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經過近10年的跨越式發展,現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教育觀念、辦學模式、人才培養規格、教育教學體系、課程結構和課程內涵等方面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相對獨立的高等教育實驗教學體系,以應對新的歷史時期的機遇和挑戰。
一實驗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單一,都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全國美術院校的系科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大致相同。我們所培養的學生總體來說是美術人才,包括了畫家、各類美術設計師及各級各類學校的美術教師。但是,幾乎在所有的美術學院里面,都存在著學科分類少、培養目標不明確的現象。在具體學科的教學規律、教學目的、人才市場需求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再加上經濟稍落后,對藝術設計教育難以重視,辦學規模小、專業少,對其教育規律的研究就更加薄弱。我國當前的美術實驗教學大多采用重結果、輕過程、避輕取重、死灌硬扣的“快餐式”教學模式,實驗教學分級管理制度未能得到很好的實施,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影響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以及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制約著整體的教學水平,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以教師為中心”,夸大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不能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教學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過分依賴于教師個人的技能和才干。學生的美術作品千篇一律,近似教師的風格,缺乏創新性,教學中沒有重視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教學沒有和文化、生活相聯系,沒有創建多維互動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不能自主地在生活中、文化中發現美、感受美,造成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比較容易陷入機械和單一的“泥潭”,不能或者很少開動腦筋運用所學知識靈活地創作美術作品,如重灌輸輕啟發,重記憶輕思維,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教材研究輕學生情感培養等,泯滅學生對審美的興趣,導致學習質量很難得到提高。
二分級管理理論的提出
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更是藝術生命的源泉。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美術專業人才,是我國高等美術教育面臨的重要挑戰。因此,必須對我國高等美術教育未來的發展思路、培養模式等一系列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在立足本土特色與需求的基礎上,吸收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
在落實素質教育的實踐中,追求合規律性的教育策略,完善教育科目的同時建立分級管理制度,分級管理制度的基礎是面向大眾的美術教育,既對全體高校學生實施有效的素質教育型的美術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國民的美術文化素質。其次是高等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和應用型專業,在教學管理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觀念,根據不同的師資優勢和地域文化藝術特色以及社會需求,開設獨一無二的課程,這是院校特色和吸引力的重要保證,把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作為管理的出發點,積極探索、構建和完善具有特色的開放的教學管理體系,堅持以師范教育為主體,主動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努力培養知識功底深厚、能力強、高素質的基礎教育需要的合格師資。制定完善的分級管理制度,構建開放性的教學系統,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引導學生自覺地將對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的追求,納入到成才體系之中,實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做到不同層次學生可選擇不同層次的實踐內容,實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使學生具有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優勢。
三完善美術實驗教學分層次教學
學校教學實驗分級管理體制改革本著“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優化美術實驗教學體系、加強教學綜合管理、完善教學運行機制”的原則,秉承以科研促教學、因材施教的理念,反映美術與藝術實驗教學的基本規律,按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多個層次開設實驗項目,形成了“多模塊、分層次、開放型”的一體化實驗教學體系,達到了厚基礎、強能力、重創新,循序遞進的教學體系。
教師不是一個教學的主導者,而是一個牽引者,或者是啟發者,強調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強調學生的自我選擇、自我發展,表現為傳統教學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統一。通過傳授觀察與表現的基本規律、滲透經典流派風格的啟發、鼓勵學生構建自我藝術表達語言,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提出來,并通過分析作品和各種藝術現象、藝術觀念,主動探索和挖掘蘊藏在作品中的社會歷史、文化哲學和美學意蘊,從對不同時代作品,不同風格、流派的比較中,尋找美術發展演變的社會文化根源和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元文化的視角去認識和闡釋美術現象,培養學生良好的創造性、開放性思維能力,并使學生形成自我設計、自我嘗試、自我感悟、自我質疑、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調整、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提高其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
