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戰略目標。人才培養水平的衡量標準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1]。地方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主力軍,主要職能是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2]。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基是提高教學質量,而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解決好“教什么”的問題,即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優化。
從教育學角度講,教學內容系指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及信息[3]。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實施教育過程的根本保障。科學、系統、先進、鮮活的教學內容可以豐富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陳舊、瑣碎、過時、單調的教學內容會使課堂氛圍壓抑,師生雙方失去興趣,弱化教學效果。
德州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確立了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搭建了“厚基礎、強實踐、求創新、高素養、重責任”的人才培養平臺,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4],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化工熱力學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核心課程,近幾年來不斷推進教學改革,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強課程建設。本文以化工熱力學為例,介紹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圍繞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經濟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優化。
一教學內容與文化育人的統一
高校應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不應是“兩課”的專項任務,而應當將其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課程教學不僅傳授知識,更應塑造心靈。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尋找切入點,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美德教育、行為養成教育。
在化工熱力學的教學中,通過介紹侯德榜先生聯合制堿法原理、流程,說明此方法在當時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能量消耗方面介紹增加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的消耗內容和可再生能源情況,說明我國目前的形勢和面臨的挑戰,對學生進行節約意識、環境意識的教育。
二教學內容與學科前沿的統一
教材一般注重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化。由于經濟和知識處于高速發展的時代,知識的更新或折舊是迅猛的,教材的更新相對遲緩[5],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又要補充大量的現代科技知識、自身參與科研工作的研究成果等內容,要將最新的知識教給學生,加強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學術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學術興趣。
在化工熱力學“相平衡”的教學中,增加界面、表面的有關知識;在模型的導出中,介紹分子熱力學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增加關于化工模型計算的有關內容,使學生了解最新的生產工藝、研究方法、科研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增強教學效果。
三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的統一
地方本科高校承擔著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重任,培養的人才大部分投入到當地的經濟建設之中,這就要求高校必須與企業有效對接,教學內容必須與生產實際緊密相連。只有這樣,學校的畢業生才能既懂理論,又能實踐,并且了解其生產工藝流程,進入企業馬上能開始工作,比其他高校的畢業生有競爭優勢,受企業歡迎。
德州市擁有多家化工企業,德州學院與中化平原化工有限公司簽訂了企校合作培養人才協議,在山東華魯恒升集團、德州石油化工廠等7家企業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產學研聯系密切。化工熱力學在教學中,采取現場參觀、圖片展示、邀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講座等形式,補充中化平原化工有限公司、山東華魯恒升集團、德州石油化工廠等企業的生產原理和工藝,使教學的理論、知識不再抽象,使廣大學生認識到這些知識確實在生產實際中有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用到,提高學生學習的目的性。
四教學內容與能力培養的統一
堅持能力為重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國家、人民的要求。能力的培養不會一蹴而就,應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強化,這離不開學校的引導、教師的培養,而教學內容的選擇在能力培養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工熱力學在動力循環和制冷循環的教學中,注重邏輯推導能力、計算能力的培養;在討論課教學中,通過問題設計、過程重現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企業見習、實驗操作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的統一
為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補充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部分社會熱點內容。化工熱力學在教學中,介紹了南北極冰山融化的情況,分析全球變暖的原因,詳細說明了化工生產過程中CO2的排放和能量的散失,指出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在化工生產中的可行性。圍繞“地溝油”這一熱點問題,論述地溝油的危害、蘊藏的能量、再生新能源的可行性。
六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統一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教學方法的設計要依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優化也要考慮教學方法,二者相得益彰,有機結合,才能提高教學質量。離開了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是空中樓閣,無法實施;離開了教學方法的教學內容是知識的堆積,學生無從下手。
在教學中,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可以實施講授法、討論法、自學指導法、問答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同時在確定了教學方法后,應再反思教學內容的優化。如:在講授汽液平衡關系式時,可以利用大量的圖表和實際例子來豐富講授的內容;在討論教學中,增加定理公式的發現過程,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七教學內容與學生主體的統一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教師在選擇和優化教學內容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如知識儲備、學習能力、思維的活躍程度等,符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研究和實踐表明,學生在課堂上內化的知識和養成的思維習慣,不取決于課程,而是取決于教的方法、學的效果,無視學生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5]。
化工熱力學在教學中,針對每一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內容的優化上采取不同的方式。對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在內容上補充知識,完善知識體系;對于知識儲備充足的學生,在內容上增加知識,拓展知識外延;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增加課外閱讀和學習內容,滿足其對知識的需求;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和習題安排,提供學習的外力援助;對于思維活躍的學生,增加實踐內容,引導學生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對于性格穩重的學生,科學設計問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Z].2012.
[2]潘懋元,車如山.做強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與特征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9(12):15-18.
[3]百度百科[OL].http://baike.baidu.com/view/371788.htm.
[4]季桂起,李永平.德州學院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6):22-25.
[5]李梟鷹.走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偏廢的困境[J].中國高等教育,2010(2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