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這不是《西游記》中傳說的人參果,也不是古代帝王苦苦尋覓的“長生不老藥”,它是藥食兩用的水生補品——芡實,又被譽為“水中人參”。
芡實,又名芡實米、雞頭蓮、雞頭米、雞嘴蓮、刺蓮藕等,因其莖上花似雞冠,苞形類雞,故有“雞頭”之稱。芡實有南芡、北芡之分。南芡主要產于湖南、廣東、皖南以及蘇南一帶地區。北芡又稱池芡,主產于山東、皖北及蘇北一帶,質地略次于南芡。
芡實既是珍貴的補品,又是餐桌上的美味,《神農本草經》中將其列為上品,認為有“補中、除暑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等作用。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老年仍然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才思敏捷。據他在書中自述,主要得益于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天天食用煮熟的芡實,所以才腰腿壯健,行走有力。現代研究表明,芡實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主要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礦物質及維生素等,具有抗氧化、延緩衰老及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脾腎雙調 延緩衰老
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可見脾、腎在人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腎中精氣的盛衰是判斷機體生長發育狀況和衰老程度的一個客觀標志。而脾主四肢肌肉,脾氣充足,則四肢營養充足,活動輕勁有力;脾氣不足,就會出現倦怠乏力等癥狀,人的精神狀態就會萎靡。芡實具有補脾氣、固精氣的作用,對于腎精虧虛、脾胃虛弱之人,可使腎精充足,脾胃健運,從而達到四肢強健有力、耳聰目明的效果。
健脾除濕,收斂止瀉
中醫認為,芡實味甘、澀,歸脾經,具有健脾除濕、收斂止瀉之功效,可用于脾虛濕盛、久瀉不愈者。比如平時脾胃功能差,容易出現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這就屬于脾虛濕盛的表現;如果再貪吃生冷或誤食不潔食物,出現腹瀉,長期不愈,此時芡實與茯苓、白術、扁豆配伍使用,可起到健脾止瀉的作用。此外,芡實含碳水化合物極為豐富,含脂肪很少,容易被人體吸收,對于平時脾胃虛弱的人來說,是調養脾胃的佳品之一。
益腎固精,除濕止帶
芡實甘澀收斂,既能益腎固精,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精、遺尿尿頻等病癥,可以和金櫻子、蓮子等配合使用,如水陸二仙丹;也可以配伍蓮子、蓮須、牡蠣等藥物,如金鎖固精丸。同時,芡實還能除濕止帶,是治療帶下證的常用之品。配合黃柏、車前子等一起使用,對于腎虛引起的帶下清稀量多和濕熱引起的帶下黃稠,均有較好的止帶作用。
謹調藥膳 安和五臟
芡實雖然有很多營養成分,但其藥性固澀收斂,一般宜煮熟食用,且一次不應食用過多,尤其便秘患者不宜食用,平時有腹脹癥狀的人也應忌食。
下面為大家介紹2款簡單美味的藥膳——
山藥薏米芡實粥
山藥、薏米、芡實各30 克,打碎,加水適量,煮熟即可(做法和熬玉米粥或小米粥差不多)。還可用豆漿機制作,先浸泡一晚,然后加水適量,用豆漿機打磨即可。此粥具有補益氣血、調和脾胃的功效。
芡實煮老鴨
芡實200克,鴨子1只,鹽、黃酒少許。將鴨殺好去腸雜洗凈,芡實填于鴨腹,在沙鍋中清水煮沸后加入黃酒,改文火煮2小時至肉爛,加鹽即可食用。本品固腎澀精,用于腎虛遺尿、陽痿、泄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