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學家馮夢龍編著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記敘的是名妓杜十娘的悲情故事,杜十娘不幸淪落風塵,飽經滄桑,私下積攢百寶箱,后遇到忠厚的李甲,便有意委身于他。被贖身從良后,二人雙雙離京在瓜州渡口,鹽商孫富垂涎十娘美色,以一千金價與李甲達成協議買走十娘。絕望的十娘怒沉百寶箱后自己縱身投入滾滾江河中。杜十娘香消玉殞的悲劇命運是歷史的必然,可以從以下兩方面找到解釋。
一、中國女子的復仇情結注定杜十娘會選擇極端的人生命運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后當眾自盡,實際上是她選擇的最好的復仇方式。她已經看透了李甲是個偽君子,所以她不僅要沉掉財富讓只認錢的李甲心疼,而且還要用自己的死亡喚起周圍的人,特別是用輿論壓迫官府對李甲進行審判,追究他逼死人命的罪責。中國古代法律講究“冤有頭債有主”,眾多人都看見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中國官府正因為眾多人都看見了才要追究李甲的逼死人命罪。中國古代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會基礎上的,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況下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其名聲已壞。杜十娘就是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得了法律的幫助,這也是中國女子自古就有的一種獨特的復仇情結,那就是在自己死后用社會輿論來威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來向仇人索命復仇。
二、人類千年文明的本質演繹杜十娘的悲劇
翻開古代的文學作品,“青樓”二字比比皆是,完全可以試想,如果沒有青樓,那么中國文學就少了“十年一覺揚州夢”,少了“兩重心字羅衣”,更會少了一曲千古絕唱《琵琶行》;而反之如果沒有了這些詩人的傾情之作,青樓又會是那個“馳道揚花滿御溝”的青樓嗎?“文學在詩化青樓的同時也借青樓詩化著自己”。青樓的美是存在于精神中的,而這種精神不僅存在于青樓女子中,更存在于那些與青樓有著密切關系的文人之中。
古代青樓女子個個身懷絕技,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而文人們重視的也正是她們的技藝、情感、命運,青樓還有一道最為絕美的風景——愛。那些深受壓迫的青樓女子則渴望能夠被賦予做一回人的價值,希望有人能夠欣賞她、尊重她,但現實畢竟是男權社會,青樓女子的這種愿望注定是不能實現的,因為像柳永、白居易這樣真正愛青樓女子的人實在太少。有人說過,在男權社會里,女人代表的只是性,很多人與青樓女子一時恩愛之后,便拋棄了山盟海誓,留給她們的只有一曲曲演不完的悲劇。杜十娘身為青樓女子可以原諒一個男人有多個女人,卻不能忽略一個女人有多個男人。當她要再次做人的價值遭到毀滅時,十娘終于明白男女間的不平等:“婦人之隨夫,如花之附于枝,枝若無花,逢春再發;花若離枝,不可復合。”大家閨秀,良家婦女尚沒有尊嚴,沒有愛情,何況青樓女子呢?從良后的杜十娘不過從一個小籠子里被放到大籠子而已,世俗偏見是一把軟刀子,即使不遇到孫富也會有其他厄運在等著她。十娘清醒了,投身激流,有人評價它為“青樓女子悲劇意識的一次大覺醒”。青樓中有太多的悲劇,而青樓本身“就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悲劇”。它說明了人類所謂千年文明的本質:男女的不平等毀壞了太多太多人的價值。
杜十娘走向極端的人生命運,表面上的原因是李甲懦弱無能,為了金錢不惜出賣感情、背信棄義;孫富卑鄙奸詐、玩弄伎倆、斷人恩愛、拆人姻緣。本質的原因是婦女地位低下,沒有尊嚴,沒有愛情。十娘的妓女出身更是被人歧視。兩人的愛情為傳統宗法、封建禮教所不容,如李甲之父李布政便是封建勢力的代表。
男女的不平等,弱者選擇尋求救助的方式融構的傳統文化若痼疾侵蝕著社會大眾的心理,將杜十娘推向死亡的深谷。
其實,大地上應該有公平的社會,有容納弱勢族群和懦弱個性的溫暖空間,有更多的憐憫、寬容,有更多的可供普通生命選擇的可能,希望剔除傳統文化糟粕,還世間一份清明,還人間一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