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文教育與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同為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的熱點。作為教育理念,三者雖然在哲學基礎和出發點上不同,但在具體實施層面和目標上卻有著可貫通之處。可以說,人文教育是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通識教育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而素質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創新[1],也是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共同的目標指向。一定意義上講,提倡人文教育也就是在提倡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
一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人文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
人文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大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還有助于大學生情感的培養與道德的凈化。知識豐富、本領過硬固然重要,但信念執著、品德優良更是高素質人才應有的品質。相對于追求知識和真理的科學教育,人文教育在人格培養和完善方面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在這里,教育的內容決定了教育的作用和意義。人文教育的內容以人類在哲學、歷史、政治、文學與藝術等方面的經典性成果為主,它在實施的過程中注重對這些經典性成果中有關傳統智慧和人類文明的成分加以闡發和傳播。而這些內容恰恰包含了人類對宇宙、世界、人生思考的諸多重要成果。
(二)人文教育有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主要職責之一。當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既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而要增進人才的創新能力,則必須突破從中學以來的過分狹窄的分科教育和集中的專業教育。對于大學本科階段的教育而言,如何拓展學生的視野,包括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技能等,使得他們從狹窄的專業教育中走出來,是十分必要的。在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較快的今天,任何一個學科領域要在錯綜復雜的知識背景下產生出創新的想法,沒有寬廣的視野、廣泛的興趣以及辯證、全面的思維則難以實現。人文教育以及與之相關的通識教育具有較強的非功利性色彩,注重學生獲得“做人”的高層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強調人的精神智慧及其對人類文化的統攝,以促進人文、社會與科技文化的溝通。表面上看,這種非功利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灌輸以及精神的熏陶對于當前的市場需求而言似乎是沒有多大用處的,但它恰恰在宏觀和長遠的意義上體現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
(三)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文化自覺
全球化意味著機遇和挑戰并存,其中的挑戰在于它包含著一種支配性邏輯和同質化趨勢。如何在這一趨勢中保持自身文化的開放性與自主性,是自二十世紀初以來諸多中國知識分子努力追問的話題。中國的青年必須了解本國的文化,才能對當今世界局勢和中華民族的世界角色有所認識和思考。優秀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青年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必須對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了解、認知和傳承,形成文化自覺。高校作為文化創新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應當在教育實踐中大力推進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二高校人文教育的困境
(一)普通高校人文學科基礎薄弱,師資力量相對缺乏
目前,在人文教育理念和實踐方面走在前沿的,主要是國內一些綜合性重點大學和師范大學,如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這些高校綜合實力較強、人文學科背景深厚、教學資源豐富,在開展人文教育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取得了顯著成果。然而,其他大部分高校及各類專業院校的人文教育則缺乏較強學科支撐和依托,師資力量薄弱,人文教育資源不足。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該校目前除農、林及生命科學學科外,還有理、工、文、史、哲、法、經、管、藝術等多個學科。但從各學科發展格局來看,人文科學學科的發展無論相對于農林等優勢學科與經濟、管理等新興強勁學科,還是相對同屬“文科”的社會科學學科,都顯得十分不足。
(二)人文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難以承擔人文教育重任
課程體系是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實施的最直接形式。當前,我國大學人文教育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通識教育選修課的開設。一般大學本科課程體系主要由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及實驗實踐課四部分構成。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兩課”)、大學英語、計算機、體育、軍事理論以及通識教育選修課(或稱公共選修課)。由于“兩課”、英語、軍事等都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因此,真正承擔通識教育及人文教育理念和目標的重任就落到了通識教育選修課上。通識教育選修課不僅是人文教育最直接的實踐形式,也是實現相關教育理念的關鍵。然而,多數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一般要求理科學生選修6~8學分的人文類通選課、4學分左右的理科類通選課,文科學生則與之相反。盡管各校人文類通選課的開設數量在通識教育通選課程中往往占據著相當的比重,但分攤到每個學生的分量卻是很少的。雖然人文教育的實施并非僅依賴于課程數量的多寡,但單從課程設置的比重上,我們不難看出當前大學人文教育所面臨的狹窄生存空間。
(三)對人文通識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不夠,高校人才培養過于專業化
