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公司都試圖重塑移動時代的支付方式,他們中誰將成為移動支付之戰的終極贏家
本世紀的小孩子在博物館看到原始人用貝殼當錢幣,會覺得驚奇、古怪和麻煩,正如未來的人得知現在的我們隨身攜帶一種叫“銀行卡”的硬卡片來消費,禁不住啞然失笑。和人類社會其他領域一樣,在“懶惰”的欲求下,貨幣形態和支付方式被創造力不斷改進。
從紙幣到銀行卡的革命不是已經足夠便捷了?人們并不滿足。2010年,一家名為Square的美國移動支付公司進入公眾視線。它提供同名移動支付刷卡器,配合智能手機,借助移動互聯網便可通過應用程序進行支付,可謂移動支付革命的先鋒。此后兩年,社交媒體占據了移動互聯的目光,直到Facebook上市后有負眾望的股價,才令市場重歸平靜。而此時,人們發現,Square的境況已今非昔比。
2011年,Square全年處理款項總額突破40億美元。不僅如此,其員工人數從2011年初的40名員工增至2012年4月的近300人,支付量環比增長25%,估值40億美元,為上年的2.5倍。在強勁的增長數字鼓舞下,Square將取代現金的判斷不絕于耳,人們仿佛依稀能聽見來自最傳統的支付工具——現金的哀鳴。
無獨有偶,移動支付的變革力量還包括國內最知名的零售銀行——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在去年年底宣稱:“手機銀行的移動應用速度發展令人側目,它極有可能會吃掉信用卡已經長達70余年的歷史”。
今年9月18日,招行聯合HTC推出了用于小額移動支付的產品,成為國內商業銀行中第一個采用NFC技術實現手機支付功能的產品。這意味著“革命”在國內第一大信用卡發卡行內部正式展開。
事實上,2012年足以被稱為中國移動支付元年。不僅招行,銀聯、運行商、手機制造商也聯合發力,試圖改變人們的支付方式。第三發支付公司拉卡拉于5月推出自己的手機刷卡器,該領域的巨頭支付寶、騰訊旗下在線支付平臺財付通則開始在將熱門的二維碼引入支付領域。
其實,無論是銀行、第三方支付方,還是相應的軟硬件廠商,它們在互聯網時代都有自己的網上支付產品,但在移動支付領域,它們并不愿亦步亦趨跟隨電子商務從PC端遷至移動端,或將網銀從桌面搬到手機上,而是紛紛將“革命”的目標投向了傳統支付手段里物理介質的銀行卡以及落后的現金。
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與智能手機的普及,讓它們不約而同地發現手機所在之處、即便移動互聯網暫時不能覆蓋,它們的支付工具也能運用,先補充傳統支付,再逐漸替代銀行卡和現金。這才是未來發展的真正藍海。此言不虛,依據Gartner的數據,2011年全球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到2410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交易總額年均增速將超過42%,到2015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不過,即使到了2015年,移動支付占全球支付市場的比例也僅僅是由目前的不足1%提升至2.2%。可見,移動支付交易額每擴大一個百分點,產業鏈上的各家公司就能分得不算小的一杯羹。
人類何時能消滅現金?誰也無法準確地預測出時間表,但業界無法忽視這日益鮮明的趨勢。移動支付的終點是“出門不必攜帶銀行卡和現金”,諸多玩家都以此為目標。不過,由于軟硬件廠商、第三方支付平臺、銀行、銀聯處在產業鏈不同環節,它們所選擇的道路卻各不相同:銀行多是從近場支付(NFC)這端開始走;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則一邊承認移動支付處于“百家爭鳴”階段,一邊又聲明:“二維碼支付是少數人在少數時候使用的,拉卡拉做的是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需要的個人支付”;支付寶則希望把近場識別與他們擅長的遠程支付捏在一起,開拓一條中間道路。
想象一下,這些玩家齊頭并進,消費者豈不是能從中獲益?只是,這么多支付手段同時出現,可能會造成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困境:“今天出門到底是只帶手機,還是也得帶上錢包,錢包里要不要裝信用卡?”
或許,多種支付方式的并行而不是相互替代,是移動支付革命更現實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