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酒店企業現有設備培養技能型人才、利用企業文化和人文環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酒店管理專業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北航北海學院旅游管理學院為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酒店管理人才,遵循酒店管理教育教學的規律,自學院開辦以來就進行了多層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與經驗。
一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又稱合作教育,這種形式最早產生于19世紀末的德國。繼德國后,其他一些國家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創造出一些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德國的雙元培訓制、英國的“三明治”工讀交替培訓、日本的產學官合作、美國的合作教育計劃、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澳大利亞“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前蘇聯的學校———基地企業培訓計劃等。[1]我國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如下:
1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這種模式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指在酒店管理人才培養中實行校企聯合,共同培養人才。企業不僅參與研究和制定培養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而且參與酒店管理專業學生校內實訓課程。
2酒店企業配合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酒店企業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設施設備,并協助完成實踐教學環節的培養任務。例如投入設備和資金幫助學校建立校內實訓酒店,利用企業資源建立校外實訓酒店,酒店企業專家兼任學校教師,設立獎學金、獎教金等,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主要由學校提出和制訂,并承擔大部分培養任務。
3校企實體合作模式
這種模式要求企業對學校的參與是全方位的、深層次的參與。如以設備、場地、技術、師資、資金等多種形式向學校注入股份,進行合作辦學,以管理人員的身份直接參與辦學過程和學校人才培養,分享辦學效益。這種合作模式要避免企業由于追求經濟利益而目光短淺,背離學校教育引入酒店企業參與的初衷,以提高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質量。
4訂單式模式
學校與酒店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雙方共同培養,學生畢業后直接到酒店企業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2]訂單式模式主要有“2+1模式”,即學生前兩年在校內學習與生產實習,后一年到企業頂崗實習,畢業后到企業工作的模式。
5學工交替模式
學校與酒店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酒店企業實習與學校學習相互交替、學用結合的教育模式。比如,上一學期學習、下一學期工作等。學習和實習相互交替,便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把學生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實際工作經歷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的酒店管理人才。
除此之外,還有“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雙定生模式”等。
二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瓶頸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和機制
學校和酒店企業的合作僅限于提供和接收實習生,在資源與技術、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建設、崗位培訓與實踐實習、師資交流與科研、文化育人與就業等方面合作較少。酒店企業和學校合作的范圍領域不夠廣泛,結合度不高,沒有形成長遠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校企合作機制。
2校企不對接
一方面,酒店企業追求的是企業的經營利潤,由于服務技能、外貌形象等原因,酒店企業把一部分學生拒之門外。這主要是酒店管理的問題,接收實習生,不應該只從自身利益出發,也應該考慮到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酒店企業有些工作崗位學生不愿參加,比如,客房服務和餐飲服務崗位,很少有學生自愿參加。再加上學生自身定位較高,認為自己是本科生,學習了很多酒店管理知識,不愿從基層做起,沒有意識到酒店企業的行業特點,酒店的基層崗位對他們毫無吸引力。
3保障機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必須健全有關政策與法規,尋求資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視、支持,這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政策法規的不健全,校企合作沒有更多的約束機制,雙方責權不明晰,致使校企合作無法律依據。
三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實踐
1酒店見習樹專業形象
由于北海本市品牌酒店較少,我們就把目光鎖定在了北海香格里拉大酒店、加萊酒店以及珍珠灣酒店,經過協商,這些酒店和我校簽訂了建立實習基地的協議。我校低年級學生可以到酒店見習,高年級學生可以到酒店實習,并且我校酒店管理專業教師可以去酒店掛職,深入了解行業現狀,以便及時地反應到教學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酒店員工亦可到我校進行再培訓,利用學校師資、教學設備,強化理論知識和服務理念。酒店管理專業初步的校企合作框架基本形成。