就目前國內大學辦學理念來看,雖然均提倡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素質教育相結合,實際則以培養各類專業人才為主導觀念,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投入不均衡,人文教育投入尚顯不足,大學教育趨于專業教育、專門教育。盡管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標,人才市場的需求狀況也制約人們的職業取向和對教育內容的選擇,但專科、本科及研究生作為不同的培養層次和階段理應有所區分。高職、高專等專科學校主要是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而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則是培養具有全面系統的本專業知識與方法,具有獨立從事科研的能力,能夠社會需要的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本科培養的人才除能勝任相應的專門工作外,還應具有廣闊的社會視野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三改善高校人文教育的對策
人文教育關系重大,而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形勢又十分嚴峻。許多學者已經指出,導致大學人文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現行教育體制。這些阻礙人文教育的體制問題包括從小學以至中學的“應試教育”、大學專業的提前選擇、單一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基礎專業與職業接軌性質的專業混合的培養體制、高校院系結構布局等。[5]對于這些基礎性的體制性問題,需要呼吁教學主管部門逐步改革。
(一)轉變教育理念,平衡學科發展
經歷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完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和普及化階段。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功能在于提高國民素質。由于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意義更加明顯。在強大的科技發展態勢下,高校過多偏向以市場為導向的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過于專業化、狹窄化。在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下,人文教育也呈現知識化的傾向。重視人文知識的傳授與研究,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培養和完善。大學教育的人文屬性也隨之下降或缺失。在高校學科發展過程中,與備受重視和快速發展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比,人文學科的地位則呈現弱化趨勢,學科發展失衡現象明顯。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及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平衡學科發展,注重大學人文精神的培育、樹立與發展。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不僅應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同時須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真正實現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加強課程建設,完善教學體系
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礎與途徑。高校應積極利用和整合校內外人文教育資源,建立內容涵蓋文學、歷史、哲學和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課程體系。同時,制定詳細的教學方案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具體教學手段等方面,已有諸多學者指出,人文教育課程應當以中西方人文經典為主,盡量避免概論性課程;以經典導讀為主,開設一定數量的通識主干課或共同必修核心課,在此基礎上根據各高校自身情況展開全面的人文通識教育。此外,要不斷創新教學形式。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根據大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人文教育,提高教學實效性。在人文教育師資方面,高校要集中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師,整合優勢,形成穩定的教學團隊。在教學管理方面,應設定專門的人文通識教育委員會或相應機構,協助學校教務部門對全校相關教學資源進行統籌管理。
(三)繁榮校園文化,弘揚人文精神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氛圍濃厚、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應該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和諧的產物,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加強校園人文精神建設,一要深入挖掘本校歷史文化資源,凝練特色,形成師生員工共同認可的人文精神。每一所高校的建立與發展,都凝聚著該校幾代人的心血與奉獻。一批批優秀的專家、學者,眾多的社會精英,他們身上都有許多寶貴的可供學習、鼓舞后人的精神。高校應不斷總結這些優秀群體的精神特質,結合當今時代特點和未來社會發展方向,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精神。二要加強人文精神的傳播、教育與塑造,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大學教師應當是人文精神的率先踐行者。教師身教所起到的作用,更遠甚于言教。而這也恰是師德樹立的重要內涵。高校應積極通過舉辦特色講堂、學術報告、文體活動等形式,廣泛宣傳人文精神。同時,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特點和學校發展狀況,樹立先進人物典型,塑造人文精神典范,努力形成“向先進看齊、向典型靠近”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氛圍。三要強化校園自然環境、人文景觀建設。校園環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應發揮校園環境育人的作用,精心設計和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園景觀,使學生們在良好環境中接受教育。
參考文獻
[1]楊叔子,余東升.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之比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2]李強.大學體制與通識教育關系之剖析[A].甘陽,陳來,蘇力.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