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在中學生的校園生活中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已成為學生耳熟能詳的話語符號和隨時翻閱的“青春寶典”。流行歌曲的風格包羅萬象,綻放出奇,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風格。新的音樂風格總能恰逢其時的出現,它對中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尤其對語文學習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流行歌曲歌詞成為學生素養的一部分,滲透到語文教育的每一個過程,在語文課程目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影響著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
流行音樂的存在和發展是必然的。流行歌曲影響力大,內容包羅萬象,但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如何利用流行歌曲的影響力幫助學生學語文,如何利用流行歌曲的影響力來教語文是我們作為語文老師應該探索的課題。語文教材本身也選用了大量的歌詞:詩經、楚辭、漢樂府、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也有群眾歌曲、民歌歌詞等。這里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號,如果流行歌曲能運用得當的話,就會對古典文學的教學起到優化作用。對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做法:
一、利用流行歌曲創設教學情境,激發鑒賞古典文學的興趣
利用流行歌曲創設教學情境應視課文類型而定,或激昂,或舒緩,或活潑,或古典,或現代……選擇合適的流行歌曲幫助學生理解體悟課文所描繪的意境。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可以播放王菲的同名歌曲,讓學生在王菲的天籟之音中去感受詞人對天上人間的向往和對親人的美好祝愿。
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古代的詩歌也都是極具音樂性的。如《詩經》中的風就是各地采集的民風,雅是宮廷音樂,頌是祭祀時候用的音樂。樂府詩宋詞等也都是用來唱的。尤其是宋詞,還是根據曲調來填詞的。比如我們現在也可以聽到的《一剪梅》的調子,那首《月滿西樓》讓多少人為之嗟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很多有價值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古典文學中找到源頭。比如學生都喜歡的周杰倫的《東風破》,它的歌名就是一個詞牌名,內容也很有古典的味道;《寂寞沙洲冷》靈感就來自蘇軾的《卜算子》:“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濤聲依舊》源自張繼的《楓橋夜泊》;江凱文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后弦和小昔米的兩首《西廂 》等都從古典文學中汲取很多養分。
通過這樣的溝通,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古典文學和現代的流行歌曲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只有在古典文學肥沃的土壤中,現代流行歌曲這顆青苗才能茁壯成長。也只有學好古典詩文,才能更好欣賞流行歌曲,唱好流行歌曲。明白這兩點學生就會對古典詩文產生崇拜,對其有更深的理解和情感,從而激發鑒賞古典文學的興趣。
二、開設流行歌曲鑒賞課,拓展語文教學鑒賞的深度
當今中學生接受新事物快,酷愛“流行”,我們可以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鑒賞流行歌曲,如:“流行歌曲中的古詩詞”、“流行歌曲中的意境美”、“流行歌曲中的哲理”、“流行歌曲中歌詞的積極性及消極面”等等。
屠格涅夫說過:“有些情感是我們只能意會,卻不可言傳的。”意會作用于審美者的心靈接受機制,對一些問題的理解遠比言傳來得深刻,因為意會可以給審美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在語文課堂上,流行歌曲的巧妙穿插,能起到引導學生“意會”的作用。如方文山在《愛在西元前》的歌詞中寫到:
祭司 神殿 征戰 弓箭
是誰的從前
喜歡在人潮中你只屬于我的那畫面
“祭祀、神殿、征戰、弓箭”這四個名詞沒有任何聯系,只是設置了一個給人充分聯想和想象的場景,仿佛把我們帶回了遠古而神秘的古戰場,似乎親眼見證了一場遙遠而古老的戰爭,這是一種我們在詩歌詞曲中才會見到的獨特手法,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六個詞就勾勒出了一幅蕭瑟、凄涼的景象。我們要引導學生鑒賞《天凈沙·秋思》的這種特殊的手法,就可以先鑒賞這首學生都熟悉、喜愛的歌曲。
還可以引導學生巧用流行歌曲的歌詞歌名移花接木地進行作文擬題,如《我的未來不是夢》、《就這樣被評語征服》、《傷心總是難免的》……也可以引導學生巧用流行歌曲中的一些手法來進行作文構思。如韓紅《天亮了》,簡單通俗的語言文字表達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加上音樂的催化,使得文字更具表現力。作文時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中最平凡的真實,記錄最深刻的感受,不要華麗的辭藻,真實最可貴。
流行歌曲可以使學生在語言的運用、題材的獲取、情感的蘊育和生成上獲得啟發與創新,能觸發、激活學生的體驗和生活經歷,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增強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等。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試圖通過對流行歌曲的綜合利用,促發學生的讀寫興趣和熱情。化流行歌曲中的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并充分利用優秀歌曲中的健康向上的成分以及靈活變化的語言藝術,進行德育滲透,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和藝術鑒賞能力。實踐證明將流行音樂運用于語文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好語文、學會學習的興趣方法,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值得我們去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