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講究孝順。何謂孝順?有順才有孝。即要盡量滿足老人的心愿,讓老人活得順心順意。
10月23日即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今年的重陽節也是我國第一個法定老人節。在老人節到來之際,那些辛勞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有些什么想要實現的心愿呢?
本刊自8月開始啟動“圓夢重陽”老人夢想征集活動,編輯部全體同仁進社區、養老站、敬老院等機構調查采訪,與此同時,全國各地數千位讀者朋友也給本刊來電來信講述了自己的夢想和心愿。老人都有些什么樣的心愿?作為子女,應該如何滿足老人的心愿,盡自己的孝心?
金錢可以少一點,疾病還要更少一點。
——關永林(重慶,65歲)
迫切希望能擺脫終身服用降壓藥的麻煩。
——陳志芬(重慶,70歲)
希望國家與社會更多補貼貧困的農村老人。
——張俊文(黑龍江,74歲)
國家盡快在有條件的地方開辦敬老院、托老所,為老年人解決后顧之憂。
——嚴子旋(江蘇,88歲)
希望獲得節日禮物:1臺蘋果iPad。
——杜曉峰(山東,71歲)
希望祖國早日完成統一大業。
——鄭積清(浙江,75歲)
當我停止呼吸之時,請子女們迅即通知紅十字會,將我的遺體全部捐獻給社會。
——福建(葉逢林,76歲)
結婚時由于家里窮,沒有辦婚禮,也沒有照婚紗照,希望能在重陽節拍婚紗照。
——山西(張博,67歲)
希望趁著夕陽時光游覽祖國大好河山。
——周廣興(江蘇,77歲)
想擁有一臺方便老年人使用的電腦。
——王立文(四川,69歲)
……
以上這些,是我們從上千封讀者來信和記者采訪當中擷取出來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老人“節日心愿”??梢钥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今天,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已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僅僅是衣食無憂并不能表明老人獲得了高質量的生活,事實上,老人們更希望得到尊嚴,擁有陽光心情,在社會上更受重視……
上篇 老有所醫,還得老有所樂
生病是老人最大的擔憂
調查中發現,78%的老人靠離退休金生活,個人收入在800~1500元的比重居多,占60%,經濟生活有基本保障,日?;ㄤN主要集中在生活日用品上,少數老人略有結余進行儲蓄、投資,或資助子女等。
相當部分老人不滿意自己的收入情況。盡管政府每年都會在離退休工資這一塊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由于物價特別是副食品和菜價的上漲,那點增長很快就消弭于無形。
在老人日常生活開支之外,最大的支出是醫療費用;其次是養生保健的需要;第三的是旅游觀光。
參與本刊調查的多為60歲以上、80歲以下的老人,身體狀況都還不錯,身體狀況一般以上的占82%,因此在穿衣、吃飯、上廁所、洗澡等個人日常生活中并沒有表現出太大困難。但去醫院看病、買菜做飯、打掃房間等活動,多數老人需要幫助。特別是生病,是老人們最擔心的問題。面對一天天變老的現實,很多老人很擔心自己突然生病入院,有子女在身邊的老人擔心自己生病住院會牽扯子女的精力,讓全家人身心疲憊,又花費很多錢;而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則最擔心突然犯病家人不在身邊,無人照顧。
重慶市豐都縣高家鎮老人傅忠實說:“老年人健康是全家的福氣。若是老人生病了,小輩擔心、陪侍是免不了的,費心費神又影響工作。而且,現在看病很貴,生起大毛病,醫藥費真的吃不消?!闭{查表明,大部分老人由于擔憂昂貴的醫療費,身體有了不適多選擇自己先去藥店買藥,或者自我診斷,吃些家中準備的藥物,實在抗不過,才去醫院治療。
而希望醫療保險改革能進一步深入,讓大家都能老有所醫,幾乎是所有老人共同的愿望。
娛樂場所還是不夠
盡管老年人有對健康的擔憂,有經濟上的羈絆,有對子女的牽掛,但是,大多數老年人還是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尤其是一些低年齡段的健康老人,他們可能有著比上班族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者是跳舞唱歌、書法美術,或者是麻將太極、結伴旅游,他們三五成群,活動說話,身體放松,心情愉悅。