2寒暑假實習提高應用能力
寒暑假一般都為旅游高峰,酒店企業需要大批的服務人員,而酒店的人才儲備有限,只能通過季節性就業來緩解人力資源儲備的壓力,因此,也為學生寒暑假實習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同時,寒暑假實習可以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把課堂上學的理論應用于酒店業的實際,也用實習中的所得強化對理論的認識和理解。
面對這種需要,我院積極開拓校企合作的酒店企業,比如,北海香格里拉酒店、加萊酒店、和美度假酒店、金港酒店、珍珠灣酒店等等。學生放假前,便開始著手聯系相關企業,統計酒店所需的實習崗位和實習生數量。然后,征求學生意見,雙向選擇,學校統一安排,學生也可自主聯系實習企業。學生實習前,學校會對其進行初步培訓,酒店企業也會對相關工作進行布置和培訓。經過培訓,學生強化了對酒店行業的認識,行業認同感加強,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3頂崗實習創專業品牌
由于北海市酒店業尚不發達,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大城市接軌,我院與上海、深圳、北京等發達城市的一些四星級以上酒店建立了實習基地的關系。學生在校經過兩年的理論學習和半年的校內專業實訓,大三第二學期進入上海光大會展酒店、深圳香格里拉酒店等進行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我們又稱其為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成績不合格者不予畢業,要實習重修,延遲畢業,所以學生在思想上對畢業實習比較重視,到實習單位能更好地學習和工作。酒店為了保持人力資源的可持續性,要求學生實習年年輪換,并且實習時間固定,按崗定員,定期輪崗,由此我院形成了“頂崗畢業實習”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院還深化了與企業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模式。比如,酒店可參與我院培養計劃的制定、教學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的調整更新。并聘請資深酒店管理人員為我校特聘教師,進行定期講座,把行業前沿的發展情況帶到學校,帶進課堂。并加強最后半年的校內實訓,專業校內實訓主要聘請酒店人力資源培訓講師進行實訓,這樣既提高了培養質量,提高了學生適應工作的能力,又使得學生到酒店后能直接上崗工作,減少了崗前培訓的一些過程,深受酒店歡迎,可謂一舉兩得。
為了培養學生的各種工作技能,學生在酒店實習期間要定期輪崗,到不同的崗位鍛煉。其實,很多企業反對這種做法,尤其是那些只顧經濟收益,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他們認為學生剛對一個崗位熟悉又換到另外一個崗位,酒店在人力資源培訓和服務質量上都要付出相應的成本。因此,定期輪崗的要求要明確在實習協議中,雙方各盡其責,各司其職。為解決學生實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我院有專門教師到實習酒店輪流帶隊,確保了實習效果。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院建立的校企合作酒店主要有上海光大會展酒店、北京7天連鎖酒店、深圳香格里拉酒店、陽朔河畔酒店、蓮花山度假酒店、珠海御溫泉度假村、杭州龍井草堂等,我院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的300余名學生在這些酒店頂崗實習,深受酒店企業的好評。頂崗實習的學生年年被提前“搶訂”一空,前幾屆畢業的學生已經成為酒店企業的骨干力量。同時,教師通過到酒店帶隊實習,掛職鍛煉,提高了管理水平、專業實踐能力與公關溝通能力,培養了一批酒店管理專業的“雙師型”骨干教師[3]。
4企業資助學費與學校共同培養人才
企業資助學費是指學生四年學習的學費,部分或全部由用人單位提供,學生前兩年半在學校進行酒店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大三第二個學期到用人單位實習,用人單位提供食宿,并發放實習補貼。學生畢業后,可與酒店雙向選擇留在實習酒店,也可另外擇業。
我院已與杭州龍井草堂進行了此項校企合作,從06級學生開始,部分同學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資助,他們畢業后,大部分進入了龍井草堂工作,工作熱情高,有些已是企業骨干,深受企業歡迎。這種校企合作的培養方式,學生能夠邊學習、邊實踐,減輕學生經濟和就業負擔,并且能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初步了解行業工作。對酒店而言,可以加強酒店人力資源的儲備,使酒店能夠得到穩定的經過專業理論、技能訓練的高素質員工,使得酒店企業、學生個人、學校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總之,通過校企合作,我院優化了培養計劃,充實了教學內容,完善了實踐教學環節,培養了“雙師型”的教師隊伍,最終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了符合行業需求的人才,形成了學校、企業、學生相互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但目前,我院校企合作的模式仍處于淺層次合作階段,仍未形成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未實現實訓、科研、就業的相互滲透而進行的合作辦學、技術開發、聯合培養、人員交流、基地共建、課程開發等。可以說,校企合作還要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竺輝,方湖柳.2006年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8).
[2]楊鳳林.深化校企合作創新辦學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
[3]張波.酒店管理專業工學結合模式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