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對農科院校電子通信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狀態進行了調查分析,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進而,借鑒發達國家電子通信類專業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提升電子通信類專業學生專業優越感的思路和對策。
近年來,企業對電子通信類專業畢業生的需求迅速增長,電子通信類專業的重要性和發展前景已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認同。我國許多農科院校也設立了電子通信類專業,培養了大量的電子通信類專業人才,對我國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辦好電子通信類專業順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但在農科院校電子通信類專業發展進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為學生因學校名字中帶“農”字而失去對電子通信等工科專業的優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質量,不利于人才的培養。本文以華南農業大學為例,對電子通信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狀態進行了調查,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更好地推進農科院校電子通信類專業的發展。
一電子通信類專業發展基本現狀
華南農業大學是廣東省和農業部共建“211工程”全國重點大學,在百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繼續教育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體系。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有88個本科專業,2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已經形成了農、林、經管、公共管理、藝術、電子信息等多學科并進發展的局面[1]。華南農業大學從1999年開始招收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生,目前已建設了包括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三個本科專業的電子工程系,隸屬于華南農業大學老牌優勢學院工程學院,在校學生規模達1000人。電子通信類專業的本科畢業生絕大部分進入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主要從事電子通信相關工作,包括電子產品研發、通信工程設計、通信產業服務、集成電路設計、電力、鋼鐵、地鐵等行業調度以及銀行軟件開發等等。在華南農業大學電子通信類專業發展進程中,學校特別注重師資隊伍的選拔和培訓。教師從名牌院校畢業的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優秀專業人才中選拔;學校投入較大的經費用于師資培訓,注重教師與專門的工科院校同行間的交流;工程學院和電子系定期組織教師同行間的教學交流、教學觀摩等活動;教材的選用與華南理工大學等工科院校接軌,選用國家級規劃教材,還使用一些經典的原版國外教材進行雙語教學。“電子信息工程實驗室”是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重點實驗室和中央與地方共建基礎實驗室,擁有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實驗室進行開放式管理,除保證教學實驗開出率100%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專業學生有了良好的動手實踐的實驗環境。電子系組織參加的每兩年一次的全國電子大賽,連續多年來成績優異。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2]。
二電子通信類學生在專業認同感方面存在的問題
雖然華南農業大學為電子通信類專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條件、實驗條件,但仍存在學生對自身專業沒有優越感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質量人才的培養。這種專業優越感缺失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忽視專業的學習
部分學生沒有認識到專業的重要性,沒有把握專業學習的規律、專業培養的要求、專業的發展方向等,因此忽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學習不認真,遲到、曠課現象較多。不能認真聽課和記筆記,課堂紀律較差。也有個別學生上課看其它書籍或小聲講話。
2換專業考研
為了追逐社會上所謂的熱門專業,部分學生在本科四年時間中用了大部分(兩年甚至三年)時間去準備換專業考研。這種現象帶來的問題是:不僅丟棄了自身專業,而且不能理解透新的所謂熱門專業。因為沒有氛圍去理解新專業,沒有機會去實踐新專業,完全成了為考研而考研,為了換專業而換專業。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即使換了專業,在新的專業領域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適自己的專業方向,最終一事無成。
3爭取出國深造
出國深造本身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行為和訴求,但部分學生覺得出國就解脫了,就能解決自己專業學習的問題。出國之前沒有規劃和考慮清楚自己出國該學什么該如何學,為了取得國外兩年制碩士的學習資格,辛辛苦苦花掉本科學習階段的大部分時間考GRE、TOEFL,準備好出國要達到的績點,編造些漂亮的PS(PersonalStatement,個人陳述)等,心里想的是如何混出國去再說。這種現象在學生中也有一定的比例。
4畢業后不做專業要求高的技術工作
部分學生對專業不感興趣,本科畢業后找工作,只做與專業相關的,而不做專業要求太高的研發等工作,譬如銷售、策劃、管理等等。有這種想法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這些工作也是通信電子產業鏈中重要的環節,有愿望從事這些工作無可非議。但是銷售也好、策劃也好、管理也好,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如何能將這些工作做好。例如,要做好銷售工作,經常需要給客戶提供方案建議,現在銷售單體設備的情況較少,通常是賣系統、賣服務。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如何能給客戶提供專業的系統技術方案,如何能提出具有專業水平的建議,如何能解釋得清楚專業設備相比其它廠家設備或系統的優勢。又譬如,有的同學想從事策劃和管理工作,但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沒有踏踏實實地做過幾年專業基礎工作,如何能提出科學的專業化的策劃方案,管理工作又如何能做到以理服人。