在教學的縱向和橫向建設上,要與教學體系、實驗教學管理上的等級制相對應,美術教學體系強調按照學生個性合理安排實驗教學內容以優化人才培養目標。一方面,根據“強基礎、寬口徑”的教改指導方針,將相關的實驗內容進行整合,形成獨立的實驗課程。在實踐能力培養目標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確保實驗內容的藝術性、先進性和教學適應性;另一方面,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特色和實驗項目的技術含量,所培養學生的不同個性特征與心理傾向、不同的知識基礎與接受能力,設置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實驗項目,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專業需求和個人興趣選擇合適的美術實驗項目。在教學組織中,通過高效的實驗教學管理系統,實現從教學內容到教學運行的全開放式實驗教學,通過美術教育分級管理體制的實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基本繪畫技巧,激發學生的美興趣和審美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成長信心,使其自身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四創新與發展分級管理教學質量觀
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創造性教學,不僅反應在其教育不斷地提供給學生最新且富有創造性價值的技能知識、審美意識,更重要的是教學中對學生的創新性意識的培養,以及創造性思想能力的養成。這是高等美術教育創造性教學的核心內容。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則要求對現有的以維持性為特征的高等美術教育模式進行徹底地變革,重新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注入更切近人的主觀需要及更有利于發揮美術專業人才的本質和潛能的學習模式,這是一種可以使人受用無窮的學習模式—————創新性學習,要堅決揚棄過去那種只求同的思維方式及“技術至上”的陳舊教學方法,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運用啟發式教學,使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自然地滲透于教學過程中。另外,學生課外的專業實踐或學術活動(如美術創作、藝術設計及其教育輔導活動或者是學術研討、講座等活動),也是培養他們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并為他們應用所學的技能知識、形成的審美意識,去實踐自己的各種創意活動或研究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并遵循高等學校教育的特點與規律,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統一的原則,牢固樹立“學校以育人為本、育人以教學為先、教學以質量為重”的思想。在高等美術教育發展規劃中,提出“培養高質量的美術人才是學校的根本任務,教學改革是學校諸項改革的核心的基礎”,確定“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教學觀念,推動教育創新。
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個性化人才培養、分級管理教學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結合特定藝術的發展規律,摒棄傳統的“封閉統一、千篇一律”的人才培養方式,強調因材施教,充分重視人的主體性功能的發揮,充分挖掘學生的藝術潛能,提升審美素養,激發創新能力,而這與新時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殊途同歸’。通過對藝術本源的審美力的釋放,來引導社會大眾的意識取向和價值觀念,構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在正確的意識形態導引下,通過最大限度地激活,挖掘其人才培養模式的靈動性,培養出富于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最大限度地達成其宜教功能,成為新時期高等美術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
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通過分級管理體制的實施,在分層次實驗教學體系中,強調基本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以藝術時代精神與高級藝術人才為主要指向的高等美術教育,個體的個性化培養模式始終都是與時代、生產力、科技進步以及審美觀的發展相統一的,也就是美術教育也是與時俱進的,與社會的的發展相適應。藝術創新、藝術人才的培養既要具有本土特色,也更要有大的視角,也就是國際視野。學校要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社會資源為學生創造與社會交流的平臺,提供社會實踐機會,使學生通過藝術實踐,走進社會,走進專業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夠主動在藝術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創新性地解決問題,同時也使藝術畢業生能夠更好地貼近社會的需求。最終使學生對社會、對自然、對藝術的親和度和敏銳洞察力、專業素養和審美能力都得到提高與升華。
今天的藝術教育追求以思想觀念和藝術判斷力為主要構成要素的創造能力的培養,這種創造能力的培養成為當代高等美術教育的核心,檢驗藝術人才創新能力的尺度也不再是技術上的“翻新”,而是對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并將這種新銳的思想、對社會的批評、對生活的感受轉化為形式的能力。藝術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必要的人文學科知識的支持的,手工技術僅僅是依附于此的一小部分,由重基礎技能的訓練向重觀念和創造性思維培養的轉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經是當代藝術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
分級管理下的美術教育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互為關聯,分級管理下的美術教育不僅僅是對美術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展示,它已經延伸到人類審美的教育和情感的陶冶,是關系到人本身的精神世界的發展,貫穿于生命的體驗、感悟與實踐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郭有明.構建高等美術教育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J]?.美術大觀,2006(10).
[2]孟顯波.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發展的方向———創新教育[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
[3]謝雱.創新教育:21世紀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發展的“基石”[J].裝飾,2002(5).
[4]呂守林.以“分層次教學”為理念構建實驗教學新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