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高校從入學起就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是必要的。大學期間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僅使大學生初始就了解自己、了解社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夠促使大學生設定明確的人生目標和職業目標,以此激發大學生注重綜合能力和素質培養,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年級是大學新生由高中生過渡到大學生角色轉換的重要時期,也是四年大學生活的起點,所以此階段的引導教育特別重要。教師要及時合理地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和生活目標,在對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內容教育的基礎上去培養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使他們在大學期間通過明確的學習生活為他們的未來職業發展做好基石準備。
一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
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最早在西方悄然興起,90年代才經由歐美國家傳入中國。職業生涯規劃結合時代特點既體現了個人對自身能力、愛好、特長、不足等主觀條件的綜合分析,又顯示了工作環境、工作性質等客觀條件對規劃者的限制,所以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理論越來越得到各大企業的熱情關注,同時在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獲得認可。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者應用科學規范的方法幫助大學生發掘潛能、提煉優勢,對未來的職業發展能有清晰明確的認知。因此,從人才培養角度看對大學新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1促使新生明確學習目的,合理規劃大學生活,增強社會就業競爭力
有人用魯迅先生的四部作品來形容大學生的四年生活狀態:大一《彷徨》;大二《吶喊》;大三《傷逝》;大四《朝花夕拾》。從中可以看出剛經歷角色轉變、初始離開父母羽翼的大學新生們要適應新的生存問題時心態是迷茫的、彷徨的,如果沒有及時對其進行學習目標、專業設置、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內容的引導,有些新生往往會出現目標期限缺乏現象,開始沉迷網絡游戲、陷入戀愛漩渦、出現心理抑郁等很多問題。為防止此類現象發生,學校除了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外,為新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重要途徑之一。在配合學校其他工作基礎上,由專業教師為新生導航,指導他們有效管理自己的時間、合理規劃大學生活,統籌安排課內外社會實踐和技能大賽,以積極的態度應付未來的大學生活和職場生活。同時從入學起就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提前樹立職業意識,充分結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各項指標要求來調整和完善自身,通過在校期間四年的學習鍛煉使其達到企業要求的復合型人才標準,提升就業競爭力。
2塑造新生良好心理素質,培養新生社會適應力
改革開放30年,伴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多種價值觀念的沖突、高科技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的豐富等因素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活動也更活躍復雜,大學生在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還未完全養成的情況下看待事物和對待社會很容易表面化、片面化、理想化,多數缺乏正確的健康心理素質,心理素質較低,社會適應能力極差。這種狀態下的大學生一旦走入社會就業,會給社會增加極大的負擔。增強高校畢業生社會適應力的關鍵就是讓其在校期間先了解社會、明白社會,在工作過程中正面理解并逐步接受挫折與失敗。這種能力鍛煉的獲取途徑恰是專業理論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所不具備的,卻正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所能提供的。因此,讓高校畢業生在成為大學新生期間就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通過自我認知、明確“我是誰”“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等基本職業認知就能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提前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力,教育他們在社會中要用積極的心態去分析受挫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形成個人寶貴的人生經驗,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力。
3優化高校專業學科結構,提升高校教育教學質量
專業是高校和社會對接的橋梁,各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是檢驗高校本科專業的設置是否符合社會需求的重要指標。近年來隨著各大高校的擴招,畢業生就業人數也水漲船高,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事實。因此,積極關注市場需求變化、主動適應市場人才需求,根據市場急需來調整教育教學內容和專業結構、進行新型人才培養是新世紀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責,針對大學新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高校的改革和發展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幫助新生了解自己的專業前景,認識專業發展方向,明確專業人才需求,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定位。讓大一新生意識到學校是在為他們的未來而開展教育,可以從內心激發他們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成才,這有助于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從根本上轉變學校學風,優化學校教育質量,提升學校品牌效應。
二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對策分析
