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受現代哲學、社會學的影響,教育研究者越來越重視師生互動在學生發展和教育中的意義。時至今日師生互動已成為實現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之一,也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那么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該怎樣進行師生互動呢?筆者根據自己執教人教版語文必修教材的體會,發表拙見,以與同行交流探討。
一、時刻銘記“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并以此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
師生互動的前提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新課改擯棄傳統單一的“灌鴨式”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和積極的參與者,教師的角色也由知識單一的傳授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知識傳播的引導者。充滿活力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師生互相溝通、互相交流。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卻了:上課,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教學就其本質來說,是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的活動。語文課堂尤其如此,對一篇課文,每個人有不同的感悟,如果沒有師生的對話、溝通,僅將教師對文章的理解傳遞給學生,學生會覺得生硬而難以接受,教學效果也將不盡如人意。要讓課堂充滿互動,教師和學生共同的主體作用缺一不可。教師作為主體,要立足一個“導”字,而學生作為主體,則體現于一個“動”字。這樣一來,全方位的有效的師生互動才能實現,互動面越廣,互動層次越深,課堂教學就越有效,課堂教學就越有生命力。
二、精心設計問題,提高師生互動活動的質量
有語文教師認為一堂課教師問、學生答,一問一答,熱熱鬧鬧,就算完成了師生互動活動,其實這是一種粗淺的理解。“設一問而激思維,牽一發而動全身”,課堂上的互動,絕不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讓學生進行有深度的思考”,這是課堂互動的深層階段。這個階段的師生互動中,老師的設疑意識與學生的問題意識至關重要。
在教《套中人》時我主要抓住兩個問題:(一)為什么別里科夫這樣一個整天戰戰兢兢、臉色蒼白的普通教師,全城的人都害怕他?而且怕了整整十五年?(二)別里科夫如果結婚,會幸福嗎?課堂上組織學生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學生討論積極熱烈,通過討論突破教學重難點,這樣避免對小說的常規分析,學生學得有興趣又輕松。
當然,老師不僅要善于設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很重要。幾乎每篇課文學習進入尾聲的時候,我都會留有一些時間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匯總分類,課堂上師生、生生一起探討,堂課精彩紛呈,學生發言妙語連珠,甚至形成小辯論,處處閃耀著思維的火花。
三、與學生平等對話,態度親和,善于評價
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總是高高在上,而要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居高臨下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甚至畏懼自己的回答會令老師不滿意,會遭來同學們的譏笑,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注意自己的語言措辭及語氣語態,要有一種親和力,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同學生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這樣學生才會拋開一切顧慮,走近老師,放飛自己的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教師無論對學生的回答滿不滿意,都應盡量避免言語的刺傷、態度的輕慢,應充滿激情、充滿賞識和期待,耐心傾聽和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巧妙地因勢利導,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體驗成功的機會。
“欲把學生比西子 ,師生互動總相宜”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滲透新課改理念是無數同仁為之努力,不斷探索的事業,而教無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多加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