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榮縣漢語拼音教學實驗
1958年,萬榮縣廣大中小學,根據中央關于“《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應該首先在師范、中小學校進行教學”的指示精神,普遍開始教學漢語拼音,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一)實驗教學方法
該實驗方法為聲介合母教學法,它包括以下內容:第一,省教聲母j、q、x;y、w當作聲母來教,共教聲母20個。第二,省教介音i、u、ü領頭的20個復鼻韻母,增教復韻母的韻尾-n–ng,只教ai、ei、ao、ou、an、ang、eng、ong九個復鼻韻母,加上6個單韻母,共教韻母(韻尾)17個。第三,教聲介合母31個:bi、pi、mi、di、ti、ni、li、ji、qi、xi、yi、du、tu、nu、lu、gu、ku、hu、zu、cu、su、zhu、chu、shu、ru、nü、lü、ju、qu、xu、yu。第四,整體記認音節10個:zi、ci、si、zhi、chi、shi、ri、wu、ye、er。
按照“聲介合母教學法”改編的教材,為了達到一口氣直呼音節,在教學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聲母教本音。(2)拼合音節,按照由易到難的原則。
聲介合母教學法主要是針對當時拼寫規則難學難記,有介音的長形音節不便拼讀拼寫和拼音規則口訣的教學效果不好而實行的。由于j、q、x與ji、qi、xi在讀音上相同,學生容易混淆,而以介音i、u、ü領頭的20個復鼻韻母的讀音并不是按照拼讀規則進行發音的,學生在理解和記憶上存在難度。因此,實驗者是根據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量身定做了聲介合母教學法,可謂用心良苦。
(二)實驗過程
實驗過程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時間為1960年冬,是試驗時期。文改會在青谷學校開設了一個漢語拼音教改試驗班,在漢語拼音教學方面設計了新的試驗方案,同時重點民校也在試驗改革漢語拼音教學方法。
第二階段時間為1963年,是修正期。在文改會領導和專家的指導下,“聲介合母教學法”基本定型,萬榮縣采用這種方法對漢語拼音教材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
第三階段時間為1964年到1980年,是推廣期。萬榮縣委在孫吉、青谷、南張三所小學進行漢語拼音教改試驗,采取重點試驗、全面推廣的辦法,繼續推行“聲介合母教學法”。
實驗開始于1960年,從這年開始,中國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可見當時開展試驗的環境非常惡劣。實驗者們在這個時刻進行實驗第三階段時,遭遇了文革,實驗夭折。但一些教師仍進行拼音教學,從開始到結束,堅持了二十五年。實驗者對教育的堅定信念值得敬佩。
(三)實驗結果
在教學效果上,它有利于拼音學習,有利于培養直呼音節快、聽寫注音準的能力。按照“聲介合母教學法”學習拼音,學生看見一個音節,不需現拼就可以一口呼出。初次試驗,小學生入學五、六周可以學完拼音零件,掌握拼音方法,兩三個月可以直呼400個音節。以后零件教學時間縮短到四周以內,一個多月時間就能直呼400個音節。這樣,學生就可把拼音當作文字來用,使識字、組詞、造句、閱讀、寫話、查字典等基本訓練都大大提前,有力地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和各科教學的改革。
實驗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效果,與實驗者注重學情和不停步地堅持分不開。二十五年,時間已給了最好的答案。
不過,這種拼法少教20個帶韻頭的復韻母和鼻韻母,但要教31個聲介合母,“對有些韻母和聲母相拼時省掉了主要元音,較難拼準,需要附加拼寫規則。該拼法在內地小學曾廣泛流行,1972年,它被三拼連讀法代替。”但是,“聲介合母教學法”之后幾經發展演變,在一些偏遠農村或廣州、香港的某些地區依然沿用。
二“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教改實驗
這個實驗是黑龍江省教育學院丁義誠、李楠、包全恩等同志于1982年提出來的。實驗目標是用三年時間完成五年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閱讀和寫作的教學任務,識字和寫字達到同年級(五年級)的實際水平。
教改實驗是從1982年起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拜泉縣、訥河縣的3所學校首先開始實驗的。教育部、國家語委曾多次開會,推廣此項改革。經過20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這一實驗已推廣到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400萬名學生參加實驗,取得的經驗已被我國小學各套語文教材吸收,并在海外華語教學上產生很大影響。
(一)實驗教學方法
第一,一開始用三周時間進行拼音教學,讓學生熟練掌握漢語拼音。
第二,在學生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情況下,先閱讀拼音課文,進而閱讀漢字全部注音課文,再閱讀漢字(難字注音)課文。
第三,利用漢語拼音寫話和作文,先用純拼音寫話,進而用拼音夾漢字和漢字夾拼音作文。
第四,從一年級開始,先打下能識能寫350個漢字的基礎,進而通過大量閱讀來增識漢字,通過大量作文練習寫字。
第五,在大量的聽、讀、說、寫的訓練中,打好說普通話的基礎。
(二)實驗過程
拼音:學會讀寫聲韻母、字母表、大小寫字母,熟練地直呼音節。
