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是為幫助大學新生順利完成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迅速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的教育活動,盡管是一項常規性工作,卻十分關鍵,它是整個高等教育的起始點,直接影響大學生個人的成才與發展,關系到高校學風與校風的培養。一般而言,新生入學教育包括學科專業指導、“角色”轉換的心理輔導、學習生活方法指導、校級校規學習等方面,作為對人生觀價值觀有極大影響的消費觀尚未被視作重要的入學教育內容,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方面涉及到的消費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入學之初加強消費觀的培養已成為大學生工作的現實需要。
一新生入學教育中消費觀培養的必要性
1當代大學生消費的新趨勢與存在的問題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擴大、社會經濟發展,除了滿足學習、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外,大學生消費情況呈現出多元化、網絡化、超前化、兩極化、世俗化等新趨勢。多元化是指大學生除基本消費外還涉及到人際交往、戀愛、健身、旅游甚至美容等領域;網絡化指的是大學生正迅速成為以淘寶、京東等平臺為代表網絡消費主力軍;超前消費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消費傾向,沒有收入來源的大學生甚至可以辦理信用卡,做出非理性的消費選擇;大學生消費狀況的兩級化主要是由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差異造成,家境富裕的大學生月均消費額可能是貧困大學生的數十倍;一些大學生受社會交往俗套的影響,把生活開支用于迎來送往、請客送禮等“人情消費”。
這些新趨勢對大學生改善學習條件、豐富業余生活、拓展視野、鍛煉能力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對此不加以及時引導也會產生諸多問題,有礙良好發展。多元化的消費傾向會導致大學生消費目標模糊,學習專注度下降;超前的消費傾向會刺激大學生虛榮心與攀比風氣增加;網絡消費由于購物便利資源豐富會導致大學生網絡購物成癮;大學生消費兩極易造成學生集體內部的不和諧,加深班級潛在矛盾,增加學生管理工作開展難度;世俗化的“人情消費”也容易使大學生在人際關系認識上產生偏差,迷信所謂的“人際關系經營”,耽誤學習成才良機。
2消費觀的培養對于大學生成人成才的作用
消費觀的培養是改善大學生消費現狀的必然需要。在大學生消費呈現新趨勢之下,大學生在消費心理上容易出現盲從心理、攀比心理、虛榮心理。這些不良的消費習慣一旦得不到有效引導,勢必會對大學生自身學業、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給學生家長也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對大學生進行消費觀培養有利于他們進行合理的消費選擇,改善消費狀況,使得消費真正服務于他們的發展。
消費觀的培養是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的必須要求。消費行為在表面上看是一種個人行為,但是究其深意,其實是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對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實踐反饋作用,在大學生思想觀念尚未成熟的階段,新生教育中加大消費觀指導是實現大學生理性消費的重要保障。此外,隨著高校與社會融合度的提高,如果消費問題不予及時引導難免會有大學生在消費上誤入歧途,追求不良的消費內容以及消費方式,影響他們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甚至出現心理扭曲的極端情況。
3新生入學教育是大學生消費觀培養的重要契機
高中到大學的轉變意味著環境、方法、目標以及觀念等多方面的變化,這些的變化意味著大學新生入學后對大學學習生活需要一個專門的適應過程,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應把對大學生消費指導和消費觀培養作為重要內容。一方面,對于眾多大學新生而言,大學生活意味著第一次相對獨立的管理生活,第一次相對自由的支配開支,大學新生們面對林林總總的消費選擇如何合理的取舍,使消費服務于自身的成長發展,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對他們進行具體的消費指導和抽象的消費觀培養。另一方面,當代大學新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差異呈增大趨勢,如不盡早加以富有實效性的消費觀培養,極易出現大學生兩極化消費現象,除了對大學生個人造成不利影響外,對班級集體的團結也造成一定的破壞。因此應充分抓住入學之際,利用新生對各種事物新鮮感強,對教育管理接受度相對高,且集體風氣尚未形成的時機,及時開展消費觀培養,積極營造樸素務實的消費氛圍,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消費行為。
二新生入學教育期間消費觀培養的內容側重
1解析“交費上學”與日常消費的區別
