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而語感就是語文素養之一。
所以,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視語感的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十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我初步把握了如何在教學中訓練學生語感的方法,現將我的點滴體會歸納如下:
一、讀重點句,朗誦中悟情
培養語感,有的要從聲音上去吟味。19世紀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教師的個人范例之于學生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最有用的陽光。”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誦展現課文的畫面與情境,觸發孩子們的情感,學生自然能情動于衷,發之于外了。
我教《鄉愁》時,一上課,便以回憶的語調朗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讀第一節,語速緩慢,語調平緩,仿佛自己回到了求學的年少時代。又用充滿激情而又沉重的語調朗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速度由慢到快,情緒由輕松平和轉向急切的思念,再發展到沉痛的懷念,最后又高亢,尤其是最后三個字,一字一頓,讀出那種對祖國的無限思念,整間課室充滿了蕩氣回腸的感覺。此時,我轉向同學發問:“同學們,鄉愁究竟是什么?它的感情究竟有多深?誰能一展其愁呢?”這時已仿佛身臨其境的學生早已迫不及待地翻開課文了。在這種誦讀的情感氛圍中,教師懷情而教,學生領情而學,兩情相悅,從而構筑了課堂教學中的情感空間。
二、抓關鍵句,咀嚼又品味
培養語感,有的就應細細咀嚼,慢慢品味,采取比較、替換、移情等方法,讓學生明辨字詞,以求語悟其神。
以《風箏》一課為例。“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我采用比較、替換的方法,讓學生把“折斷”改為“撕斷”、“擲”字改為“扔”字、“踏扁”改為“踩扁”,互相調換位置去朗讀、理解、品味,通過由低到高、自輕而重的聲音,從緩慢到急促的節奏變化,細膩如實地展現了“我”作為兄長是如何惡狠狠地精神虐殺了“弟弟”的風箏夢的一幕,將封建教育中“長兄為父”的那種自傲情緒展露得淋漓盡致。這有利于我們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佳詞妙句,感受文章所傳遞的思想感情,理解感情中所包蘊的作者的觀念和認識。
三、抓住標點符號,推敲加揣摩
漢語語言文化豐富多彩,培養語感,除了引導學生從字詞中品味,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標點符號上多加揣摩。標點符號與語言文字同等的重要,有時甚至還在其上。標點是文字的眉目,在玩味句子的同時,切不可把標點忽略。
例如在《美猴王》中,石猴應聲去探水簾洞時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連續用兩個感嘆號;“沒水,沒水,原來是一座鐵板橋……”連續在兩個字后面用了兩個逗號等,要引導學生細聲地反復朗讀,利用移情等方法,經過思索、推敲和討論,使之認識到前面的兩個感嘆號連用體現出了石猴的勇敢、直率,也可以看出它作為一只有靈氣的猴子的與眾不同的膽識。兩個逗號連用在“沒水”二字后面,不用感嘆號或者頓號,顯示石猴的沉穩,還有它想舒緩一下自己發現這一洞天時的激動心情,更能體現出石猴的機智。這樣,石猴那種聰明機智、膽大心細、善于觀察的集“猴”、“神”、“人”的特點于一身的形象就從中凸現出來,那“美猴王”的形象就浮現于學生眼前,立于學生心中了。
四、引導聯想,動情加體驗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而初中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現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因此,培養語感還要依據語言文字,進行定向引導,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借助語言來感受形象,領悟其中的情感。
一些課文憑借范讀或錄音,可以把學生帶進情境之中,在情境中喚起學生情感與作者的共鳴。
五、牽動感官,操作中理解
培養語感,特別要重視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眼看、腦想、耳聽、嘴說、手動。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在理解中增強語感,在使用中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有繪圖、填表格、復述討論等形式。
總之,良好語感的形成,需要學生多讀多背,開展實踐活動(如:故事會、演講比賽、朗讀比賽、表演課本劇等),全面接觸語言。實際的具體語言環境及多種手段的培養是最為重要的。語感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因此,語文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字領悟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以達到絲絲入扣,撩人心弦的教學效果。最后,祝愿教師們不要錯過每一個機會,為學生提供語感訓練的天地,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歡愉,使自己體會教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