調查中記者了解到,老人的快樂主要來自于他們的興趣愛好。在文藝型娛樂活動中,通過看電視或聽廣播來充實晚年生活仍是主要方式,占被訪老年人的58%。文藝型娛樂活動還體現在:養植物或動物、唱歌(戲)跳舞、打牌下棋、書法繪畫等諸多方面。在運動型娛樂活動中,散步跑步為主要方式,占被訪老人的50%。這部分老年人大都參加全民健身項目,每天晚飯后,統一著裝在小區附近的固定習練點,隨著音樂韻律舞步健身,很多老年人堅持運動,頸椎病、腰椎病得到有效緩解,讓廣大老年人體會到了健康和快樂。運動型活動還體現在晨練、打球、旅游或登山等活動中。調查中,有28%的被訪老人選擇旅游或登山作為平時的運動方式,他們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趁著自己身體好,退休又有時間,每年幾乎都會出去走走,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有的甚至還出國旅游。
值得贊賞的是,不少老年人有強烈的學習愿望,調查顯示,接近70%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學習一些老年人生活健康的知識。
不過,雖然現在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很豐富,但大多是以自娛自樂為主,社會的文化娛樂服務網絡還不健全,特別是社區娛樂活動功能不完善,68%的被訪老人愿意或非常愿意參加社區活動,但認為社區活動存在數量少、活動設施差、活動內容單一等主要問題,很難滿足老年人的文化娛樂需要。
記者來到重慶市沙坪壩區勞動路社區,采訪了生活在這里的顧音章夫婦。老人說:“和以前比起來,現在真是太幸福了,吃喝不愁,老兩口種花養草,閑來吟詩作畫……就是老人活動的地方太少,建議社區、單位多建一些老人活動室,安裝些健身器材,買些書報,讓老人有個玩的地方;二是政府多組織些老年人的文體活動,讓更多的老人參與其中,有更多交流和學習的機會。讓我們老有所樂。”
渴望傾訴被理解
中國人是注重家庭的,所謂天倫之樂一直是大眾追求的一種幸福境界。調查顯示,能和兒女一起生活且又相對獨立的老人無疑是最幸福的。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老人希望有人能夠傾聽他們的心聲,無論是快樂還是煩惱。當被問及如果有什么好吃的或高興事,愿意與誰分享,接近70%的受訪者選擇自己老伴,然后是子女和親戚朋友。
老人希望自己被理解,尤其是被子女所理解,然而調查顯示,子女和老人經常進行溝通交流的不到6成;大約3成多的受訪者雖然有交流,但未必滿意。
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那么,父母的幸福呢,也能作為兒女幸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嗎?然而,采訪中很多老人告訴記者,孩子太忙,把父母都忘了,希望孩子多回家看看、陪陪自己。
家住重慶市渝北區黃泥磅社區的張恒冀告訴記者,兒子和兒媳結婚后,她就自己生活。兒子平時工作忙,周末的時候喜歡和幾個朋友一起聚餐,平常差不多一個月才來一次,每次都也是匆匆來匆匆走。張婆婆說,兒媳由于不和自己住一起,話很少,兒子不在乎這些家長里短,很多時候坐在一起沒有話說。端午節的時候,兩人到了晚上才來看她,坐了一個小時就回去了,她心里跟被什么掏空了似的。
中篇 新“24孝”說出老人的心愿
⊙ 付秀宏
2012年8月,全國婦聯、全國老齡辦等單位共同發布了新“24孝”行動標準。為宣傳當代孝道、踐行社會孝舉、培養晚輩孝心,提供了很好的依據和參考。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敬老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新“24孝”的發布,應是倡導良好民風的積極信號。為使新時代孝老行為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新“24孝”的強勢推廣,將功不可沒。
新時代,新孝道
河南省民政廳老齡處處長田開勝說,“24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聞雷泣墓、臥冰求鯉……這些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但今天用傳統方式盡孝并不現實。相對于老“24孝”,新“24孝”為年輕人“盡孝”豎起了行為標尺,使親情反哺在新時代下有序延續。新“24孝”重新定義孝道,其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主要作用是鼓勵人心向善、向孝,形成愛老、敬老的良好社會風氣。
對于新“24孝”標準,網友評論和微博轉帖最多的字眼是“慚愧”和“不足”。從外地來廣東江門讀書、就業的小林,對照新“24孝”行為標準,發現自己只做到了12項,他以百分制給自己打了80分。他認為,雖然自己只做到一半,但已盡力了。他表達了自己的心愿:“現在剛剛畢業,收入各方面還不到位,等以后成家立業了,一定盡全力做到這些行為標準。”浙江省東陽市民張浩讀了新“24孝”也發出感慨:“與自己平日里的行為一對照,才覺得自己做得真是不夠?!?/p>
