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有一流的高校管理。我在今年7月9日就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的發言中承諾,在任期間不申報新課題、不招新研究生、不申報任何教學科研獎、不申報院士。“四不”承諾受到了廣大師生、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反映出全社會對于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熱切期盼。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與大家分享我做出“四不”承諾的考慮,并就如何提高高校管理質量、加強建設高素質管理隊伍等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高校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我國高校辦學規模顯著擴大,內部結構日趨復雜,社會經濟發展對高校的要求越來越多元。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全面提高質量、沖擊世界一流的關鍵階段,高校的管理也面臨從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轉向更加精細化的內涵管理,從經驗型管理轉向更加科學的管理,從相對封閉的管理轉向師生和社會廣泛參與的開放型管理。因此,中國高校的管理難度和復雜程度前所未有,這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心無旁騖、全心全意的投入,深入研究復雜問題,精心開展頂層設計,細致設計解決方案,為學校的整體發展謀求更多的機會和資源,為全校教職員工的教學科研工作提供全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務,這既是高校管理工作崗位職責的根本要求,也是改變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邊界不清現象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我提出“四不”,是希望能夠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確保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學校管理,切實加強和改進學校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當然,“四不”如果僅僅是個人的承諾,對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必然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學校整個管理隊伍的工作投入度更高、工作能力更強,學校才能取得更大的發展。雖然加強高校高素質管理隊伍要做的工作很多,但以下四項制度建設可能是基礎和關鍵。
一是建立學校管理隊伍的全職化制度。劉川生書記和我一致認為,“四不”也是對學校新一屆班子成員候選人的要求,要成為學校的一項制度。只有這樣,整個班子成員才更可能做到全身心投入,整個領導班子才更可能有公信力、執行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贏在中層。學校各職能部門對于學校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選拔學校行政職能部門干部時,也應要求其在任期內做到“四不”,真正使“雙肩挑”變“全管理”。
二是建立學校管理人員的激勵保障制度。要讓管理人員安心工作,做好服務,就必須使他們在工作中體驗到成就感和能力提升,并對其工作和個人發展予以實質性的支持。只提要求、提標準是遠遠不夠的。要建立促進管理能力提升的職業發展支持機制和使“能者上,優者進”的工作激勵機制,針對任期結束后重返教學科研崗位的同志,還將建立階段性免考評機制和專業能力提升的專門支持制度等。
三是建立學校管理者履職情況的反饋與督導制度。要建立和運用科學方法加強對學校各級管理隊伍工作狀態的信息反饋;要充分調動和依靠廣大教職員工、學生,廣泛關注與參與對學校管理工作的反饋與評議;同時,還要借助社會公眾和媒體的力量。經常開展過程性評價和個性化、建設性的反饋指導。
四是建立學校管理隊伍的動態調整與退出制度。根據工作任務的動態變化和管理人員對崗位的適應性與業績,適時進行崗位調整。對于工作不夠投入,或者質量差、效率低且幫助后沒有明顯改進的管理者,要敢于突破人事調整主要依賴換屆的慣例,應建立及時調整機制,真正落實管理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制度。
我們相信在全國高校同仁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隨著我國高素質管理隊伍建設制度的日益完善,我國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將不斷提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必將為國家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選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