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首部的市場表現未如預期,但《太極》還算是一套有些新意的電影,影片的很多運作有探索意義,比如兩集連映——上集9月27日,下集10月25日,間隔一個月不到,雖然這兩天傳出消息《太極II》會推遲上映,但兩部系列電影間隔不長連映仍相當罕見。
國際影壇,系列電影一年之內連續推出也少見,最近的例子也有好幾年了:記得瑞典原版《龍紋身少女》三部曲是在一年內上映的,昆汀當年的《殺死比爾》兩集上映隔了半年,但這幾部片顯然較小眾。主流大制作兩集連映的,印象里只有2003年《黑客帝國》的兩部續集:《重裝上陣》5月上映,《矩陣革命》11月推出,之間還是隔了半年。
在好萊塢,系列電影連映之所以做得少,主要是因為風險高,《黑客帝國》就是個失敗案例——第二集在首映周末大賣9177萬美元,最終票房北美2.81億、全球7.42億;而特效更多、場面更宏大的最終曲開局僅有4848萬,最終成績北美1.39億、全球4.27億美元,幾乎是打了個對折。
好萊塢做續集和系列有固定思路,主流策略還是一集一集拍,看反響而定下一招。這是相對保險的做法,哪怕是《蜘蛛俠》《蝙蝠俠》這些頂級品牌也是如此。另一種運作模式是所謂“套拍”,主要適用一些題材連貫性較強,拍攝、制作任務較重的項目,比如《指環王》這樣的巨制,干脆一口氣拍完再慢慢做后期和特效,這樣相對更省錢,且正好可以一年出一部。當然,選擇這樣的“一次性投入”說明制片公司比較有信心。《加勒比海盜》第二、三部屬此類“套拍”,華語片《赤壁》也是類似例子。
在電影產品譜系中,系列電影是最商業的一角,其決策基本由投資邏輯主導。《赤壁》實際上是拍到一半才決定一分為二,因為當時劇本和預算都已超支,分成兩部是最能平衡投資各方利益的選擇。還有一些操作相對“隱性”,比如之前很多影迷在討論《普羅米修斯》結尾的開放性,但我覺得這背后似乎也有點人為“一分為二”的蛛絲馬跡:一是該片在劇本階段曾換過編劇,制片廠的理由正是“故事涉及場景太多,缺乏預算意識”——在好萊塢,這是可問斬的“罪名”了。另一個間接“證據”來自片名:之前這部“《異形》前傳”的名稱一直是《天堂》,直到2011年初才改成《普羅米修斯》,而在該片上映后福克斯終于確定了續集的上馬,你猜續集現在叫什么?對,還叫《天堂》。
拋開商業電影的計算不說,系列電影本身確有一定規律,推出時間過于接近是個硬傷,畢竟電影不是電視連續劇,其創作、制作需要更長時間,而粉絲的欣賞和培養也需要更久的“發酵”,尤其是瞄準主流大眾的內容產品。《黑客帝國》續集的情況我記得比較清楚,當時影迷已翹首期待了3年,上映之前半年又被各種宣傳密集轟炸,吊足了胃口,終有第二集上映的火爆,但第三集緊接著又來一遍,就實在有點膩了。《赤壁》的走勢也類似:2008年7月第一集首映時風頭無倆,但次集在來年1月推出時票房遜色許多。或許有人會將這樣的結果歸結到影片質量,但實際上續集的成功幾乎是慣性的,與影片本身的實際品質、口碑都已關系不大,看看《變形金剛》就再明顯不過了。
對于制片方來說,選擇連映要么是特有自信,要么就是很沒信心——如果第一部好到口碑、票房爆棚,趁熱打鐵推出續集自是錦上添花的上策;反之,要是第一集不溫不火甚至半死不活,那續集還是快點拉出場來個痛快得了,賣一點是一點,多次機會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