不過,盡孝不一定要局限于這新“24孝”的標準,只要能讓父母高興,就是做子女最大的孝。新“24孝”行動標準里,有一些比較新潮,未必都適合所有老年人。行孝的關鍵,還是要多體諒老人的心愿。譬如有位老人說:“我對電腦一點兒都不懂,其實孩子不用教我上網,陪我聽粵劇或是聊聊天,我就很開心了?!?/p>
新“24孝”實施,老人很高興
“說實話,陪父母看一場電影,帶父母參觀工作的地方,教父母學會上網,這些我女兒都對我做過。但這方面,我對自己父母做得就比較少。就算做了,估計他們也接受不了?!?5歲的中年人王玉鳳,上有老下有小,她覺得平時多與老人溝通、順著老人的心意,就是孝順。而對于子女對自己的回報,王玉鳳則表示,“他們有空的時候,多回來看看,就很好了?!?/p>
而69歲的呂瑞鳳,作為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吐露了自己對晚輩的行孝心愿:“我覺得孝順,要分思想上和生活上兩個方面。思想上,子女要與父母多交流、多談心,我們雖然年紀大了,但也想了解孩子們工作、生活的情況。在生活上,子女要多關心父母的飲食起居、家居安全。”
73歲的萬明珍老人,一說起兒孫的盡孝話題,就笑得合不攏嘴:“他們帶著我這個孤老婆子到處去玩,小女兒還出錢帶我去法國旅游。最近,我還去長壽之鄉巴馬小住了一段時間。”雖說自己獨自居住,但萬明珍很諒解兒女們,她覺得兒女們能在周末輪流陪她喝茶、吃飯,常有電話問候,已經很不錯了。
提起新“24孝”,68歲的梁叔連連稱好,“兒子對我挺好的。去年他教我上網購物,現在有空我也去網上淘寶,想買什么東西自己先看好,然后發網址給他,他付好錢后,就直接送貨到家里了。”說起這事兒,梁叔樂呵呵的。他說:“兒子還體貼地將操作步驟寫在小紙條上,還特地把字寫大,看起來很方便。一想到這些,我心里幸福著呢。”
浙江金華的胡大爺,有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女兒在美國,兩個兒子都在城區工作。胡大爺和老伴在鄉下過日子。胡大爺認為,人老了,就想在兒女身上尋求一種安全感。對于新“24孝”,自己的兒女做得雖然不夠,但只要孩子心里裝著自己,經常打打電話,有時間能回家看看,心里就會覺得非常幸福。他感慨地說:“我不會以兒女能為自己付出多少,作為孝順的衡量標準。但我心里還是非常喜歡和兒女團聚?!?/p>
在每一個老人心里,都有自己對“孝”的一份理解,最核心的依然是多探望、多交流。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道是每個人的道德底線,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還能奢談其他什么嗎?從童年到青年,我們不斷享受推開家門的幸福,而當我們不斷把孝心送給長輩,同樣也能獲得一種心靈上的幸福。
相關鏈接
新“24孝”行動標準
1.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2.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4.親自給父母做飯。5.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7.為父母建立“關愛卡”。8.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學會上網。10.經常為父母拍照。11.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12.打開父母的心結。13.支持父母的業余愛好。14.支持單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帶父母做體檢。16.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18.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19.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20.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22.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23.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
下篇 盡孝要趁早
⊙ 付秀宏
蘭蘭是獨女,也是一事業型女子,二十幾歲的年紀就經營著一家100多人的公司,一年到頭忙得只有過年才會回家。父母想見她還得和她的秘書預約。
見了面,父母自然像孩子般欣喜,帶著蘭蘭喜歡吃的手工包子、冬瓜羊肉片湯。蘭蘭則不耐煩,直說父母這樣做擾亂了她的工作,起身就走。母親追出去,把保溫飯盒遞到車里。車已經開出老遠,母親還在叮囑著:“天寒多加衣,一定要把湯喝了……”
