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當前的重要任務,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亞文化的研究范圍、建設措施與廣大師生的日常生活聯系更為密切,對師生的思想和行動的影響更大,高校校園亞文化研究有利于我們將關注點從以“事”和“物”為中心的傳統思維轉到更加關注“人”上來。本文擬對高校校園亞文化的特征、層次、功能等幾個方面做一些探討。
一高校校園亞文化的特征
相對于高校校園主文化和反文化,高校校園亞文化具有以下的特點。
1高校校園亞文化是處于次屬地位的文化
有一種觀點認為,高校校園亞文化是高校校園主文化(dominant culture)的一個分支,是主文化的組成部分,這種觀點只看到了高校校園亞文化與主文化一致性的方面,沒有看到高校校園亞文化還有與主文化對立的一面。從屬于主文化或與主文化一致的情況,是因為亞文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層次結構的角度,如把高校校園文化視為主文化,那么不同類型的高校有自己的特點,形成自己的亞文化;以某種類型的高校的校園文化為主文化,那么該高校內部不同的群體形成自己的亞文化,如青年的、老年的、男人的、女人的亞文化。從主文化與亞文化的區別來說,在特定的條件下,主文化就是主文化,亞文化就是亞文化,決不能模糊兩者的界限。
2高校校園亞文化多屬少數人構成的群體的文化,不代表個人的行為或觀念
有一種觀點認為主文化與亞文化的區別不能簡單地以奉行人數多少來判斷,某種文化在一定時期盡管被多數人奉行,也仍有可能屬于亞文化,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伯明翰學派指出:“工人階級亞文化在人數上看屬于少數。”蘇茜·奧布賴恩、伊莫瑞·西澤曼在《大眾文化》一書中明確指出:亞文化總是代表少數對抗多數。高校校園亞文化是代表了高校內部小群體的一種亞文化意識。少數人奉行的文化不一定是亞文化,但亞文化一定屬于少數人。
3高校校園亞文化是動態的、不斷發展的文化
高校校園亞文化既給校園文化帶來了沖力與活力,有的時候,高校校園亞文化甚至會成為主文化的前奏,過去的亞文化成為今天的主文化,今天的亞文化與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文化。比如高校評職稱制度,少數高校推行不以論文的數量而以論文的質量來評定,并且強調師德在評比中的份量,這必將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雖然目前還屬于亞文化,但由于其合理性,將來肯定會被主文化收編。
4與校園主文化對立的高校校園亞文化具有邊緣性
按伯明翰學派的理解,亞文化這個字眼暗示著秘密、共濟會誓約和“地下世界”。部分高校校園亞文化既具有邊緣性也具有隱蔽性,比如教室墻上個別同學寫的渴望愛情的詞語,有的甚至有點“黃”,也會招來部分人的響應,但是大家都不敢公開自己的姓名。但隱蔽性并不是亞文化的共同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一部分亞文化群體也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自己的某些行為和觀念做宣傳,充分發揮網絡等媒體的作用,以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推動自己面臨問題的解決。比如部分青年充分表達自我,在網絡上公開自己的照片,表達自己的愛情觀,公開征集朋友,希望得到大家的關注,這種方式在小范圍內得到認可,大多數人對這種現象比較反對,這種情況下的高校校園亞文化具有邊緣性但不具有隱蔽性。
5高校校園亞文化與反文化的區別在于政治色彩的濃淡
校園主文化總會這樣那樣、自覺不自覺地對高校校園亞文化和反文化進行規范和限制,高校校園亞文化和反文化對于規范和限制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高校校園亞文化和反文化都屬于少數人的文化,校園反文化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挑戰現有的校園秩序和價值觀念,高校校園亞文化的政治色彩沒有反文化那么明顯,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不是表現形式上而是實質上帶有一點政治色彩。校園主文化要對高校校園亞文化進行積極的收編,防止部分高校校園亞文化發展成為反動的反文化。
二高校校園亞文化的層次
高校校園亞文化從形態上可以分為物質態高校校園亞文化、觀念態高校校園亞文化、行為態高校校園亞文化等三個層次。
1物質態高校校園亞文化
物質態高校校園亞文化指由各種物質構成的器物文化,這些器物成為亞文化的載體,表現出師生的亞文化價值觀。
對于校園來說,工作環境、生活區所貼的標語往往表現的是校園的主文化,但從中也能透出一些亞文化的信息,如部分櫥窗里、專欄上所宣傳的內容長時間不變,字跡出現了模糊,膠沒了導致紙張鼓起,有的內容旁邊貼著許多小廣告,這反映出某個部門沒有好好執行上級的要求,屬于表面上重視,缺乏持續的維護和更新;食堂邊張貼欄里的招聘廣告、教室里散發的研究生培訓班的廣告、宿舍里張貼的送外賣的廣告相對比較多;在一些相對隱蔽的空間里,大量的亞文化價值觀念會通過一些細節表現表現出來。比如教室墻上某些學生的胡亂涂鴉卻能表現出一種真實的心態,反映出某個群體的思想觀念。要了解高校校園物質態亞文化,就必須盡可能地接觸到師生工作與生活的真實狀態。