三電子通信類學生專業優越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1傳統觀念的偏差
一是農科院校“農”字當頭,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一種印象:農科院校農科強,工科不怎么樣。二是農業院校學生對工科專業不自信,以為“農”字當頭會遭遇社會偏見,影響求職。三是農科院校工科專業老師的科研任務會有普遍的“為農業服務”的取向,這種科研取向如果帶得較多進入教學和人才培養中,但又沒有及時給學生解釋清楚電子通信專業作為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推動力而大有作為的事實,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對本專業的模糊認識。事實上,“為農業服務”,絲毫不影響專業老師的工科實力,更多的時候是將工科的知識用于農業領域問題的解決,這個比純粹在工科領域解決工科問題更有挑戰性,體現了學科交叉的科教趨勢。
2沒有專業方向感
沒有專業方向感不僅是農科院校電子專業學生存在的問題,也是本科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部分電子通信類專業學生沒有認識到專業的重要性、專業學習的規律、專業的要求、專業的發展方向等,不能回答“專業是什么”、“專業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專業的前沿是什么”、“專業畢業后能做什么”、“我的興趣在專業的什么方向”、“我能在專業領域做什么”等一系列的問題。
3專業功底不扎實
部分學生沒有認識到“專業學習是系統化工程”,對部分課程有興趣,對部分課程沒有興趣,僅憑自己興趣取向進行課程學習的挑揀。在很多時候,部分學生認為專業基礎課沒有用,因此完全沒有興趣,這些都會導致專業學習不系統、專業功底不扎實,失去了“專業優越感”。
4缺乏專業技能
電子通信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除了應該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外,還必須提高電子制作、編程等方面的技能。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參加校內實驗和校外實習,不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體驗知識、檢驗知識與技能,缺乏專業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從而更加失去了“專業優越感”和學習成就感。
四提升電子通信類學生專業優越感的對策
1加強專業教育
一是教師利用自身的工科專業優勢,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使學生對專業的范疇、專業的發展前景、專業所需要的知識結構體系、專業的前沿領域以及生活中的專業有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認識。二是在學生的四年學生生涯中,在不同年級進行不同層次的專業教育。比如,一年級剛入學的時候,學生對專業完全沒有認識,這時可以就一些層面上的專業知識進行教育,包括專業概念、本專業的就業前景、本專業的發展需要(包括英語、計算機操作和軟件編程、電子制作等基本技能),并告訴大家一年級的主要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隨機過程等,這些都為后續專業學習和專業技能培養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二年級逐步接觸電路基本課程,包括:電路分析、數字電路、模擬電路、信號與系統,這些都是專業學習的基礎課程,并告知大家這些課程的具體用途以及與后續課程的關系等等。三年級進入專業基礎和專業課學習階段,這一年的學習最為關鍵,很多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都在這一年中學習。一方面要在這一年打好專業課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對專業知識體系有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程度的專業方向選擇,譬如,偏重軟件或硬件,選擇偏通信系統或通信工程還是偏電子設計,選擇偏信號處理還是信號智能識別等等。到四年級,引導學生進一步加強專業技能的提高,包括基于微控制硬件平臺的編程,基于PC機的軟件工程類編程或算法研究類編程,基于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增強系統概念,并對就業進行一定的引導。當學生每個階段都有這些認識,清楚自己該干什么,就會對專業建立有良好系統的認識,也就是有了明確的方向感。三是聯系畢業學生,尤其是一些優秀的畢業生,將這些學生請回校園,對在校學生進行專業教育。
2加強實踐教學
電子通信類專業是注重應用和實際操作的專業,其應用性決定了教學實踐環節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性。實踐教學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實踐教學使學生不但在理論上,而且在崗位技能上都能得到發展。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能夠加快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增強理論教學的效果。因此,高校領導和電子通信類專業教師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加大對實踐教學的投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3]。實踐教學本身也要超越傳統的驗證性實驗的定位,更多地注重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啟發學生從實驗目的、實驗方案、實驗手段、實驗結果采集和數據分析等各個環節進行思考和設計。