朋友也勸她注意休息,多和父母一起呆呆。她經常一笑帶過,說:“我現在就是要多賺些錢,孝順他們的日子以后多著呢!”還說她的夢想就是若干年后,與父母環游世界、嘗遍天下美食……
可一紙診斷打碎了蘭蘭所有的夢想——她不到60歲的母親竟然得了癌癥,而且是晚期,再無回天之力。
蘭蘭懺悔著說:“以前,我怎么就不能抽出時間陪母親?母親這么年輕怎么就得了這?。课液孟M麜r間回頭,給我機會,好好陪陪家人……”
蘭蘭說,她已經停下所有工作,專職陪伴母親。她要在母親最后的日子里面,盡一個女兒的孝心。未來的日子里,她會好好照顧父親。
針對兒女工作忙,老人無所依托的現實,全國老齡委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指出,居家養老仍是我國老年人養老的第一選擇。子女不在身邊,情感交流日趨減少,老人會越來越感到孤獨和寂寞,對自己存在價值表示懷疑,容易陷入無趣、無助的狀態。這些負面情緒長期存在,會使老人的衰老速度加快。每個做兒女的必須懂得,孝順老人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孝在當下,是使老人幸福快樂的必由之路。
孝順,老人也不能被動等待
有一位退休的外交官,因腰椎間盤突出生活不能自理,但不愿意告訴遠在美國求學的兒子,怕影響孩子學業。父母不讓子女知道自己身體不適,不給孩子關心和孝敬機會,不讓子女盡義務,這便阻斷了孝的鏈條。身為子女,也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前程和工作,一定要學會關心父母。
作為在外學習和工作的子女,應定期打電話和父母聊天,知道他們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擔心什么,有什么不愉悅的事情,通過聊天得到有效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安慰。
如果子女從電話里感受不到老人樂觀的精神面貌,一定要擠時間回家看一看。趁著老年人還能守望團聚這種幸福,晚輩應盡量創造機會回家。千萬不能以工作忙、脫不開身等理由,錯過與父母團聚的機會。其實老人不在乎兒女掙多少錢、當多大官,只要平安、幸福,能和自己多呆上一段時間,就是平生最大的心愿。
“現在生活質量提高了,老年人不愁吃、不愁穿,可是情感的需要卻容易被忽視。無論是子女、家庭,還是社會,都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關愛和情感呵護。”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李寶庫,對此深有感觸。他舉例說,有一位部隊首長的女兒,把孝在當下做得非常好。老首長年近九旬了,開朗健談,思維敏捷。一有時間,女兒就給他讀書讀報,還把單位的事告訴他,請老人幫忙拿“主意”。其實,女兒一切都處理好了,只不過是讓老人鍛煉一下思維能力,為預防癡呆而故意做出的。
孝在當下,貴在與時間賽跑
作家畢淑敏在《孝心無價》中寫道:“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p>
行孝要及早。一要有心,有心才能體貼老人的心靈,發現老人的所需,才會為老人的幸福出主意想辦法。二要有為,行孝要舍得投入精力、財力和物力,做到為老人的吃穿住好不惜花錢,為老人的健康不惜花錢,為老人的幸福快樂不惜花錢。三要有恒,人貴有恒,行孝也一樣,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日常家務,最難得的是要長期堅持不懈。
孝敬父母,不僅僅是讓他們飽暖,還要給他們快樂。愿天下每一個人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老人盡力做到真正的關愛和體貼。全國老齡辦副主任肖才偉說得好:“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由1.78億增加到2.21億,老年人口比重由13.26%增加到16%,老年人生活、健康和福祉對國家關系重大。從政府角度來講,開辟各種老年體育鍛煉、文化娛樂活動場地,能使老年人找到精神港灣,并有可能找到知音;從家庭角度來看,兒女早一點敬老盡孝,能使老人的生命經驗和精神世界更加豐盈;從另一方面來看,身為老人,更要善于打破衰老界限,拓展旺盛生命的成長空間?!?/p>
孝在當下,兒女要趁早。千萬不要盤算等你賺到足夠的錢,再來孝敬父母,因為生命的無常告訴我們,孝,只能在當下,未來不可知。如果有一天老年人突然生病了,兒女連與他們在一起吃飯的機會都沒有了。到那時候只能兩眼含淚,那種辛酸、后悔,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深切體會到。所以說,我們不能再留后悔和遺憾,把“盡孝在父母明白時,?;丶铱匆豢础笔冀K記在心間,落實到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