相對于國外高校來說,我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意識相當薄弱。很多學校體現在僅僅設置了相應體系和制度,停留在對畢業生就業的一般理論指導、協議書的填寫等初級常規工作上,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缺乏健全的組織機構和配套的專業教師隊伍,從而導致學生對就業前景感到迷茫困惑。
1開展專業教育,使新生樹立專業意識
薩拍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認為大學時期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很多學生進行專業選擇時非常盲目,只考慮是否熱門、是否流行、家人或朋友是否從事過此類專業等外在因素,對專業的內涵與外延等很多硬性指標根本不了解,更無從談論畢業規劃。因此,新生入學后首先應及時召開專業介紹會,請專業教師講解專業概況、學科特點、所學科目,介紹本專業的專業特色及就業前景,讓學生對所學專業進行全局掌握,培養專業興趣,樹立專業意識;其次,召開新老生專業座談會,邀請本專業在校的高年級學生、優秀畢業生、行業典型單位相關人員參加與新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利用榜樣的力量從專業學習、專業實踐、工作經驗、行業發展前景等方面為新生講解,以便于新生結合自身特點確立具體的學習目標初步形成合理的擇業觀和就業觀。
2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必修課,使新生明確自我認識和定位
很多高校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設為一門自主選修課。根據高校課程設置,選修課有很多模塊且只在大一大二課程中開設,學生可以依據自己喜好在眾多模塊中自由選擇,這種情況下很可能導致多數學生在校期間由于個人原因或其他因素不能接觸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故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來看,高校應調整課程設置,在大一學年就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必修課,通過給新生講授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方法,教育大學生如何客觀認識自我,指導學生如何去了解自己的優勢與長處、劣勢與不足,明白自己適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從而分析得出自己職業生涯途徑,正確平衡個人與社會的需要,給自己進行準確目標定位并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3增設職業生涯規劃專項輔導,幫助新生設置職業發展目標
集中授課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指導教師按照課堂教學規律依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和講解,課堂效果反饋得出的結論也僅能反映多數學生的狀態,而未能體現對目標缺乏型的個別學生的教育接受情況。鑒于上述情況,高校應在學生課余時間增設職業生涯規劃專項輔導,通過篩選將“目標缺乏型”學生分批組成一個個小團隊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團隊系列訓練,使他們在一個有支撐性的團體中接受教育,心理狀態必將得到調整和改善。同時,也可以將那些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保持高度熱情和關注,對自身職業發展目標極為關注的優進學生單獨組編成隊對其進行自我認識體驗、周圍環境的認識、生涯決策的實施、時間管理等方面內容的專項輔導,這種方法既彌補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堂內容深度不夠和人數限制的不足,又能比較深入地訓練學生,擴大學生的受益范圍。
4配備專門教師定期跟蹤指導,督促新生規劃職業目標管理
因職業生涯規劃具有階段性特點,大學生職業生涯目標根據自身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所變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應指導大學生有計劃、有層次地去實施,大一學年的自我探索,大二學年的職業生涯擴展,大三學年的職業范圍選擇,大四學年的職業職位決策,四個時期有機聯系、相互滲透。職業生涯規劃的最終目標是要采取切實行動,開展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中也包括目標管理這一重點內容。大學生由于年齡因素缺少社會鍛煉,對自身行為控制能力較弱,針對這一特點,高校應建立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檔案,配備專門教師對學生進行定期跟蹤指導,激發學生動力,及時提醒學生進行階段性考核,發現偏差及時調整,督促他們按照進度計劃執行以便能有效實現目標。
5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開展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題的各項特色活動
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辦學宗旨、辦學目的、思想精髓、師風師德的綜合體現,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則承載著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四年,其過程是漫長的、效果是遲緩的,只有在學生畢業時找到合適的工作并且在有效時間內在工作崗位上取得一定成績時才能最終體現大學期間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顯著的成果。所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僅僅以理論形式存在于校園中是單調的、乏味的,學生容易對其產生消極懈怠心理,因此要借助校園文化活動這個載體,校團委、校各大社團、學院分團委、院學生會等各級組織可以根據各自專業特征開展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題的特色活動,如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簡歷制作大賽、面試技巧大賽、演講比賽等各種競技賽,形成濃厚的職業生涯規劃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理論體系,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趙志川,陳香蘭.論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及其提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4).
[2]柳曉君.試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人生發展[J].高教論壇,2005(3).
[3]龔詠梅.簡論對大學新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