家最近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個積極的網絡影響力分數或早或遲都將對演員選角產生影響。不但能夠證明演員是否具有鮮活的群眾基礎,而且將成為未來市場推廣的切入點。
制片公司對此態度一致。而對于預算緊張、無法承擔大量電視廣告的獨立制片人來說,社交媒體的重要性更為凸顯。但另一方面,對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原創劇本來說,如果沒有知名度高的演員陣容,僅有網絡宣傳手段也是不夠的。
這就是前文所說,演員的關注人數和Klout評分的重要性。
從喜劇演員到編劇再到導演,麥克·波比格利亞(Mike Birbiglia)擁有超過17.5萬Twitter關注,Klout 得分高達83分,最近交出了他自編自導自演的處女作《伴我夢游》(Sleepwalk With Me),講述自己的成名經歷。除了在自己Twitter上不遺余力地宣傳,他還聯手著名編劇喬斯·威登(Joss Whedon)為影片精心打造了原創預告片,在網絡上大面積傳播。雙管齊下的努力成效卓著:這部低成本影片上映以來已經獲得了162萬美元票房收入(包括網絡視頻點播)。
出演《吸血鬼日記》(Vampire Diaries)的男星丹尼爾·吉里斯(Daniel Gillies)也不遺余力地在自己的主頁上推廣他擔任編劇、導演兼主演的電影作品《破碎的王國》(Broken Kingdom)。
厭倦了獨立電影傳統的發行模式,坐擁19萬關注人數,Klout得分81的吉里斯希望憑借自己的網絡影響力,和妻子及片中搭檔瑞切爾·蕾·庫克(Rachel Leigh Cook)一起為影片的5美元網絡點播/下載助威。與那些使盡渾身解數擠入電影節的獨立電影人比起來,吉里斯似乎并不奢求成為電影節上的黑馬,而是更看重社交媒體對于網絡點播的推動力。
做法看似激進,但和吉里斯有同樣想法的獨立電影人不少——沒有Klout評分,也許他們什么希望都沒有。
不僅是獨立制作人,美國發行商IFC也開始擁抱這一新的營銷模式。至于好萊塢那些知名制片公司,他們開始網絡營銷的時間或許比你知道得要早得多。
如果問起哪家制片公司的網絡營銷做得最好,業內人士恐怕會毫無意外地給出一致答案:獅門影業。盡管已經充分見識到《饑餓游戲》(The Hunger Games)鋪天蓋地的數字營銷,如先后在MTV.com和iTunes網站發布的片花,Twitter上的拼圖大賽,Youtube上用戶制作的視頻,Facebook上的新游戲,以及與微軟公司一同組織在線到美國國會巡游——但在新媒體時代,獅門影業能夠獲得的眾口一詞的肯定,還是令人驚詫。
來聽聽業內人士對這家獨立電影制片公司的點評:“勇于冒險”,“任何事都敢嘗試”,“規模越小,策略越靈活,自由度越高”,“公司規模決定他們能夠時刻調整自己的定位”,當然,還有最關鍵的一句大實話:“他們的電影都很適合數字營銷”。
在大多數人還沒注冊第一個電子郵件賬戶的時候,索尼影業的全球數字營銷總裁杜懷特·凱恩斯(Dwight Caines)已經開始關注網上用戶體驗。在他的帶領下,索尼影業成為幾大制片公司中數字營銷最系統最專業的一個,而且十分關注營銷后期的用戶反饋。
迪士尼一向注重社交媒體層面的品牌培育,無論家庭影視還是劇院宣傳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以至于發行商有時會覺得迪士尼難以合作。但迪士尼一向我行我素,誰又能說這樣不對?
業內人士對派拉蒙的互動市場營銷及電影制作執行副總裁艾米·鮑威爾(Amy Powell)同樣贊譽有加。不僅因為她勇于嘗試新鮮事物,也源于她作為新晉電影制作人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數字營銷對電影制片工作的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