識字:課內指導寫字,由鉛筆小楷開始,到鋼筆小楷,再是鋼筆行書,最后為毛筆字;課外則要求在閱讀中識字。
閱讀:課內閱讀的層次要求為拼音課文、注音課文、難字注音課文、漢字課文;課外閱讀的層次要求為拼音讀物、注音讀物、難字注音讀物、漢字讀物。
寫作:寫話部分的層次要求為純拼音、拼音夾漢字、漢字夾拼音;作文要求為從漢字夾拼音到純漢字。
說話:從二年級開始開設普通話課,每周一節。
(三)實驗結果
這個實驗取得了令人難以相信的效果。學生在三周時間內做到了直呼音節,沖破了傳統的“呼必有三”;學生以兩年識字超過兩千的速度,突破了傳統教學所規定的識字量。兩年中每個學生平均讀100多萬字的書,突破了小學五年的閱讀量;他們的作文水平打破了一年級不能寫話、二年級不能作文的老觀念。學生們一年級下學期能寫150字左右的短文,二年級開始能寫命題作文200字左右,最多的寫到400多字。
有人認為,由于要提前讀寫,一年級上學期的漢語拼音教學任務是不輕的,在方言區,在學前教育尚未普及的地區,兒童沒有一點漢語拼音基礎,其難度會更大。其次,這一體系以大閱讀量為識字教學乃至提高整個語文教學總體質量的基本前提,而閱讀量又與學生的學業負擔密切相關。因此,采用“注音識字,提前讀寫”體系,漢語拼音要過關,可能會增加學生負擔。
根據這項質疑,亣艷蘋等人進行了“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實驗班學生學習負擔的調查,在黑龍江、北京和廣東三省市各選擇了一個實驗班和一個與實驗班條件相仿的普通班做比較。調查結果發現,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負擔和普通班相當。因此,“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并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
但是,“漢字同音字很多,在應用寫作時,使用了同音字,或許會造成學生錯別字多的狀況,尤其在農村,這種狀況尤為突出?!绷硗?,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集形象、聲音和詞義三者于一體,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漢字中蘊含了淵遠的民族文化,具有藝術品般的審美價值。學生從拼音課文到注音課文,再到難字注音課文最后轉為漢字課文的學習過程,都是以拼音在牽頭引線。那么,在面對一段文字時,學生腦海中閃過的是與之相對應的一堆冰冷的拼音符號還是一個個鮮活的方塊字呢?這依舊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直呼音節教學兩種教法對比試驗
這個實驗是1986年在上海閘北區第一中心小學進行的。被試者是通過整群采樣法選出的一年級三個平行班的129名學生。(1)班(44名學生)和(2)班(44名學生)為實驗甲組,采用綜合法教,(3)班(41名學生)為實驗乙組,采用分析法教。三個班級均無智力特別低下的學生,同一班學生的居住地點相對集中,每周語文課的教時相同,家長輔導情況各班相仿。實驗的三位執教老師都有多年低年級語文教學經驗,工作責任心強,對自選的實驗項自很有信心。
該試驗的重點在于得出直呼音節中兩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對癥下藥”,而不是對直呼音節教學法的革新。
(一)實驗教學方法
第一,綜合法。(1)綜合。(2)分析。(3)綜合。
第二,分析法。(1)分析。(2)綜合。
(二)實驗過程
第一,綜合法。(1)利用掛圖或實物或詞語引出音節;(2)引導學生講出聲母和韻母;(3)根據詞語進行鞏固練習。
第二,分析法。(1)引導學生講出聲母和韻母;(2)讓學生準備聲母的口形,發韻母的聲音。通過口形模仿、自己嘗試或示范,拼出音節,并進行鞏固練習。
實驗效果的測試分為兩個項目,直呼音節的正確率和直呼音節的速度。測試由閘北區教育學院小學語文組命題,由試點學校組織校內外十二位教師深入各班用逐個口頭測定法測定。
第一次測驗是在1985年9月22日,在教完聲母及單韻母組成的音節后進行。第二次測驗是同年10月22日,在教完全部音節后進行。第三次測驗是同年11月10日,在教完純拼音讀物后進行。
被試者的背景大抵相仿,實驗者的水平相當,結果測試是一對一口測的形式以確保實驗效果的真實性,可以看出,整個實驗過程的設計非常嚴謹。
(三)實驗結果
實驗表明:綜合法、分析法條條道路通直呼,兩者在直呼音節教學中殊途同歸,教學效果都是好的。對接受力強的學生來說,用綜合法好,對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用分析法好。根據低年級兒童機械識記占優勢的特點,讓一年級學生在學完漢語拼音的聲、韻、調以后,通過綜合法整體識別,先直呼后分析是可行的。
之后,關于直呼音節教學法的探索并沒有停止,如1994年丁家才和劉中安的《直呼音節教學談》,1999年范恒芬的《如何教學直呼音節》,2000年何志維的《我教直呼音節》,2005年韓春玲的《直呼音節教學方法的探索》。直到今天,教育工作者們探索的活動還在繼續。
但是,進行直呼音節教學實驗的人卻越來越少。而新視域下,小學漢語拼音教學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如地區差異,教學大綱的改變及信息科技中各種輸入法對漢語拼音造成的沖擊,都呼吁著教育工作者們進行新的實踐。
另外,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師參考書中明確提出:“這冊教材主要以拼讀結果的形式呈現”,“兒童可以和音節多次見面,加快拼讀的熟練程度”,“需要提醒的是,這樣的目的并不是直呼音節”。可見,直呼音節教學雖然是學習拼音的一條重要途徑,但也應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來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