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常見問題
(一)不合理的公投
有學生私下議論:“敢說、會說、能說的,得票就多;內向、不會說,說的少的得票就少”。還有一名學生向輔導員揭發:“李某因為在宿舍拉選票才獲得的資助,他承諾得到助學金后就請大家吃飯”。
在國家助學金評定中,有些輔導員害怕麻煩,沒有拿出具體的評定細則和量化指標,鑒于貧困生名額有限,于是采取全班學生投票選舉的方式,從而出現拉選票的問題,這讓助學金政策變了味,成為了人氣與關系的比拼。
(二)掀起你的蓋頭來
有一位家庭經濟確實困難但自尊心較強的女生因為在臺上不愿“暴露”自己家庭情況而落選,結果導致能否獲資助不是以家庭實際困難為依據,而是取決于臺上陳述是否“悲壯”,表現是否“精彩”。
有些輔導員為了體現助學金評選的“公開、透明”,規定申請申請助學金的同學必須在眾人面前詳細闡述家庭貧困狀況,本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比較自卑、內向且自尊心強,這時如果強迫他們在同學面前“自我暴露”,無異于傷口撒鹽,雪上加霜,從而導致有些真正貧困的學生由于“愛面子”而忍痛放棄申請助學金的機會,而不太貧困卻能說會道的學生再稍加悲情演繹則有可能博得同情。
(三)“貧困”的貴族
令人想不到是,助學金發下去沒幾天,其中兩名獲資助的學生就在飯店請客吃飯,其中一個還換了一部新款手機,班里其它學生發現后,議論紛紛,憤懣不平,輔導員知道后非常惱火,但為時已晚,錢已經發了下去。
很多輔導員遇到過這種情況:某些學生家庭確實困難,按政策也理應得到資助,但是獲資助后不是心懷感恩,刻苦學習,而是拿著資助的錢進行奢侈性消費,穿名牌,買電腦,大吃大喝等,這嚴重違背了助學政策的初衷,同時也會引起其它學生議論和不滿。
(四)我貧故我得,舍我其誰
一名女生課下到辦公室找輔導員,理直氣壯地說:“老師,我認為評選不公平,我家比張某家還困難,憑什么她得3000元,我才2000元?”
有些輔導員經常抱怨:“個別學生雖然家庭貧困,但不思進取,曠課遲到早退一樣都不少,資助吧,于心不忍!如果不資助,也確實困難!更可氣的是有個別學生還理直氣壯:‘我家貧困,憑什么沒有我的?’最讓人不解的是有些學生雖然得到了資助,但是嫌資助太少,大有助學金非我莫屬的氣概。”
(五)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要白不要
看到同班或同宿舍同學得到了高額助學金,有些沒有得到或沒有參評的學生心里極不平衡,因此嚴重影響了班級的和諧團結。有些學生甚至發話:“明年我也開證明申請,反正是不要白不要”。
據相關調查,很多高校大二學生比大一新生入學時申請助學金的人數多幾倍。不可否認,一方面是學校資助工作宣傳力度加大,但更重要的是資助金額大,門坎比較低,學生只要持有生源地所在鄉鎮、居委會(村)以及當地民政局等部門出具的困難證明,就符合申請條件。再加上出于鄉土人情,缺少監督管理機制,有些地方部門出具的證明常常信息失真,因此導致了一部分本不貧困的學生通過各種渠道開出了證明,加入到了“偽貧困生”的行列,這給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增加了認定上的困難。所以各級相關部門應切實增強責任意識,認真履責,嚴格把關,從源頭上確保公正、真實。
(六)助學金與學校獎學金的博弈
助學金和獎學金的各自特點決定了兩者之間必然會產生一些矛盾,難怪有些學生私下議論:“學習成績好有什么用,考個第一名獎學金也就800元,你看張某某學習一般,就是家里窮,助學金就得了3000元,助學金比獎學金強多了。”這種現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在高額助學金的誘惑下原本用來激勵刻苦學習的獎學金卻越來越被邊緣化,這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現象。
國家助學金是資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一項重要惠民工程,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重視,高等學校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從原來生均2000元提高到了3000元,惠及450萬名家庭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總數20%左右。由于條件低,限制少,資助金額大,每年評定前期必然會引起廣大學生的高度關注和濃厚興趣。
各類學校自設獎學金條件相對比較高。獎學金是為了獎勵在校期間學習成績特別優異,社會實踐、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等方面特別突出的優秀學生,相對助學金來說各級各類學院獎學金具有門檻高、條件硬、名額少、競爭激勵等特點,但獎勵金額卻沒有助學金多,如何平衡助學金與獎學金之間的關系并凸顯對學生進行精神鼓舞和人文激勵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科學認定,創新措施,公平公正做好學生資助工作
(一)輔導員要高度重視,認真負責,細化標準國家助學金是政府為資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而專門設立的,是一項惠及民生的好事。高校輔導員是這項惠民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國家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輔導員一定要高度重視,認真負責地做好這項工作。
助學金的初衷是助困促學,輔導員應該以國家資助政策為標準,不怕麻煩,以貧困事實為根據,不怕得罪學生,切實規范評定程序,制訂科學合理的評定細則,再通過我們平時觀察、查閱檔案、個人談話、電話訪問以及學生咨詢等多種調查方式,使真正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得到資助。
(二)建立貧困助學基金,探索“分批多次按月發放”的模式,實行“長期跟蹤監督及隨時退出”制度