2觀念態高校校園亞文化
觀念態高校校園亞文化屬于高校校園亞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師生的年齡和專業往往有很大的關系。
觀念態校園亞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來表達特定群體為了針對所面臨的生活、學習壓力等問題,通過高校校園亞文化的形式來為解決這些問題而進行努力,并經常因為缺乏現有的解決方案而帶來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不安,還有一些高校校園亞文化是為了表達特定群體對一些局面尤其是對決策層管理的不滿,特定群體在追求同一種情感滿足的過程中,產生了同類的文化意識。
觀念態校園亞文化中有一部分屬于消極心態。如有少數老師認為,班主任工作是良心活,這種認識事實上不成立,對于一項長期系統全面的工作,僅靠良心是無法維持的,沒有經濟方面的待遇、評職稱需要班主任的工作經歷等,可能很少有人愿意干;其次這種認識影響不好,造成一部分班主任老師認為干是良心發現,不干也沒什么。不過,這種認識倒是揭示出班主任工作存在的問題:獎罰不明,每年獎的就是那么幾個優秀的,大部分班主任干好干壞一個樣。
3行為態高校校園亞文化
行為受思想控制。有的學生有表現欲,比如喜歡打籃球或者是踢足球的學生,喜歡把運動的方式體現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比如從操場回到宿舍的過程中,會邊走邊踢、打,在宿舍樓道里玩球等;習慣具有非常頑固的力量,許多行為與習慣性行為有很大關系,對此我們不可小視,如習慣性抽煙,一旦形成習慣以后,在公共場所有時候也抑制不住,如有的學生在食堂吃完飯、或者是某項比賽活動以后,就忍不住想抽上一根,如果有同伴的響應和慫恿,決心就會更大。作為學生工作者,對一些不良習慣絕不可忽視,絕不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姑且放過,應及時、有力、明確地予以糾正。
三高校校園亞文化的功能
1表達功能
亞文化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特定群體面臨的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高校校園亞文化反映了特定群體的訴求,或者反映了特定群體為解決這些問題而正在進行的努力。比如部分老師在學校開大會時,都不喜歡坐在前面和中間,二級學院、系里開例會時也有少數老師喜歡說話,實際上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教師對過多會議及會風的不滿。因此,管理層對教師在亞文化方面的表現要進行認真的分析,比如說對于教工“發牢騷”等要反思而不要反感,對存在的一些亞文化現象,要進行指導而不要指責,否則會挫傷積極性,引起逆反,導致特定群體的高校校園亞文化轉化為反文化。
2凝聚功能
高校校園亞文化一旦成為特定群體的共同觀念、共同規范,對特定群體就會產生一定的約束作用,一般地說,這種亞文化雖然沒有強制力,但每一個成員都會自覺地遵守,當群體中出現了有悖于這種亞文化的思想和行動,就會對這個群體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甚至會改變群體的高校校園亞文化價值觀的取向,從而有可能被主文化收編;部分高校校園亞文化雖然暫時還沒有被主文化收編,但是是一種新生事物,符合社會的發展方向,這樣的高校校園亞文化最終會逐漸發展成為主文化的內容,將特定群體在心理和行為上聯結到一起,產生了一種巨大的向心力。領導層要了解特定群體的高校校園亞文化,善于發掘這種高校校園亞文化當中蘊含的積極力量,利用廣大師生的共同心智,從而引導大家為學校的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3抵抗功能
消極的認識一旦固化為某個群體的高校校園亞文化,就會對主流文化產生巨大的抗拒力,耗散主流文化宣傳的作用,這種消極影響甚至會向群體外擴散,對此我們絕不可小視,要采取積極的措施,把高校校園亞文化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限度。比如部分老生喜歡對大一新生傳授所謂的經驗,告訴他們大學里不用下太大的功夫學習,這種認識在新生中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會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迪克.赫伯迪格.亞文化:風格的意義[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陶東風,胡疆鋒.亞文化讀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陳殿林.青年亞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機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4]方元務.煤礦安全亞文化內涵的基本分析[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