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語作為英語語言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引起了眾多學者的研究興趣,因其組成和意義都具有一些獨特之處,熟語成為英語學習中最難的領域之一。本文首先探討傳統的熟語觀,然后指出其不足,再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英語熟語的意義,以期促進英語熟語學習。
一傳統的熟語觀
1熟語意義的不可組構性
很多學者認為熟語具有不可組構性,因為整個熟語的意義不是構成該熟語的單個單詞意義疊加而來。如構成熟語kick the bucket各個單詞的語義與該熟語整體意義毫不相關。另外熟語的不可組構性還表現為一旦對熟語進行不同的句法操作,它就會失去其非字面意義。如把John kicked the bucket變成被動結構The bucket was kicked by John,它的語義就不再是“約翰死了”[1]。
2熟語意義的任意性
從熟語意義具有不可組構性出發,我們無法從構成該熟語的單詞的意義來猜測該熟語的意義。也就是說其意義具有不可預測性。正如單詞與詞義之間具有任意性一樣,熟語作為一個整體就好像是一個較長的單詞,其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也是任意的、約定俗成的。因此熟語的意義獨立于概念系統,儲存于人的心智詞庫中,像一個單詞的意義被列入詞典中一樣,我們見到一個熟悉的熟語,頭腦中就能自然地反映出它的意義[2]。
3熟語為死隱喻觀
學者們認為熟語曾經是隱喻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失去了其隱喻性。把熟語看作是死隱喻的觀點似乎與認為熟語不可組構的觀點相一致,因為熟語似乎在詞匯層面上具有凝固性,具體表現為一旦對熟語進行不同的句法操作它就會失去其非字面意義,這方面一個經典的例子是kick the bucket(實際上這個熟語來源于轉喻),如把John kicked the bucket變成John kicked the pail就無法保持其比喻意義。因此頻繁地用熟語表達非組構性的比喻意義,使對于熟語進行非字面解釋高度規約化、凝固化,似乎熟語與其比喻意義之間的聯系是任意的,這就使人們似乎可以不去分析字面意義而直接理解熟語[1]。
二傳統熟語觀的不足
認知語言學的觀點認為,很多學者之所以持有上述觀點是因為他們把研究限定在少量的熟語上,不能對熟語特征進行全面的理論概括。近來的研究結果表明構成很多熟語的單個單詞對于解釋整個熟語的意義起到重要作用,這一觀點正好與熟語意義的非組構觀相反。如心理語言學家通過實驗對語言分析的結果顯示,人們認為熟語spill the beans是可分析的,因為beans指“想法”或“秘密”,spill指“泄漏”秘密。再如熟語lay down the law也是可以分解的,因為構成它的單詞的意義可以用來解釋整個熟語的比喻意義。所以,熟語意義并非是任意的、不可組構的,而是有理據的、可分析的。當然也有部分熟語是不可分解的,如kick the bucket和shoot the breeze等[3]。認為熟語為死隱喻的觀點,混淆了常規隱喻(conventional metaphor)和歷史隱喻(historical metaphor)的概念。常規隱喻是人們概念系統的一部分,而歷史隱喻則是指已經長時間消亡的隱喻。認為熟語為死隱喻的觀點的錯誤在于把認知中最活躍的事物看成是那些有意識的事物。反之,那些真正活躍、強大的隱喻是那些自動到無意識的隱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把“愛情”看作是“旅程”,因而在理解LOVE IS A JOURNEY這一隱喻時幾乎是無意識的[4]。
三熟語的理據
與傳統上認為熟語的形式與其特殊的整體意義之間的關系具有任意性的觀點正好相反,認知語言學認為熟語的意義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據的。熟語不是具有特殊意義的表達式,而是人概念系統的產物,產生于人們概念系統中對于世界的一般知識。換句話說,多數熟語具有概念性,熟語的理據來自于人的概念系統中的認知機制,這些機制包括隱喻、轉喻和常規知識等[5]。毫無疑問,掌握熟語的認知機制有助于熟語的教學與學習。
1隱喻
概念隱喻可以把兩個不同知識域聯系起來,那么概念隱喻是如何為熟語提供理據的呢?以After the row, he was spitting fire.為例,這里fire(火)這一知識域被用來理解anger(憤怒)這一知識域。也就是說,anger這一抽象概念用ANGER IS FIRE的概念隱喻來理解。句子The fire between them finally went out.中概念隱喻LOVE IS FIRE在起作用,這里兩個人之間的愛情之火已經熄滅,標示著他們之間愛情的終結。再如,在The painting set fire to the composer’s imagination.一句中的概念隱喻IMAGINATION IS FIRE,作曲家的想象力是火被畫點燃;在The killing sparked off riots.一句中CONFLICT IS FIRE,沖突(暴亂)是火由殺人事件而引發;在Don’t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中ENERGY IS FUEL FOR THE FIRE,人的精力被喻為燃料因兩端燃燒而過渡消耗,所以本句意思是“不要過渡操勞”;在The team played so well that the crowd caught fire.中ENTHUSIAM IS FIRE,球隊打得好點燃了人們的激情。僅從字面意義上,上述各句中熟語的意義難于理解。而在概念層面上,上述各句中不同的抽象概念如憤怒、愛情、想象力、沖突、精力、激情等通過人們的概念系統與“火”聯系在一起,這樣概念隱喻把本來相互獨立的兩個概念域聯系起來,使人們可以用一個概念域(如“火”)來談論另外一個概念域(如“愛情”、“想象力”等)。因此,許多熟語(盡管不是所有的熟語)的整體含義取決于概念系統,也就是說在概念層面上是有理據的,理解它們時需通過隱喻這一認知機制。
