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專家劉國正先生曾說:“板書是一種教學藝術,既要醒目,又要悅目,對教學起畫龍點睛作用。”為了充分發揮板書作用,讓學生了解課文中的點睛之筆,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板書設計,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1.首先給學生講一些板書的基本知識,介紹一些板書類型。如結構圖板書,形體板書,文字符號板書,整體板書,局部板書等等。打開學生創作思路,掌握科學方法,找到切入點。
2.將自己設計積累的板書樣式擇優制成電腦課件,集中向學生展示。營造一種氛圍,激發他們對板書的興趣,鼓勵他們樹立信心。
3.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板書設計要因人因文而異。
因文:依據課文提供的形象、道具、意境、結構、線索,選擇適宜樣式。比如議論文大多適合設計結構圖式的板書;記敘文大多適合設計形體板書。像《小橘燈》可以以“小橘燈”為形象依托;《驛路梨花》可以以“路”或“梨花”為形象;《愛蓮說》以“蓮”為載體。
因人:發揮自己的優勢或特長選擇設計樣式。書法好的同學可以設計以文字、符號為主的板書;想象力豐富的同學可以設計以形體為主的板書;有美術特長的同學可以設計簡筆畫板書;電腦玩的熟的同學可以用電腦制作。這樣板書設計就不再是個別人的活動,而真正為所有同學開辟了一個展示個性的廣闊的創造空間。
4.寫解說詞。給自己設計的板書寫一二百字的解說詞,說出設計意圖,講清符號圖形代表的意義,便于大家評議。
5.搞展示。一是課堂上通過投影展示,由同學自己操作并解說。另外辦專欄、搞展覽、出小報,互相觀摩,互相啟發。總之,給每個學生“發表”的機會,共同提高。例如,在一次區級研究課上我講的是《向沙漠進軍》,有的學生就將沙漠向人類進攻的兩種方式及其嚴重后果用動畫展示給大家,在風沙的侵襲下,沙進人退,其荒涼之景催人淚下,使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們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實踐證明了學生搞板書設計,是語文學習興趣的又一個觸發點。從學生角度看,好像是一向被掩飾著的積極性一下子被釋放出來了。最初學生都在課后做,慢慢地陸續走到教學計劃的前邊。他們舍得花時間讀書,有的為了搞出自己的“精品”,真正把書“翻爛”了。這主要是因為學習由原來機械式接受轉到自主式學習,學生感到了做學習主人后的輕松。從老師角度看,舊的師生關系被打散,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真正建立起來,老師獨霸課堂的現象自然消退,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悄然形成。
讓學生搞板書設計并沒有給學生增加負擔,相反切實解決了語文教學中的幾個重要問題。第一,學生真正讀書了。目前語文課不讀書現象極為普遍。要么以講代讀,要么以練代讀,但都很難讓所有學生真正讀書。板書設計必須讀書,必須讀懂課文,騙不了自己,不能走過場。第二,學生享受讀書。搞板書設計,讀書過程不帶任何束縛,學生真正是讀書的主人。特別是它可整體感知課文,用自己的好惡去感知課文,用自己的體悟去詮釋課文。第三,學生在讀書、設計板書過程中,自覺鍛煉了聯想和想象力。審美意識也會隨之提高,更會增強讀書欲望,擴展閱讀范圍。第四,學生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幾步都是直接達到教學目的。教學實踐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創造力,是老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所不能達到的,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度也是讓老師欣慰的。
由此可見,在閱讀中搞板書設計,通過板書設計促進閱讀理解,是要學生好學、樂學的簡便方法,它可以為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搭設平臺,更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