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素質是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形成人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穩定的基本條件。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而提出的,它是在受教育者先天稟賦的基礎上,形成受教育者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穩定的基本條件,這種教育就叫素質教育。結合當前實際,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學生適應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語文教學中也應大力提倡素質教育。
一、語文課的素質教育
語文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一切素質教育都從學生的語文學習起步。學生的語文水平常常是學生素質水平的體現。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是貫徹始終、課時最多的學科,是在教學計劃中位置最突出的重要學科,對落實素質教育起重要作用。
葉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說多數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還不夠),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份內的責任。”
可見,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教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從正確理解語言出發,學會閱讀;從正確運用語言出發,學會寫作;直到“個個學生”掌握祖國語言文字,才是盡了“份內的責任”。
語文學科本質上是一門人文學科,語言集中地體現了人文性。語言是人之為人的標志。語言就是人的意識、人的生命活動、人的心靈的體現,語言就天然地跟人的精神、思想聯在一起,形成了互不分離的語言情結。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人的意識、人的精神的接受過程,就是學習者個體意識、精神的培育過程。學習祖國語言,就是民族精神的接受和培育過程,就是對積淀于語言中的先民意識、生命的體驗,對表現于語言中我們祖先的優良品德的認同,對言為心聲的民族心靈的個別同化。中國語言要塑造“中國心”,就是說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內化和外化的中國人,他具有中國人的生命,中國人的意識,中國人的心靈,一句話,具有中國人的靈魂。
筒言之,語文課的素質教育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學習祖國語言,培養語文能力,塑造學生靈魂。
二、語文課怎樣進行素質教育
在語文課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只有通過訓練才能使學生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叫訓練呢?就是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譬如學一個字,要他們認得,不忘記,用要適當,就要訓練。”“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可見,語文課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辦法雖有千條萬條,但總歸的一條就是訓練。訓練,它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推進器;它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的轉換器;它一端連著教師的教,“訓”是教師的事,給學生點撥、開導、啟發、解惑,另一端連著學生的學,“練”是學生的事,訓而練之,練而訓之,訓練合一就形成了教學,所以訓練又是教與學的協調器;訓練還能把課內學習引向課外,課內得方法,課外得營養,它又是課堂內外配合的連接器。
在訓練中要做到目的性與重點性結合,依據教學實際確立訓練目標,每次訓練重點突出,精講精練,以一當十,既使訓練到位,又不加重學生負擔。其次,指導性與發展性相結合。訓練要指導,沒有指導的訓練是盲目的訓練。在指導中促進學生發展,語言、思想、情感、智力等都應得到發展。第三,務實性與靈活性相結合。訓練要扎實、求實、有效、有得,但又要練得靈活、多樣、有趣、有味,讓學生確有收獲,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