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現今時尚一族十分流行吃辣,最近跑了一趟蘇州、無錫,想不到這股辣風已傳遍這兩個素來以吃甜著稱的江南小販。
江南人向來怕辣。上海人的“辣火醬”,其實就是豆腐干丁炒肉丁,再加冬筍丁及花生,重油重糖,如果與甜面醬一起炒,就稱“炒醬”,是很普通的家常菜。若與辣醬一起炒,或里面加入辣椒丁,就稱“辣火醬”了,但這種“辣火醬”還是辣得十分溫和委婉。就這樣,上海方言中一句“請儂吃辣火醬”就是“給你點顏色看看”的意思,聲勢大得很,但若真嘗過上海的“辣火醬”,就覺得簡直是小菜一碟,算不了什么。上海人雖然也有吃辣的,但只作為點綴。譬如吃油炸臭豆腐時要蘸點辣醬,燉砂鍋粉皮大魚頭時,也會撒一層血紅的辣椒末,主要在于吊鮮味,增強味感,上海人稱之“煞克”。不過,若與那種紅彤彤的“水煮××”相比,只能是小巫見大巫。
對江南一帶人來說,嘗辣更是一種壯舉。在有些不吃辣的人看來,嗜辣似有點自虐——故意虐待味蕾來尋求刺激。
辣椒源自中拉丁美洲,原產國是墨西哥。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才將辣椒帶到歐洲,于明代傳入中國,當時稱為“番椒”,也稱“胡椒”。“番”和“胡”在漢字中都有“外域”的含義,所以說,辣椒傳入中國不過數百年歷史。至乾隆年間,貴州地區開始大量食用辣椒,緊接著與貴州相鄰的云南鎮雄和湖南辰州府也開始食用辣椒。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臺灣府志》中,有了臺灣島食用辣椒的記載。嘉慶(1796~1820年)以后,有記載說,黔、湘、川、贛四省已開始“種(辣椒)以為蔬”了。湖南一些地區在嘉慶年間食辣還不多,但道光以后,食用辣椒便較普遍了。相較之下,四川地區食用辣椒的記載稍晚。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椒才普遍起來,以至“山野遍種之”。
其實嚴格說,“辣”并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灼痛感。英文中沒有“辣”這個詞,而是用“hot”來取代,因為辣的感覺是刺激味蕾后在大腦中形成類似灼燒的輕微刺激感。我們常說人生五味“甜酸苦辣咸”,細細品味,“辛苦”兩字十分傳神。
讀到一份資料才知,辣椒有多辣與酒的酒精含量一樣,是可定量的。早在1912年,美國藥劑師Scoville(斯高威爾)發明了測量辣椒辣度的方法,并以斯高威爾為辣椒辣度單位(SHU)。如一般的食用胡椒,SHU為100~500,朝天椒一般為10 000。在健力士世界記錄中,最辣的辣椒是“娜迦毒蛇”。這種生長在澳洲悉尼以北的辣椒,SHU達146萬。采摘此辣椒時需戴手套,以防皮膚碰觸后被灼傷,烹煮時更要戴上防毒面具,穿上保護衣物。
湘菜、黔菜和川菜,都是以辣而聞名。黔菜雖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卻享有“辣醇、香濃、酸鮮、味厚”之譽。貴州由于地理環境特殊,盛產中藥材,因天氣潮濕,蔬菜只能制成各類酸菜,以便保存。為了去濕去毒,當地人大量吃辣。這種酸辣結合的味道形成獨特的黔菜風格。
川菜是列入中國八大菜系的。上海早在民國初年就有著名的“蜀腴”川菜館,張愛玲的小說中多次提到它。“蜀腴”在上海大膽登陸,看準了上海海納百川的特點,大大挑戰了上海人吃甜不吃辣的傳統。川菜向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譽,即便如此,“辣”仍是川菜的靈魂。
湘菜也是以香辣聞名。一樣辣,湘菜講究辣的多樣性,如朝天椒、青尖椒、紅尖椒、泡紅尖椒,色色不同。
中國菜早已走出國門。現在美國較大的唐人街,都有川菜館、湘菜館,美國人吃中國菜就是喜歡香辣。洋人口味重,上海的“辣火醬”他們根本不過癮,只有湘菜、川菜才合他們胃口。說起來,十年前,唐人街上這些菜館還不多見,即使有,也屬灰色地帶,因為美國1986年便禁止花椒進口,直到六七年前才解禁。因此,湘菜館和川菜館也就大大方方地在唐人街迎客了。
盡管時尚流行辣,筆者還是懼怕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