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已讀過不少詩。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山水風光、古詩中的古跡名勝,都讓我們記憶猶新、流連忘返。中學生多讀些詩詞,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更好地學習古詩詞,對我們中學生來說,可以有多種渠道。今天我來介紹一種讓大家易于接受的方式——唱古詩。
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的花季,是最易接受新事物的。流行樂壇上的風云變幻,都逃不過中學生的眼睛。一個新星的出現,一支新歌的推出,可以在一夜之間風靡校園。如果我們把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和興趣引入語文教學中,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好的詩歌和好的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一樣,都能陶冶性情,但詩的作用更為直接。其他文學樣式或側重知識或側重故事,而詩卻是抒情的,直接訴諸情感,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語短意長,易于記誦,使人百讀不厭,在無形中受到熏陶。如果將古詩和音樂聯系起來,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唱古詩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用今人為古詩譜的曲子進行演唱。如由著名歌手王菲所唱的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大多數同學都會唱,后又在課本上學習了,就會非常容易掌握。還有《詩經》中的《關雎》、李煜的《虞美人》等,今人都譜過曲。二是讓一些現成曲譜與古詩“聯姻 ” 。這種方法,便捷好用,饒有趣味。這也是今天我要推薦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幾十年前,弘一法師李叔同那首最有名的《送別》,用的就是一支外國曲子。葉至善先生就為150首古詩編配了曲調,比如,用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配《敕勒歌》,用加拿大民歌《紅河谷》配杜牧的《泊秦淮》,唱起來都別有一番滋味。學習一首古詩,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歌曲旋律,把這首古詩唱出來,使其快速地融入古詩的意境,深化對古詩的記憶,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還可以加深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針對不同類型的詩歌作品,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編配與之相似的音樂旋律。比如讀《靜女》《蒹葭》等詩作,青年男女對愛情的喜悅和憂傷之情,就會深深觸動著我們的情感之 弦,我們就用表達愛情的歌曲旋律把它們 吟唱出來;讀《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自然能體會到蘇軾那恢弘的氣勢,我們就用歌唱歷史題材的歌曲旋律與之相配;讀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自然會感到作者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可以用革命歌曲或愛國歌曲與之相配 。總之,我們在引導學生唱古詩的時候 ,所使用的歌曲旋律必須與古詩所表達的情感相符合,否則就會偏離古詩的主題,鬧出笑話。
古今中外,不少偉人對詩歌都表現出相當大的熱情。毛澤東、周恩來等偉大領袖都愛讀中國古典詩歌,他們多數人還能寫作精彩優美的詩詞。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被譜上曲子“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成為在聲樂上有深厚造詣的歌者所喜愛的聲樂作品。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痹缒觊g即編入了音樂系聲樂教材中?!蛾栮P三疊》:“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已有王迪定譜,編入我們的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之中。在音樂中學語文,在語文中享受音樂,充分體現了語文是百科之母,音樂源自生活的特點。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的語言學習,重要的不在于學了多少語言學的名詞術語,更重要的是學習怎樣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生多讀古詩,唱古詩,對于他們模仿借鑒優美的文字語言,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有很直接的作用,愿唱古詩流行于我們的校園。