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方旅行社經常組團來我國義務植樹,凡是老導游,很少有誰沒有帶過日本植樹團。記得是一個夏季,社里將這份工作交給了我,植樹地點是內蒙古的恩格貝草原,同時還有個祭奠遠山正瑛的活動。
很慚愧,上團之前,我并不太熟悉遠山正瑛。為了帶好這個團,特意上網查了一下資料,網上介紹說:“這個日本人叫遠山正瑛,大和民族的沙漠之父。83歲高齡時,義務到中國的恩格貝種樹治沙,一種14年,直到逝世。從83歲到97歲,遠山在內蒙古草原每天工作近10個小時,被稱作來自日本的‘洋愚公’。14年,一批又一批日本志愿者在遠山的感召下先后來到恩格貝植樹,種樹300多萬株,染綠黃沙4萬畝……”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沒想到,日本竟會有位“愚公”式的人物,不遠萬里跑到中國來植樹。去恩格貝之前,我的腦子里充滿了疑惑和不解。
犟脾氣的日本老頭
第一天,參觀遠山老人的故居,在會議室里,聽有關人員介紹其事跡。遠山先生是日本鳥取大學的教授,中外聞名的治沙專家,曾獲稱為“亞洲諾貝爾和平獎”的“麥格賽賽獎”。遠山正瑛生前對中國非常友好,呼吁“日本自衛隊應當放下槍炮拿起鐵鍬,去中國的沙漠植樹!”連毛主席和周總理都知道他的名字,曾經邀請他來中國治沙。
1990年,年屆83歲的遠山老人頭戴遮陽帽,身穿工作服,足登高筒雨鞋,左臂佩著“實踐”的袖標,真的朝著中國的沙漠走來了!遠山老人從不以治沙專家自居,每天的工作就是與員工一起種樹。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人的“壞脾氣”。
凡是生活在恩格貝草原的居民,提起遠山正瑛,總是會笑著說:“這老頭兒犟,急了打人!”這一點完全可以理解。植樹,您若是“偷懶”,先生會破口大罵,甚至于踹你一腳,您除了道歉賠罪,還能說什么?人家90多歲的老翁,就在你旁邊,揮汗如雨地掄鍬呢。所以,“狀”告到上級,沒用。上級領導也只能說﹕“按特例處理吧。”遠山正瑛的搭檔是恩格貝實業公司的總經理王明海,兩個人年齡相差幾十歲。王明海是將遠山正瑛當成自己的父輩看待的。報告中說,治沙曾經失敗過,一場自然災害,所種樹苗全部毀掉。一老一少走在大壩上,王明海望著滿目瘡痍的殘樹,眼淚都快掉下來了。當時,遠山老人只說了一句話:“你如果退縮,我殺了你!”王明海握住了老人的手,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也許是戲言,也許不是戲言。遠山老人曾不止一次在日本振臂高呼:“請相信恩格貝一定能變成綠洲,不然,我從日本最高的樓上跳下去!”
世界環境日益惡化,中國的沙塵暴已經嚴重影響了日本的空氣質量,治沙,不僅是中國人的責任,也是日本人的責任。這就是老人的信念,一個綠色環保的信念,一個治沙全球一體化的信念,一個最終讓世界充滿和平的信念。
無國界的“植樹節”
第二天,吃過早餐,我和其他兩名導游分3輛大巴將客人運送到了植樹地點。恩格貝草原真大,經過治沙前輩的艱苦奮斗,30萬畝恩格貝黃沙“綠”了十幾萬畝,依舊還有那么多的地方需要植樹。要使每一座山崗每一個土丘全部植上樹,顯然是一件非常龐大的工程。“如果在中國不能每天種樹100萬棵,我們將會輸給沙漠!”這是遠山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到站,我們馬上投入工作,沒有人說笑,耳邊只聽鐵锨鏟地發出的沙沙聲。我與兩位同事商量好了,我們不能做局外人!
8月份,烈日炎炎,連點兒風都沒有,別說植樹,坐著都出汗。說句實話,自打大學畢業當上所謂的“白領”,我就沒有干過這么重的體力活兒。沒多久手就磨起了泡,肩膀也疼,下鍬的速度明顯減慢,襯衫全濕透了。不瞞您說,這種工作,在咱北京也就是農民工肯干,百分之百的重體力勞動。看了一眼周圍,好嘛,沒一個偷懶的,每位客人干得都非常認真,大家好像在搞勞動競賽。我和同事絲毫也不敢怠慢,我們決不能輸給日本人,我們決不能讓日本客人在背后說“中國導游吊兒郎當”。我們導游不但要干活兒,還要照看客人。比如,哪位客人的手出血了,我們帶著繃帶和橡皮膏,為客人包扎;哪位客人累得不行了,我們會勸他回車休息,車里有為客人預備好的礦泉水。看得出來,我們已經完全贏得了客人的尊敬。我們走到哪兒,客人都會沖我們點點頭,笑一笑。連續幾天,我們都是這樣奮戰在沙漠里,與遠山老人奮戰十幾年相比,我們的工作微不足道,但是,我們畢竟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抖富”不如植樹
旅游巴士返回飯店,賣工藝品的老板在飯店大廳內恭候著呢。見到我,老板將我拉到一旁說﹕“怎么樣?兄弟,幫幫忙吧,我們照規矩辦,放心!”說完,老板用手勢點出回扣的數目。“好,好!”我應付道。經過植樹,我們和客人們的血和汗流在了一起,我們已經成為戰友,一起沖鋒陷陣的戰友。憑著這份兒友情,只要我們說句話,客人們一定會響應的。但是,這一次,我們卻誰也沒去“忽悠”客人。是,我們導游是靠回扣生活的,可是,我們導游的心里也裝著兩個字——“良心”。您想,人家日本人不遠萬里,自費來到中國,義務為我們植樹,汗水灑在沙漠里,我們在背后偷偷地吃回扣,良心不安啊。
最后一天下午祭奠遠山正瑛,晚上聚餐開聯歡會。聚餐在草原上進行,當地牧民用奶茶、美酒和烤肉招待遠方來的客人。蒙古包內歡聲笑語,觥籌交錯,語言不通,客人就與牧民在紙上用漢字交流,人們用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友好”。我想在這個世界上,能夠相互用“漢字”筆談的國家并不多。
天黑了,草原上燃起篝火,人們圍著篝火唱歌、跳舞,馬頭琴聲悠遠綿長。一位導游帶頭唱起了日本民謠《四季歌》,“喜愛春天的人兒是,心地純潔的人……”天似蒼穹,篝火熊熊,恩格貝草原啊,中日友好的圣潔之地。時隔經年,我終于可以用一句話把當時的感悟說出來:遠山老人是用一把鐵鍬,奏響了一曲日中友好的頌歌。
現在,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到日本去旅游,有些富二代富三代在日本“抖富”。難道我們的游客就不能拿起鐵鍬,在日本的地震災區,為當地人種上一棵樹嗎?我是位退休的老導游,假如還有機會,我愿意帶一個中國的植樹團,到日本的地震災區去植樹,畢竟我們是泱泱大國,畢竟遠山老人的事業不能光由日本人去完成,畢竟我們才是真正“愚公”的后代!
編輯/馮 嵐 icarus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