3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電子通信類專業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按照“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過硬、整體優化”的方針,引進和在職培養相結合,優化教師的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力求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積極引進具有博士學位的高水平專業教師。(2)通過各種渠道選派教師到國內外進修、參加學術研討會,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和業務能力。(3)選派骨干教師每年下到企業,實踐、交流學習、接受培訓和參與企業應用性項目研究,來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4]。(4)在外校、行業、企業等部門聘請一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較高學術水平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或專業建設顧問,擴大兼職教師數量。盡快提高電子通信類專業教師的教學及科研水平,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5]。
4引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
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有助于專業能力提升的競賽,競賽應涵蓋專業的各個方向,老師對學生進行悉心指導。優秀學生以點帶面,使得重專業發展的氛圍在同學中形成并深入人心[6]。譬如,除全國電子大賽、廣東省電子大賽等傳統賽事之外,還可注重智能識別領域的VOC視覺目標分類比賽、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國內國際高水準的數學建模大賽、提高算法設計和軟件編程能力的ACM/ICPC(美國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forComputing Machinery主辦的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InternationalCollegiate ProgrammingContest)程序設計大賽等,通過這些賽事的組織,讓學生感受到電子通信類專業領域是如此精彩,引導學生在如此廣闊的領域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5實行本科生導師制
本科生導師制是一種很好的本科教育的嘗試,是一種教學與學生管理的新模式。在這種新模式下,專門的老師對專門的學生負責,指導學生的學業,引導他們人格的發展和成長,引導學生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的并軌發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找準自己的專業方向。學生可根據市場的需要、本人的興趣、老師的科研方向選擇導師。這種近距離的“貼身”培養,會加強學生的專業歸屬感,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有更大機會參與各類科研工作,拓展學生的專業面并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電子系的通信工程專業從2006級的學生開始,進行了本科生導師制的探索,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學生,且在專業建設中起到了以點帶面的積極作用。要進一步在電子系的范圍內推廣本科生導師制,提高學生對老師的認知度,融洽師生關系。
6強化“信息興農”的專業價值觀
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旋律,是農業發展的最大后勁。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是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國家將近十年連續將農業科技、農業信息、農業發展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可見中央對農業發展的重視和決心。中國在向農業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信息化是主要的科技武裝手段。采集作物苗情,進行作物生長營養狀態評估,實現按需施肥,進行作物產量和品質預測。采集作物蟲情,進行作物蟲害勢態感知,實現按需噴施。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農產品的無損檢測產品的內部品質評估和分級,用信息手段進行動物的行為感知和管理。用高光譜及機器學習等信息技術進行禽蛋性別的識別。農貿信息的自動知識挖掘,為農產品交易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等等,這些數不勝數的農業科技問題都需要解決。因此,農業領域中信息手段的應用和發展大有可為,包括現在最熱門的物聯網也與農業領域息息相關。農科院校在對電子信息類專業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大力強化學生的“信息興農”的價值觀,在國家農業科技發展中挖掘自身的潛力,發揮自身的價值。
總之,“農”字當頭的綜合性大學,要走農科工科理科并重發展之路,除發展農科專業優勢,更要發展新興工科專業和理科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重點抓好培養學生專業優越感的思想教育。電子通信類的發展更要抓住農業信息化的機遇和社會科技發展的熱點,加強專業教育,加強實踐教學,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強化“信息興農”,以提高電子通信類專業學生專業優越感,提高對專業的學習興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華南農業大學簡介.http://www.scau.edu.cn/xw.
[2]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簡介. http://xy.scau. edu.cn/gcxy/mycollege/StaticsNews.
[3]童玲,王厚軍.電子信息類專業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8(6):24-25.
[4]張自友.高校電子信息專業青年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D].西南大學,2010.
[5]陳福昌.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87-90.
[6]李迎伍.打造技能競賽文化,促進和諧校園建設[J].現代企業教育,2011(20): 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