2常規知識
作為一種認知機制,常規關系是指某一特定文化中人們關于一個概念域(如“手”)的共有知識。這種共有的常規知識既包括由它所構成的比它更大的部分(手是胳膊的一部分),還包括手的組成部分,形狀,大小,使用,和功能等在內的標準信息。以have one’s hands full(忙[得騰不出手])為例,他的熟語意義應如何解釋呢?如果我們的手里在拿著東西,我們就無法再拿其他的東西或用手從事其他的活動。熟語with an open hand的意思是“慷慨地”,如在She gives her love to people with an open hand.一句中一個人張開手把東西給他人的形象所隱含的知識是“對任何事物都毫無保留,可以隨意獲取”。這一形象與一個人在給他人東西是卻握緊拳頭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實際上,難以想象這樣一個人如何能夠給出任何東西,因為with an open hand表明愿意付出,而tight-fisted則意味著不愿付出。這里主要是常規知識為熟語意義提供了理據。
3轉喻
下面以與手相關的熟語為例來探討轉喻如何成為熟語意義的認知理據。為下列熟語提供理據的轉喻是THE HAND STANDS FOR THE ACTIVITY(手代表活動)這一概念轉喻的基礎是許多典型的人類活動都是用手來做的。如put one’s hand in one’s pockets的意思是“有意地什么也不做”;be able to do something with one hand behind one’s back的意思是“做某事很輕松”;join hands with somebody的意思是“與某人合作”。THE HAND STANDS FOR THE PERSON是關于轉喻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轉喻THE PART STANDS FOR THE WHOLE的一個例子,在“We need more hands”中“hands”指的是“人(手)”。這一轉喻同樣適用于“a factory hand”(工廠的工人)、“from hand to hand”(直接、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等。“手”既可“代表活動”,又可代表“人”,因此有些涉及到“手”的熟語具有“控制”或“權威”之意。如“gain the upper hand”(較某人有優勢,占某人上風)、“rule with an iron hand”(以高壓手段[鐵腕]統治[人或國家])、“keep a strict hand upon a person”(完全掌控某人)等。因此這些熟語的概念轉喻基礎是THE HAND STANDS FOR CONTROL(手代表控制),它又是由THE INSTRUMENT STANDS FOR CONTROL(工具代表控制)這一轉喻而來。
4多重理據
實際上,很多時候熟語的理據不僅僅是某一種認知機制,而是多種認知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以gain the upper hand為例,這里hand一詞用于轉喻THE HAND STANDS FOR CONTROL(“手”代表“控制”)。而upper一詞的理據卻是概念隱喻CONTROL IS UP(“控制”為“上”,如I’m on top of the situation一句中on top of表示控制的意思)。再如熟語have clean hands中hand用于轉喻THE HAND STANDS FOR THE ACTIVITY(“手”代表“活動”),clean可以從隱喻的角度理解為ETHICAL IS CLEAN(“道德的”為“干凈”),因此這一熟語的意義為“清白;行事磊落”。而在熟語have blood on one’s hand中,hand被轉喻為activity,根據常規知識blood(血液)被看做unclean substance(不干凈的事物),又因為從隱喻的角度而言MORAL/ETHICAL IS CLEAN,故unclean(不干凈)意為immoral/unethical(不道德的),因此在轉喻、常規關系和隱喻的共同作用下,這一熟語的意思是“手上染血,導致他人死亡或不幸”。
總之,傳統的觀點認為熟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詞語構成,其意義不能從其構成成分的意義預測,因此熟語意義具有任意性。認知語言學承認熟語的意義并非可以完全預測,但是認為熟語意義大部分是有理據的,熟語的認知理據主要有隱喻、轉喻和常規關系等認知機制。因而,如果學生在學習時能弄清楚所學熟語的意義是由某種或某幾種認知機制作用的結果,就能提高熟語學習的速度和熟語運用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Gibbs, R. Why idioms are not dead metaphors. In C. Cacciari P. Tabossi (Eds.), Idioms: Processing,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1993.
[2]Nunberg, Geoffrey, Ivan A. Sag, Thoma Wasow. Idioms. Language, 1994(3).
[3]Gibbs, R., Nayak, N., Cutting, C.. How to kick the bucket and not decompose: Analyzability and idiom process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89(28).
[4]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5]K觟vecses, Zoltán.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