高校應成立貧困生助學基金會,由學生工作部門統一負責管理全院的助學金,實行分批多次按月發放,長期跟蹤監督,一旦有不符合政策條件,違規違紀的學生,可以立刻停發,隨時退出,從而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避免以往一次或兩次發完,對受資助學生無法有效監管的局面。
(三)打破以班級、系部為單位的資助名額分配制度,寧缺毋濫,實行“按需分配”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應打破班級、系部界限,不應等量平均分配名額。實行按需分配,只有真正符合資助條件的才可以申請,寧缺毋濫,剩余名額由高校貧困生助學基金會統一管理,循環使用。
(四)將助學金發放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變“無償資助”為“有償使用”,消除依賴心理,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精神
高額無償助學金滋生了部分貧困學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學校應將助學金發放與勤工助學崗位相結合,比如讓家庭困難學生清理校園公共衛生;課余時間兼做圖書館、宿舍樓、實驗室助理員等工作。變無償資助為有償使用,這樣通過自己勞動獲取資助,會更加踏實和自信,有助于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精神。
(五)堅持物質資助的同時要做好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工作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僅需要物質資助,更需要精神關懷。輔導員在物質助困的同時,要高度關注貧困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隱私,減輕物質貧困帶給他們的壓力,鼓舞他們生活學習的勇氣。
三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注意事項
(一)不患寡而患“不公”
中國有句古語叫“不患寡而患不公”,意思是說不怕東西少,就怕分配不公平。所以在做資助工作時,只要輔導員堅持公平公正,寧缺毋濫,使資助真正用于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其它學生是不會有意見的。
(二)堅持資助與育人相結合
資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輔導員要始終堅持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工作理念,堅持資助與感恩教育相結合;堅持資助與承擔義務責任相結合;堅持資助與自立自強精神培養相結合。
(三)堅持物質資助與精神關懷相結合
心理學研究表明:物質匱乏不是最主要的,精神絕望才最致命,一定要多關注貧困生的精神及心理健康,引導他們自信、自立、自強,使他們內心充滿陽光和希望,安心學習,快樂生活。
四高校學生資助相關政策解讀
(一)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及其配套辦法頒布實施后,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考入大學,首先可通過學校開設的“綠色通道”按時報到。入校后,學校對其家庭經濟困難情況進行核實,采取不同措施給予資助。其中,解決學費、住宿費問題,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以國家勵志獎學金等為輔;解決生活費問題,以國家助學金為主,以勤工助學等為輔。
(二)困難學生界定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學生需向學校申報家庭經濟困難情況,由學校根據有關部門設置的標準和規定的程序,以民主評議方式認定。學生在申請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時,必須提交家庭所在地的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加蓋公章予以確認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證明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
(三)政策實施范圍
公辦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的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在校學生,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享受國家的資助政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規范辦學、從事業收入中足額提取4%-6%的經費用來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招收的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學生,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也可享受國家資助政策,具體辦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制訂。
參考文獻
[1]楊波.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與育人結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
[2]張沂紅.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現狀研究與優化思考[J].科技信息,2011(16).
[3]孫兵.試論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7(3).
[4]陶娟.我國高校助學體系的反思與重構[D].東南大學,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