在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實踐中發現,受當前社會“拜金主義”、“有錢能使鬼推磨”等不良風氣影響,大學生較為普遍地存在著“上學交費”等同一般消費的認識。因為把交納學費接受高等教育與社會領域的一般消費行為做簡單類比,大學生中較易產生“我花錢上學,上課與否是我的自由”的錯誤觀念,使得大學生與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對是否遵守校紀校規的認識上產生分歧和矛盾。對此,在入學教育階段應從消費觀的認識高度,幫助大學新生厘清交費上學與日常消費的區別,引導他們認識到“消費上學”與遵守校紀校規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教育收費與日常消費有著根本區別。高校學費的屬性、定價機制、作用都包含著深刻的具體國情和政治經濟因素,且從數量上計算,高校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擔者仍舊是國家,個人只是部分承擔了大學生的培養成本。另一方面,校紀校規是高校完成教學進度實現教育目標的制度保障,如果將交費上學作為一種“特殊”消費,那么遵守校紀校規便是與交納學費同等重要的“消費者義務”,是幫助大學生更好實現“消費者權益”的保證,換一種視角,校紀校規本身也可視作學費“購買”的教學資源。
2引導學生對消費觀的認知和對不良消費觀的辨析
當前,“高考”仍是我國中學教育的首要目標和核心內容,對于價值觀教育的不足使得高中生思想意識、觀念認知水平較低,他們尚未意識到作為思想意識存在的觀念對人的具體行為有重要影響。對于大學生理性消費指導,應首先追本溯源地進行消費觀概念的認知引導,使他們明白消費觀是個人對消費所持有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態度,對消費行為、習慣具有重要的影響,是人生觀價值觀的體現。有了消費觀概念的認知引導,還應積極引導學生對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不良消費觀有所辨析。根據相關文獻的調查研究,當前存在于大學生中的不良消費觀主要包括“炫耀消費觀”、“超額消費觀”、“攀比消費觀”、“沖動和盲目消費觀”等,輔導員、班主任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利用班會平臺或寢室走訪積極引導大學新生對這些不良消費觀有所認識和辨析,讓大學生分清什么是正確消費與不良消費,自覺地將自身或有的不良消費行為進行聯系對照,從而起到自省自查的作用。
3明確大學生正確消費觀的內容
思想觀念的形成和鞏固需要一定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新生入學教育期間,消費觀培養應側重于向大學生明確什么是大學生正確消費觀,樹立大學生正確消費觀的標桿。科學發展觀作為高校育人工作的指導思想明確了大學生消費觀的科學內容,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1)樹立“消費服從于個人發展需要”的基本消費觀。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求學的關鍵階段,掌握文化知識、身心健康成長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大學生消費的內容和方式不僅要滿足個人一時的需要,更要在本質上服從于個人發展。(2)樹立“量入而出、適度消費”的消費方法觀。“量入為出”是一種基本的理財原則,講究以收定支,避免入不敷出;“適度消費”是在資源條件約束下的最優化消費。強調“量入為出,適度消費”就是幫助大學生從實際需要出發,正確處理消費與節儉的關系,做到個人消費標準與家庭實際情況相適應,提高自身消費的合理性。(3)樹立“收支合理、計劃安排”的消費理財觀。當代大學生與社會接觸度高,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在學習閑暇做家教、做兼職甚至個性化創業,經濟上已不再完全依賴家庭。培養大學生初步建立良好的理財觀念,掌握理財計劃,能夠有助于他們提高理財能力,更好地為學習和生活服務。
三入學教育期間消費觀培養的方法
1利用班會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班會是高校學生工作者與大學生進行思想溝通、認識交換、價值觀引導的重要平臺。同時,大學新生在服從管理以及接受教導方面一般較老生為易,應在新生入學期間,巧妙設計內容,充分利用班會平臺對大學生在消費觀念上予以正面引導。此外,新生班級還是班風奠定基礎的最佳時期,結合大學生生活實際將大學生正確消費觀融于班級、寢室公約的制定中將有助于建設大學生理性消費環境。
2舉辦新老生交流會分享理財經驗
舉辦新老生交流會,讓已有大學生活經驗的老生們現身說法,以過去實際的消費經驗和認知幫助新生們讓大學生將消費額度細分化,在生活、學習以及娛樂上有一個限度范圍,給予新生們大學生消費的具體合理建議。在組織交流會之前,輔導員應與參會老生就大學生消費方面內容進行溝通,給予一定建議和要求,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更好的消費觀培養效果。
3通過感恩教育進行側面引導
新生教育階段一般為開學第一月,每年九月期間恰逢傳統節日中秋節,學生工作者可以利用這一時機,適時開展感恩教育,大學生進行消費觀的指導。在感恩教育中,需要精心準備素材,特別是結合當前一些大學生消費隨意、追求瀟灑與父母省吃儉用的反差,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感恩意識,體諒父母的艱辛,從內心深處認識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把家庭的付出以及期望轉化為勤奮學習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凌雪峰.大學生入學教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1).
[2]涂慶皓.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消費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3]王利華.當代大學生的消費狀況調查及科學消費觀的培養[J].消費導刊,2009(9).
[4]陳娛.論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大學生合理消費觀的樹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