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需要日常的積累 ,沒有積累的語言是蒼白的 ,沒有積累的學習是徒勞的。有了厚實的積累才能激活思維,才能觸類旁通。那么,如何做好語文學習中的積累呢?
一、汲取生活中的涓涓細流
語言學習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學與數理化教學相比,有更廣闊的天地。語文教材,大多是對生活情境的描述,雖然這些情境,學生多數未親身經歷,但他們豐富的生活中,類似的畫面,相近的意境,卻并不少見。只要及時喚醒,加以運用,溝通聯系,學生就能將語言文字還原為語言形象,將語言形象升華為自身感受。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學生而存在,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參與生活,感悟生活,汲取生活中的涓涓細流,在生活中擴大視野,增進積累,感悟生活,激活思考,學生的語言學習才會有生命力,才會有靈氣,才會有活力。
二、引領學生走進書香的芳草地
語文老師首先要讀書,讀文學,讀理論,讀學科史。但語文老師讀的另外一部巨著就是自己的學生。教學中要注意喚醒、激活學生相關的閱讀積累,讓學生頭腦中的庫存語言在新的聽說讀寫實踐中發揮生成并起作用,使學生在使用語言表情達意時,一開口、一動筆就會形成積淀下來的語感形式,從而達到語從心出,筆隨心轉的美妙境界。要豐富對話,我們只有把握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聯系,調動學生已有的閱讀積累,讓它作為語言與精神同構的原材料,閱讀積累才會隨之不斷地得到充實和完善,成為學生庫存中的活躍的有生命力的因子。至于讀書,主要是一種內隱的心智活動,內心的激蕩與外表的沉靜是和諧的;熱鬧是暫時的,沉靜是長久的;爭辯、交流是支脈,沉思、吸收是主流。
三、開辟學生語文積累的新戰場
魯迅先生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在語言積累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廣泛地觀察,大量地閱讀,主動地積累,養成“采蜜”的好習慣。教師要不斷開辟語言積累的新戰場。語文老師應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使他們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語言倉庫,指導他們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語格言、優美詩詞等,把生活學習、電影戲劇、報刊書籍等材料記錄下來,積累課外語言,并在同學中進行傳閱交流,互相觀摩。這樣直接、間接的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寫文章就會語言豐富,表情達意就能揮灑自如。
四、豐富學生語文積累的情感體驗
學生對文本產生的興奮點以及對文本的解讀,是千差萬別的,學生獨特的言語是他們的獨特感受、獨特情思與獨特語言同構共生的產物。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巧妙捕捉生活的契機,順從學生的個性,善于引導學生以新奇感、神秘感、獨特感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開展個性化探究式閱讀,這一切都可以在自己的“語文世界”里駐足。老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到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獨特感受,并且會把這種“獨特感受”的敏感作為及時采取“珍視”的動力。在個性化閱讀中,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地調動語言儲備和生活積累,通過對文本的涵詠、體味、思考、評析,讀出新意,讀出他人未曾有過的感悟和新異的結論。
語文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學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語文積累也不僅僅是技術層面上的任務,更多的時候要讓學習者能夠融入其中,體悟高尚的文化內涵,引領學生走進書香四溢的芳草地,沐浴蒼翠的生命。正如葉瀾教授所說:“在課堂里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不單單是技術的傳授與學習,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如此說來,我的世界,我的語文,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