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最直接動力,創新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存亡和民族的興衰。21世紀是知識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紀,更強調知識的創新開拓,未知世界需要更多富有創新意識的通才。而且,當前國際競爭往往體現在具有創新競爭力和高素質的人才競爭上。因此,作為承擔培養具有高素質人才的高等院校,加強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尤為重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應當是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1]。
高師院校作為培養教師的基地,對于師范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相對比較成熟的模式。而對于近年來逐漸增設的師范院校中非師范類理工科專業,由于辦學時間相對較短,辦學條件相對較弱。而且長期以來受師范教育培養模式的影響,師范院校理工科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相對弱于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加強高師院校非師范專業教學改革,探求適合當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已成為目前高師院校研究的熱點。為此,本文以師范院校的非師范的資源環境專業為研究對象,探求適合高師院校資源環境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
一構建以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上,高師院校非師范專業的理工科應建立理論與實踐并舉的課程體系,適當減少教學中純理論課及課堂講授所占的比重,加大實驗課教學比重,以加強培養非師范專業的理工科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1理論課教學
對于課堂教學內容,傳統的教材過于關注學科的系統性、縱向性與理論的詮釋,而忽視了知識之間的綜合性、橫向性與實踐的應用性[2]。因此,教學內容應從封閉的、單一學科知識體系的講解轉變為在本學科理論知識講解的基礎上加強學科的交叉與綜合運用,使學生了解學科的前沿。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的是知識的講解與詮釋,忽視了學生創新式思維的培養與激發。學生學習過程中缺乏思考與互動,這樣對知識的理解不會深刻、從而記憶也不會深刻。為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教與學的互動,加強實例教學方法的應用,圍繞教師所提供的實例,引導學生積極進行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實踐,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問題的原理和本質,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提高了交流、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性的學習態度[3]。同時,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考技能,應設計一些簡易、直觀的實驗裝置在課堂進行演示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演示實驗過程中采用教與學的互動方式傳授知識,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演示實驗內容的記憶,又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掌握一些簡單的實驗操作,并能促進學生的思考與參與意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4]。
2實驗課教學
實驗課教學是培養資源環境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環節之一。在大學生培養計劃中重視實踐實驗教學,一方面是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5]。但在高師院校,資源環境專業學生實驗教學一直是相對薄弱環節,普遍存在著實驗設備不完善、實驗分組少、學生具體操作時間少的現象,這影響了實驗課教學的正常進行,很難保證學生的實踐實驗效果。而且,教材中安排的實驗基本都是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所做的實驗往往只是對教師演示實驗的重復,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與思維的培養。為此,應針對實驗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大經費投入,完善硬件設備和實驗場地,在課程設置中逐步提高實驗課教學的比重,以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并適當地減少演示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增加探究性實驗的內容,重視與實驗內容相關的學科方向新發展、新成果的滲入,同時還可安排一定數量的實驗設計課題,給學生提供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探究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高師院校資源環境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與創新思維。
二加強專業實驗室開放以促進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加強高師院校資源環境專業的實驗室開放,以便通過實驗強化學生動手能力與思考能力,促進大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師院校的師范專業,大多不需要或需要較少的硬件設備支撐就可以很好地達到教學的目標,但非師范的資源環境專業的科研與實踐需要有一個實踐平臺,在實驗室進行具體實驗操作有利于培養和鍛煉學生研究實踐能力。為此,高師院校應根據理工學科專業的特點,對資源環境專業加大經費投入,購買先進的實驗設備,完善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在此基礎上,逐步實行開放式實驗室管理模式,推進實驗室開放工作,使實驗室不僅僅面向課程教學實驗,而且要實現教學與科研實踐資源共享。同時組織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老師在課余時間出題供學生選擇教學計劃以外的綜合型、設計型自選實驗課題,鼓勵學生進行創新設計實驗。學生可自選課題進行設計與開發,也可參與教師指導下的課題設計與開發,讓學生了解學科發展前沿,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環境。而且,學生通過參與研究創新實驗,不僅能接觸到學科研究前沿,培養創新意識,而且可以提高團隊合作精神與溝通能力,使其創新能力與實踐工作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
三加強學生專業實習和鼓勵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
專業實習是資源環境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階梯式實踐教學環節過程中,可以啟發、鍛煉、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此,可以加強高校和企業聯合,如與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發電廠等。建立多個校外實習基地,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使學生與生產直接接觸,了解當今的生產信息,為學生提供學習和實踐的機會。此外,還可以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與資源環境專業有關的生產和科研單位參觀學習,以加強與生產實踐的聯系,
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從項目中找出自己可獨立完成的問題。在參與科研項目過程中,通過對知識的理解、融匯貫通,培養自己的創新性思維。同時,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各級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題目的設定、申請書的撰寫、實驗的設計與操作、論文的撰寫與發表、結題報告的完成等一系列的科研過程,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并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四邀請專家舉辦講座和鼓勵大學生積極開展課外科技活動
高師院校資源環境專業所在的院系可以經常聘請本專業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學校進行專業知識的講座,向學生介紹國內外先進的理論、前沿學科的動態。同時在講座過程中,專家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可以引發學生進行思考。這樣既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特點與前沿,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課外科技活動是課堂教育的延續和深化,在科技活動中學生可以自主發揮、自主選題,置身于一種富有探索和創造性的環境中,積極主動地發現、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所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了解和運用,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高師院校應積極組織資源環境專業學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并將學生實踐創新活動的情況納入對學生工作的考核評估體系和學生綜合測評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達到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目的。
五構建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評價體系
資源環境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復雜、影響因素較多。要構建與完善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評級體系。堅持在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評價中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多維分析盡量全面反映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水平,從而確定所采取的培養模式是否合理。這對于制定更有效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總之,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智力和創新能力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將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到高等院校教育的全過程,是當今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本文所提出的高師院校資源環境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且具有可實踐性,可以為高師院校非師范的資源環境專業提供參考依據,而且對高師院校其它非師范專業以及工科院校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能提供有益的借鑒,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徐洪珍,李茂蘭.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09(3):294-297.
[2]童愛玲.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22-124.
[3]王鳳英.探究性學習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時空,2011(9):101-102.
[4]柴銘姝.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J].科技咨詢導報,2007(16):217-217.
[5]李紅美.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