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劃經濟體制和高等教育總量不足的前提下,高校只管培養,不管就業,很少花精力去做就業指導工作,更不可能把就業率作為對高等學校辦學的一個衡量標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已經成為配置人才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基礎,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的今天,出現局部的和結構性的供大于求狀況,這就需要把就業工作擺上學校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思考如何通過深化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切實抓好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促進畢業生就業。
一充分認識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意義
在較長時期內,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將是我國的一項全局性重要工作。云南省經濟相對欠發達、基層農村貧困度深面廣、待就業人口持續增長、畢業生人數逐年上升、就業崗位有限,就業工作面臨許多困難,任務艱巨,壓力大,就業形勢嚴峻。但經濟不斷發展的大好形勢,將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有利的社會條件。
普通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事關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及其家庭的幸福,事關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事關社會的穩定和協調發展。就業率的高低,對學校的發展方向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深刻領會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是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的前提。
1高校畢業生就業直接關系到人才強國的百年大計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平均水平為17.8%,發達國家為61.1%,我國剛達到15%,特別是從業人口中具有??萍捌湟陨蠈W歷的不到5%,這反映出我國勞動者素質偏低。目前我們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重要時期,經濟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正往縱深方向發展,各項事業建設急需大批人才。高校畢業生不是供大于求,而是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必須樹立人才強國戰略思想,努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的目標,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的歷史責任。
2高校畢業生就業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普通高校自1999年擴招以來,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但是,如果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無業可就,家長的教育投資就得不到回報,其“望子成龍”的愿望就無法實現,他們將難以接受這樣的現實,對擴招的感激就會變成“抱怨”,這不僅影響高校的形象,還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形象。能否讓畢業生充分就業,直接關系到擴招成果的鞏固和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評價。因此,盡最大努力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是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體現,更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體現。
3高校畢業生就業直接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是國家的一件政治大事,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畢業生是社會就業群體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知識層次高、活動能力強、影響力大,是關系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極端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政治意識,給畢業生以滿腔熱情的人文關懷,全面審視我們的各項工作,克服困難、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努力工作,讓畢業生充分就業,以穩定改革發展的大局。
二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對策
經濟體制的變革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客觀上決定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已經成為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標準。面對市場,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人才培養的結構問題,龍頭是畢業生的就業,關鍵是要進行制度創新。下面從就業的角度,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對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做如下思考。
1以就業為導向,轉變高校的辦學指導思想
高校必須樹立市場經濟體制下新的人才觀。學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并不意味著學生走出校門就是人才。要成為人才,就要使畢業生能就業、能創業,并且有能力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才的價值。高校必須樹立市場經濟體制下新的發展觀。學校要把滿足社會需求作為發展的動力,通過人才培養促進就業和提高就業水平,積極推進科研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充分發揮高校的職能作用。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今后推動高校發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哪一個人的主觀愿望,而是社會的需求。因此,我們只有轉變觀念,面向市場,提高人才培養水平,讓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充分體現應有的競爭力,學校才會有更快更好的發展。
2加強畢業、就業、創業教育,以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
每年我們提供的就業職位數與畢業生的比例均在4:1以上,但在離校前落實就業單位的只有10%。“有業不就”則是學生就業觀念方面的問題。因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是讓畢業生充分就業的一項重要工作。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我們要幫助學生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與大眾化高等教育相適應的職業觀、擇業觀。利用“兩課”教學、學生黨團活動、主題班會及各種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就業形勢,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的關系,走向基層、走向農村、走向非公有制企業、走向艱苦行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與服務人民結合起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加強創業教育,就是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幫助學生了解就業市場,準確地把握創業機遇和有利條件,鼓勵學生自主創業。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自主擇業、勤奮立業、艱苦創業和終生學習的思想觀念,大力倡導并積極扶持畢業生自主創業,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畢業教育,就是通過加強畢業生思想教育,使他們的思想境界得到進一步升華,進一步堅定服務于祖國、奉獻于人民的意識和責任感。引導畢業生樹立“今天以母校為榮,明天以工作業績為母校增添光彩”的集體榮譽感。嚴格按照畢業教育程序開展工作,認真組織畢業生完成教學實踐、論文答辯、畢業鑒定等工作,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安排好畢業典禮,通過莊嚴而神圣的儀式,使學生受到一次終生難忘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以良好的精神風貌走向社會。
3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以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問題
“基層”是一個大概念,既包括廣大農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區;既涵蓋縣級以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組織,也包括非公有制組織和中小企業以及自主創業個體。從我國的社會實際來看,吸納社會勞動力最多的是基層,這一點不可否認。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畢業生日益成為社會普通的勞動者,成為社會新增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也必然成為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最多的地方?;鶎犹斓貜V闊,打開這一空間需要時間,如果完全依靠市場調節,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加大工作力度,抓緊時間開展工作,力爭短期內形成積極導向,工作抓出實效,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同時可以促進高等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4切實做好形勢與政策教育,讓學生準確把握就業形勢
首先,要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專業前景,客觀分析就業形勢,正確認識就業與深造、職業與事業、立業與創業的關系。其次,要宣傳黨和政府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和關心,宣傳各級政府為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所采取的各項政策措施,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增強就業信心。高校要發揮“形勢與政策”課的作用,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形勢與政策教育。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化信息手段,廣泛收集人才需求情況,讓畢業生了解就業信息,拓寬就業渠道。有計劃地邀請地方黨政負責同志、知名學者、企業家、成功校友等來學校舉辦形勢與政策報告會和先進事跡報告會、座談會,讓學生多形式、多渠道地了解就業形勢,把握相關政策精神。
5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學生在考慮到就業問題時,很多問題需要自己決策,很多工作需要自己去做,在理不清頭緒的時候就會產生心理壓力。我們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職業特點,客觀分析自我職業傾向,可以先考慮的事先考慮,可以先做的事情先做,盡早做好就業心理準備。幫助學生處理環境適應、求職擇業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通過開展專題心理輔導或心理咨詢活動等,緩解部分學生因就業壓力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切實減輕其心理負擔,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6建立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
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高校的系統工程,涉及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我們要通過機構建設、隊伍建設、場地建設和一系列制度建設形成畢業生就業的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的全程化建設,充分發揮就業指導課的積極作用,從新生進校開始,貫穿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把就業指導與專業教育、德育教育結合起來,統一計劃,統一落實。要加強就業指導的信息化建設,通過網絡,高效、準確地為畢業生提供就業需求信息。加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隨時為畢業生提供個性化指導。不斷加強就業指導的專業化建設,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兼)職隊伍,通過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個性化,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7加強就業統計,落實就業評估
高校職能部門要認真做好畢業生的跟蹤調研工作,廣泛收集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對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情況進行客觀、全面的分析、總結,為學校的教學改革、學科專業調整提供依據,真正發揮好就業的導向作用。院系要強化就業統計工作的領導責任制和工作責任制,嚴格執行教育部規定的統計標準和要求,與畢業生保持聯系,隨時掌握他們的就業情況,為學校提供準確的數字依據。認真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評估,落實好就業目標責任制,不斷完善考核內容、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層層抓落實,齊抓共管,抓出成效。年終就業率高于80%的院系,教學評估定為“優秀”等級,75%以上的院系定為“良好”等級,就業率在80%以上、名列前三名的院系,學校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