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有些人偏好葷食,遠離果蔬;也有些人出于瘦身、養生的考量,偏好蔬菜,葷腥半點不沾。而關于肉食素食孰優孰劣歷來就爭論不休。素食主義者認為,肉食缺乏纖維素,只吃肉食會導致便秘甚至大腸癌;不吃水果蔬菜,既缺乏纖維素,又缺乏維生素C,會得壞血癥;肉食高脂肪,吃多會肥胖,導致血脂異常,進而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不止如此,有科學家宣布素食者得癌癥的幾率比肉食者小得多,這對于大概占總人口5%的素食者而言是個好消息。但是,素食一定更利于健康么?
維持人體健康以及提供生長、發育和勞動等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水六大類。事實上,純素或純肉的“極端主義”吃法,都會帶來相應的健康隱患。肉食、素食營養優勢不同,素食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多吃可清腸胃;動物性食品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還可提供一些植物性食物無法提供的營養,因為即使把所有植物性食品加起來,也缺乏維生素B12、左旋肉堿和輔酶Q10以及鐵元素等營養物質。所以,葷素都應適當吃些,才能達到最佳營養。
另一方面,每個人最適合吃的食物可能與種族膚色、生長地帶、生活地區和季節氣候有關。非洲黑人祖祖輩輩生活在熱帶,可能更適合吃低脂的、植物性的食品,而在脂肪里可能更需要吃飽和的;歐美白人的祖先從非洲遷移到寒溫帶長期生活,可能更適合吃高脂的、動物性的食品,而在脂肪里可能更需要吃不飽和的;亞洲黃人的祖先從非洲遷移到溫熱帶長期生活,可能更適合吃脂肪含量中等的、葷素搭配的食物,在脂肪里可能需要平衡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
在夏秋季,人們適合吃低脂的、植物性的食品。在冬春季,更適合吃高脂的、動物性的食品,以彌補熱量和光照的不足。事實上,吃當地當季的食品不僅最為營養合理,而且最為經濟環保,因為這樣的食品新鮮、適宜、便宜、免運。在一年四季里,秋季食品供應最為豐富多樣,選擇余地最大。隨著雨水和日照不斷減少,氣候逐漸變得干燥和寒冷,就需要在食譜里逐漸增加脂肪和動物性食品的種類和份量,包括多不飽和脂肪酸,以滋潤肌膚和溫暖身體,迎接冬季的到來。
相關鏈接
人類強大的適應性
生活在北極或南極附近的寒帶地區,一年四季都是冬天,食物種類稀少。除了海藻,當地沒有水果、蔬菜或糧食等植物性食品,只有海魚、海豹和馴鹿等動物性食品。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曾經像北極熊一樣,幾乎完全以肉食等動物性食品為生。出人意料的是,他們不但可以生存下來,而且體魄強健,少有疾病,格陵蘭島也成為著名的世界長壽之鄉。醫學和營養學專家所擔心的肉食健康問題在哪里根本不存在:他們少有便秘、大腸癌、壞血癥、肥胖、血脂異常、心臟病或腦中風等疾病。
人類是適應性最強的雜食動物,擁有食肉動物的尖牙,又有食草動物的切牙和磨牙;腸道比食肉動物(如狗)的長,比食草動物(如牛)的短。此外,人類的味覺遠比動物發達:我們的舌頭上有上萬個味蕾,這使得人類各地各民族的飲食文化異常豐富多彩,可以吃從熱帶到寒帶的一切天然食物,無論其脂肪含量飽和程度高或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